足阳明胃经也是左右交叉循行的

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循行在从手走头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而行的。笔者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足阳明胃经的循经感传,也具有从一侧颈部走向对侧的特点。这一事实,似可说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与手阳明大肠经一样,也是左右交叉而行的。

1986年3月17日,笔者在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针灸门诊发现1例足阳明胃经经络敏感现象,现报道如下:

李某,女,53岁,武汉重型机床厂干部,系左侧面神经麻痹患者。3月17日上午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过程中,自述前一天晚上睡觉时,因感双下肢大腿部发凉,便置一大热水袋于两大腿正面中央(相当于双侧足阳明胃经伏兔穴上下)。少顷,热感经腹部、胸部到达左侧面部,继而又感有一股较大的牵引力从面部向下拉,以致感到瘫痪的面肌很舒服。牵拉感经胸部、腹部又回到了大腿部。在经过腹部时,自觉胃脘部灼热,阵发性肠蠕动增强3次,每次蠕动就矢气1次。

治疗完毕,笔者当即对该患者进行了经络敏感测定。以低频脉冲电先刺激左侧胃经井穴厉兑,有明显刺痛,约半分钟后,开始出现流水样循经感传。嘱其口述并以手指出感传经过的部位,其循行路线几乎与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趋于一致,即沿下肢前面正中经过踝关节、膝关节、大腿前面正中上行,进入腹腔到胃脘部,继而上行,从胸部出经颈部至对侧面颊而散,共8分钟走完全程。停止刺激后,感传又沿原线路回流,约5分钟后感传回流至刺激点厉兑穴。右侧刺激情况和结果与左侧基本相同,但只到达对侧颈部而没有上至面颊,所需时间也稍长,10分钟走完全程,6分钟回流完毕。

测试其他经脉结果(均刺激各经井穴),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全部敏感,能沿各自路线经过腕关节、肘关节进入胸腔,但不上行至头面,均在4分钟走完全程,2~3分钟回流至各经刺激点。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部分敏感(均为左侧)。其中膀胱经沿下肢外后缘之间经踝、膝、髋关节上至肩胛,不入体内,约8分钟走完全程,5分钟回流结束;胆经沿下肢外侧正中经踝、膝、髋关节到胁肋部,似有进入体内的感觉,约5分钟走完全程,4分钟回流结束;肾经沿下肢内后缘经踝关节、膝关节到达腰部,不入体内,约4分钟走完全程,3分钟回流结束。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不敏感。

该患者在进行上述经络测定大约6个小时之后(下午4时左右),左侧面颊和双侧手背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区域内出现许多散在的红色斑点,无痛痒感和任何不适。次日上午8时许,红色斑点相继消失。3月21日,笔者又对该患者进行了重复测定,上述结果基本上均可重复出现。

关于足阳明胃经左右交叉而行的认识,在元代滑伯仁编著、近人承淡安校注的《十四经发挥》(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胃经经脉循行图中,已经有所显示;上海陈得心在《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也曾撰文“足阳明胃经循行质疑”论及此说。

此例经络敏感现象除了表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左右交叉而行的循行特点之外,对我们还有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敏感经络的循经感传线路基本上与经典所述经络循行线路相符合,除体表的循行外,也有深入体内与相应的脏腑发生联系产生某些反应的客观情况。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

其二,循经感传并非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在疾病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出现,而且大多与相应疾病有关。该病人患有颜面神经麻痹,病变区域为手足阳明经所分布,尤以足阳明经分布最广,故以足阳明胃经最为敏感,而且在经络测定之后,手足阳明经分布区域内出现散在红色斑点。

其三,循经感传速度缓慢,且具有回流的特点,感传时间较长,回流时间稍短,说明经络的传导有着与神经的传导决然不同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