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方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此言下后脾气虚寒,又宜配以干姜也。伤寒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中而陷于脾矣,太阴脾土本脏之热发于形身,故身热不去;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故微烦。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栀子导阳热以下行,用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
按:栀子干姜,一寒一热,亦调剂(60)阴阳,交媾坎离(61)之义也。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此承上文栀子干姜汤而言,栀子虽能止烦清热,然性苦寒,不可轻用,又当审量病人平素之寒热而用之也。病人旧微溏者,脾气素虚寒者也,虚寒之人,病则不能化热,必现虚寒之症,故不可与服也。
按:上节栀子干姜汤,已于热证之后,结寒证一条矣。又恐人不问寒热,一见虚烦便用栀子,故又复结一条,其丁宁(62)致戒也切矣。读者宜三致意焉。
【注释】
(1)奉:遵从。
(2)胻(héng横):小腿。
(3)开目:光绪本作“关目”,义胜。关目,戏曲、小说中的重要情节,泛指事件、情节。
(4)该:通“赅”。包括。
(5)止:仅,只。
(6)诚:实在,确实。
(7)脉阴阳俱紧:脉寸关尺俱紧。
(8)脉阴阳俱浮:脉寸关尺俱浮。
(9)失溲:大小便失禁。
(10)引日:拖延时日。
(11)颃颡(hángsǎng杭嗓):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相当于鼻咽部。
(12)鼻鸣:鼻呼吸音粗糙不利。
(13)咀:咀嚼,引申为切片。
(14)须臾:片刻。
(15)啜:饮,吃。
(16)温覆:盖被保暖。
(17)一时:一个时辰。
(18)周时:一昼夜。
(19)臭:气味。
(20)薄:搏击,拍击,引申为侵袭。
(21)内:纳。
(22)太阳根起于至阴:语出《灵枢·根结》。
(23)藉(jiè借):凭借,借助。
(24)颞颥(nìerú聂如):人和某些其他哺乳动物头两侧的区域,在眼和前额之后,颧弓之上,耳之前。
(25)宛宛:凹陷。宛,凹入,低洼。
(26)本经:指《伤寒论》。
(27)秔(jīng经):粳米。
(28)越脾:《伤寒论》作“越婢”。
(29)脚挛急:小腿肚拘急挛缩不能正常活动。
(30)阳旦:桂枝汤别名。《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
(31)胫:指小腿,从腘窝到脚跟的一段。
(32)脚:小腿肚。
(33)逆料:预料,预测。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此,难可逆料。”
(34)覆:盖被。
(35)合病: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
(36)俾(bǐ比):使。
(37)膺胸:《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作“胸膺”。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38)庶:或许。
(39)温粉:加温的米粉或面粉。
(40)括蒌根:即栝蒌根。下同。
(41)目瞑目昏眩
(42)俟(sì似):等待。
(43)五升:光绪本和《伤寒论》均作“三升”。
(44)顿服:一次服下。
(45)杓:勺。
(46)离隔:分离阻隔。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去矣嵇生,永离隔矣!”
(47)返:迷途知返,放弃以前的错误,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48)消渴:指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的状态。
(49)白饮:米汁。
(50)恣其所欲:随心所欲。恣,放纵,无拘束。
(51)烦渴:极度口渴。烦,此处作程度副词,很、极度之意。
(52)冒心:覆盖前胸。
(53)灌:盥洗。
(54)懊:烦闷。
(55)罨(yǎn掩):覆盖,掩盖。此处指盖住发酵。
(56)王好古:元代医家,字进之,号海藏。撰《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等书。
(57)奚: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58)本经:指《伤寒论》。
(59)葛翁:指葛洪。东晋医家,道家称葛仙翁。撰《肘后救卒方》《抱朴子》等书。
(60)调剂:调节,调整。
(61)交媾坎离:水火相交。
(62)丁宁:即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