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体质辨识

第一节 中医体质的概念

所谓中医的体质概念,就是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在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疾病的抵抗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体质现象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群类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它是人类生命现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体质概念的这一表述方式,是基于中医学对人类体质观察的论述和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基本认识,结合了有关学科中对体质的认识以及医学科学的性质、研究目的和任务而提出来的。

作为“体质”这一概念,就自然科学而言各学科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

1.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也称“自然人类学”或“人体学”。它研究的是现代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征行为等,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人类群体体质特征、结构的剖析,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从所涉及的内容上来看,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念包括了形态结构特征、功能、代谢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2.解剖学

解剖学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概念,从中国解剖学会体质组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和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其重点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

3.现代医学

医学,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现代医学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医药学概述、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学、急症医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超声医学、航海医学、航空航天医学、潜水医学、精神病学。

现代医学中的“体质”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应用也比较混乱,有时则属“素质”的同义词,体质是机体在形态、生理及精神上的特性和本质。有时“体质系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功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从近年西医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体质的临床应用研究来看,其“体质”含义,又沿用了体质人类学中的概念内涵。现代医学各个分支学科对体质的诠释有所不同。

4.医学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患者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为重心,而不是以疾病本身为重心,主要关注生病行为,即患者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医学人类学是国际人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从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及包括的范围来看,其仍使用了体质人类学中的概念,有时也与解剖学中的体质含义等同,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来认知健康与疾病,将人类体质的研究置于自然、社会的整体背景下,尊重且关注生物遗传、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目的同样旨在防治疾病、恢复健康。

5.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对体质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指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体育科学中,体质概念强调的是外界影响因素对人体干预后,人体适应性变化的结果。

以上各学科中的体质概念,显然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但其内涵的确定方法,都是由本学科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也就成为该学科中概念的定义原则,体质医学亦是如此。

医学中的体质概念,其定义原则,同样是由医学科学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也应从医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目的去考虑。医学(包括中、西医学)是以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为研究对象,其任务即在于解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目的即在于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保护劳动力。就学科性质来看,“很明显,医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两大科学门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因为医学的对象,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人,另一方面,这个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的,他的健康和疾病受到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引起的”(转引于光远《关于科学分类的一点看法》)。“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人的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中,逐渐认识了人体生命过程中内在的复杂联系,并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日益发展,要求必须把人看作是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物、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不同角度去综合考察和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采取综合的措施来防治疾病,增进人类的健康,更加主动自觉地把医学发展从生物医学水平推向生物-自然-社会-心理医学的新高度,这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新的医学观,不仅是对人类体质现象从医学上作出定义所应遵循的原则,无疑也成为体质医学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从中医学来看,形、气、神三者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中医学的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和人体观也决定了体质概念应具有的基本内涵。所以现代医学观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对体质医学中体质概念的定义。至少应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心理等几方面综合去考察,否则是难以适应整个医学科学发展要求的。

总之,对体质概念的认识,应从医学角度去认识,从体质医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研究目的去认识,而不应单纯根据字面去引经据典,亦不能离开医学的范畴,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解释。中医体质学的体质概念是以医学为主体内容而产生的概念,应依据医学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去把握,离开了医学,则不属医学研究的范畴。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是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问题,对人类体质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是综合性、整体性的,它既考虑到了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又充分考虑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方式和人体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征,综合地去认识人类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及与健康、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心身与社会、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而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已成为医学深刻揭示人类如何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无论是人的生理功能,还是人的心理特征,为了研究的便利,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科是允许的,但在医学学科内将两者区别开来,单纯从某一方面去认识人类体质现象,并以此来建立起体质医学的观点,显然也是不全面的,这无异于割裂了人体健康、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也是不符合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性质所要求的。

关于体质,在中医学史上有过几种不同的用词,如明代医家张景岳以“气质”而论;清代医家徐大椿则“气体”“体质”合用;尤在泾则言“气体”;叶天士、华岫云始直称“体质”,而近人陆晋生复以“体气”相称。所以,体质一词在古代医家曾有过混称现象,其所指内容亦有差异,受古代医学发展及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概念的不统一也是必然的。在现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尽管其学科理论已被中医学界所广泛承认并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学的发展,但对体质概念问题,并没有得以圆满解决。中医体质学说,其理论虽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但在《黄帝内经》中也没有对体质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几个内涵类似的概念。近几年来,随着体质学说、学科的确立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体质概念日趋明朗,但分歧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即对这一学科认识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这也是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必须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鉴于目前国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中医体质学中关于体质概念的定义、原则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