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鼻炎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鼻腔黏膜发生炎症改变。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长期不愈,可致头痛、记忆力下降。鼻黏膜浅红或深红,慢性肿大。

【病因病机】

感冒迁延不愈,身体抵抗力下降,对外界反应敏感,产生变态反应。针刀医学认为,鼻黏膜慢性损伤,引起粘连、挛缩、堵塞、瘢痕,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太过或不及,或鼻塞或流涕,在天气或季节变化时加重,久而久之,导致嗅觉迟钝或丧失。

【解剖】

鼻腔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面覆以黏膜。鼻中隔将鼻腔分成左右二腔,各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

鼻腔前下方鼻翼内面较宽大的部分称鼻前庭,起于鼻孔,止于鼻阈。鼻阈是皮肤与鼻黏膜的分界处。鼻前庭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借以滤过、净化空气。鼻前庭皮肤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是疖肿好发部位之一。由于缺少皮下组织,皮肤直接与软骨膜紧密相连,故发生疖肿,甚为疼痛。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及鼻中隔软骨构成,被覆黏膜。鼻中隔一般不完全居正中矢状位,往往偏向一侧。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

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3个鼻甲突向鼻腔,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者下方各有一裂隙空间,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在上鼻甲之后上方有时可有最上鼻甲。上鼻甲或最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称蝶筛隐窝。中鼻道中部有一凹向上的弧形裂隙,称半月裂孔,其前端有通向前上方的筛漏斗。半月裂孔上方的圆形隆起为筛泡。中鼻道为众多鼻旁窦开口之处。下鼻甲前端距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cm。在下鼻道内,鼻泪管开口于其前上方,距鼻孔约3cm。

【针刀治疗】

鼻中隔中下部与鼻腔后壁交接处静脉丛,一边一针,刺之令出血。7~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如效果不好再做2~3次。

【中药配合】

黄连6g,半夏6g,栀子6g,茯苓6g,白术6g,厚朴6g,大枣6g,甘草6g,干姜6g。

【案例】

(1)患者,20岁,患过敏性鼻炎多年,经常打喷嚏、流鼻涕,不愿手术治疗。查体:阳虚体质,瘦,肌肉不丰,鼻黏膜充血,微肿。针刀在鼻甲下方与面部的结合处一边各浅刺一针,令其出血。

中药:葛根汤加辛夷散:辛夷6g,连翘6g,防风6g,黄芪9g,葛根9g,桂枝9g,干姜6g,大枣6g,甘草6g。连续治疗3次,预后良好,至今未发。

(2)患者,3岁。1年前患鼻炎,多方治疗,花费万余元,再次复发,白天鼻不通气,晚上睡觉鼻塞,只能用嘴呼吸,家长煞是苦恼。用小号针刀在鼻阈处轻刺两针,因辛夷散难以下咽,遂煮后熏蒸鼻腔,1天3次。

1周后来诊,减轻两天,仍未愈。体检为慢性扁桃腺肿大,于是准备用针刀在双侧扁桃腺各扎一针,但患者不配合,只扎一侧,嘱患儿母亲1周后再来诊。此次治疗白天呼吸较前顺畅,于是在其母配合下,行另一侧扁桃腺针刀治疗,患者配合度好,遂将上次行针刀侧扁桃腺又扎一针,配合清热中药口服,后来告知患儿基本恢复通畅呼吸,母子皆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