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渍,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章凡八节,皆言虚者不可汗也。太阳病,发汗病当解,若汗出不解,正气虚也;其人仍发热者,徒虚正气,而热仍在也;汗为心之液,心液亡则心下悸矣;夫津液者,和合而为膏,上补益于脑髓,今津液不足,则脑为之不满,而头为之眩也;身者,脾之所主,脾虚不能外行于肌肉,则身无所主持而img21动;振振欲擗地者,合头眩身img22而言也,言眩之极,动之甚,则振振动摇不能撑持而欲擗地也。真武汤主之。真武者,镇水之神也,水性动,今动极不宁,故亦以此镇之。茯苓松之余气,潜伏于根,故能归伏心神而止悸;附子启下焦之生阳,上循于头而止眩;芍药滋养荣血;生姜宣通经脉而img23动自止;白术所以资补中土而灌溉四旁者也。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自此以下,皆承上文而言,发汗之后,既有如此之变症,则汗似不可轻发矣,故必于未发之先,审察辨别而预断其不可,所谓上工治未病也。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是咽喉者,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干燥,所以不可发汗。夫止言不可发汗,而不言发汗以后之变症,盖谓三阴俱伤,命将难全,治亦无及,又遑论(2)其变乎?此仲师言外之意也。观下文俱有变症,其意可思矣。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经》云:膀胱者,津液藏焉。又曰:膀胱者,胞之室。是胞为血海而外包膀胱,胞藏血而膀胱藏津液者也。淋者,五淋也。淋家之津液久虚,发汗则更走其津液,津液竭于外,血必动于内,是以干及于胞中而便血矣。盖太阳之津液,出于外之皮肤而为汗,藏于内之膀胱而为津液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疮家久失脓血,则充肤热肉之血虚矣,虽身疼痛而得太阳之表病,亦不可发汗,汗出必更内伤其筋脉,血无荣筋,强急而为痓矣。亡血则痓,是以产后及跌扑损伤多病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img24,不得眠。

三阳之脉,俱起于额鼻,衄家则三阳之经血俱虚,夺血者无汗,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重亡其阴矣。额上陷脉,陷中之动脉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3);阳明之脉,起于鼻,交img25(4),旁纳太阳之脉;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经互相贯通,俱在于额上鼻目之间。三阳之血,不荣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也;三阳之血不贯于目,故目直视不能img26也;阴血虚少,则卫气不能行于阴,故不得眠也。此三阳之危症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5)而振。

血者,神气也,所以充肤热肉者也。亡血者,一切失血也。亡血则神气伤矣,更发其汗,则无以充肤热肉,故寒栗而振也。《经》曰涩则无血,厥而且寒(6)是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五脏化五液,在心为汗。汗家重发汗,则心主之神无所依,而恍惚心乱矣;肾开窍于二阴,大小便也,心主之神气虚,则不能下交于阴而肾气孤,津液泄,故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余粮有二种,生山谷者为太一余粮,生池泽者为禹余粮,又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禹余粮,粉即粮之余,故名曰余粮。生于山谷者,得土之精。生于水泽者,得水之精,水精足,则阴疼自止。全方失传,其配合不可考矣,善学者以意会之可矣。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有寒者,中气素寒者也。汗乃中焦之汁,发汗更虚其中焦之阳气,而胃中必(7)冷。蛔者,化生之虫,阴类也。胃无阳热之化,则阴寒固结而阴类顿生,故必吐蛔也。本论逐节之后,必结胃气一条,以见不特吐下伤其胃气,即汗亦能伤胃气也,治伤寒者,慎无(8)伤其胃气焉,斯可矣。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章凡六节,前四节言病气随正气之出入以为出入,正气亦随病气之内外而为内外也,或从内解,或从外解,或救其里,或救其表,不可逆也;五节言阴阳和,正气之出入复其常,病气亦随之而解矣;末节言太阳之气随荣卫之行于脉外而行于脉中也。此言病气在外,本当发汗,从外而解,今复从内以下之,此为治之逆也;若先发汗,外邪未尽,复从内入,因而下之,治不为逆也。病气在内,本先下之,从内而解,若反从外以汗之,此为治之逆也;若先下之,内邪未尽,复从外出,因而汗之,治亦不为逆也。内外之相通,治法之环转,不可执也。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此反应上文先下而后汗之之意,以见下之而表里俱虚,又当救里救表,不必拘于先下而复汗之说也。言伤寒下之而正气内陷,续得里虚之症,下利清谷不止者,虽身疼痛,表证仍在,急当救里,救里之后,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以复其阳,救表宜桂枝汤以解其肌,生阳复而肌腠解,表里和矣。本经(9)凡曰急者,急不容待,缓则无及矣。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论病在表而得里脉,又当救其里,不必如上文之身疼痛而止救其表也。发热头疼,病太阳之表,脉当浮,今反沉者,此正气内虚而不能外出也。然亦有病人苦发热身体疼,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若不差而身体疼痛,此正虚内陷也,故当宜四逆救里,以启其下陷之生阳。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此应上文先发汗而复下之之意,而言太阳病当先发汗。今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徒虚其表里,而阴阳不相交接,故其人因致冒。冒者,首如有所覆戴,阴虚于下而戴阳于上也。冒家汗出自愈者,阳加于阴,得阴气以和之而愈也,所以然者,汗出阴阳之气和于表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者,盖言表里之气相通,表和里亦和也,必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然后者,缓词也,如无里证,可不必下,又不必拘于先汗而复下之之说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10)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论汗下亦所以和阴阳也。停,均也,调也。脉阴阳俱停者,言阴阳俱调,均其盛衰之气,而有旋转和平之机也。阴阳之气旋转于中,自然变易一番,故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也。但阳脉微者,阴必盛,阳微阴盛,非和平也,汗出所以泄其阴;但阴脉微者,阳必盛,阴微阳盛,亦非和平,下之所以泄其阳。阴阳两得其平,此阴阳俱停也,故解。若欲下之者,言不能自下,亦宜调胃承气下之而解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此论太阳之气又从荣卫之气出入于外内也。太阳病,邪风干于肌腠,故使发热汗出,然亦有邪风伤于荣卫,而致卫强于脉外,荣弱于脉中,故使汗出,欲救太阳之邪风,宜桂枝汤调和荣卫之气,荣卫调而邪风自解矣。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