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之美及价值初探

刘燕平

从初始看,显示原始造物艺术的民间手工技艺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流传发展,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民间。

这些散布于本土生活中的民间手工艺品,无论是在实物的功能、造型、内容,还是在表达情感的形式上,无不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率真、粗犷的自然个性。这种创造,正是劳动者长期劳动经验积累中共同智慧的结晶,它阐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言:“劳动形成了这世界上的一切有价值,美丽的和伟大的东西。”因此,从多角度分析研究它的美学意蕴和社会文化价值,有利于及时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开发民间传统留存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民间手工技艺得以延续、传承和进一步拓展。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品种十分丰富,具有实用、经济、美观的功能。它往往就地取材,几片红纸,就能被剪刻成门檐上迎风飘逸的金笺和贴在窗棂上形态各异的窗花。几股红绿丝线,就可绣成姑娘美丽的袄裙、头巾和神秘玲珑的香袋、荷包。至于孩子们穿戴的神气活现的动物鞋帽,童趣逼真的老虎枕,用布、竹、泥、木做的玩具,还有那云中飞翔的五彩缤纷的风筝,日常生活用的竹编、陶器、瓷盘、面塑等民俗用品,无不喷薄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些流淌着淳朴乡情的民间手工艺品,带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融入每个平凡细致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情节中。人们在创造实用的同时,也把他们对美的理解和盼望寄托在艺术劳动之中。

从那一件件民间手工艺品中,可一窥劳动者巧妙的构思和艺术的才智。你看,泥塑有易碎的缺陷,在造型时一般庄重沉稳而固定;木制品具有坚固性,就可做成既能灵活摆动又能带着声响的儿童玩具;剪纸往往受操作的限制,剪刻图形在游刃有余的同时简洁生动。

民间手工艺品的美学造诣,首先是对物象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再对细节进行简约处理,以达到概括提炼的效果。

兼而有之,民俗意象也通过主体物象充分表露出来。例如:镇江丹徒石桥村产的华山太平泥叫叫,不仅是儿童玩具,在当地还有能吹走晦气、消灾除病的避邪之说。它的品种繁多,除了十二生肖之外,捏塑的动物多半为多头,如牛塑成几个头,马也塑成几个头,何意?就是表达了老百姓对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祈吉。在泥塑玩具的制作上,更是独具匠心,动物的腿部塑造仅是一个圆座,这是为了物品放置得稳,便于支撑,还具有夸张的艺术效果。又如:丹徒南乡的乡绣挑花,运用十字技法进行平绣与打点,以红、绿、黄、紫等重色为主,辅以自然设色过渡,以传统的规矩花、牵花、套花、边花、团花、角花等花纹形成花内有花、花外套花的色彩立体效果,在布局上把不同形象的花、鸟、物、兽等按人的意愿组合于平面上,并利用口头谐音,寓意深刻,有“莲生贵子”(莲花、藕图案)、“喜鹊闹梅”(喜鹊、梅花图案)、“五福盈门”(五只蝙蝠图案)、“连年有余”(鲢鱼、阿福图案)……另外,“罗汉钱”“如意”“菱花”“桂花”“福”“禄”“寿”“喜”等纹样也广泛运用于刺绣中,这种非语言文化体现了劳动者毫不矫揉造作,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态。

看民间采风搜集的剪纸作品,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是对物象作程式化的处理,对具体部分格局作修饰,讲究翻转与对称,使结构定型、齐整又不失灵动。例如:镇江剪纸艺术家石见松剪刻的《百蛇图》,在蛇身外观布局图案上作规则排列,使其具有装饰性,同时在细节上又将蛇所摆动的不同姿态重点刻绘出来。二是通过突出形象强调所表达的主题,尤其是人物的头部及眼睛的夸张传神。又如:镇江剪纸艺术家陈佑丰剪刻的《红楼梦》中的《群钗游园图》,剪刻线条的特写婉转流动,人物的神态被表现得细致入微。

民间手工技艺涉及面较广,从艺术价值取向看,它以艺术形态呈现于社会,由于操作者的文化程度低,未经过专业艺术教育,因此这种创造是原发性的,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朴实的艺术创造不是某人独创,而是体现了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和艺术才华。正因如此,它在艺术上的价值才更为突出。它直接阐述了特定时期劳动人民的审美心态和民族精神,如乐观的劳动情怀和生活态度、美好的期望追求以及惩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正义精神,这些组合成民间艺术的真实思想和主旋律。

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民间手工技艺还囊括多学科文化价值,如民俗学、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尤为密切的是民俗和宗教信仰,显示了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社会民俗反映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仪礼、劳动娱乐等多方面行为,互相渗透成错综复杂的文化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手工正是为此做代言。以节令民俗为例:端午节,孩子们身上戴的香袋、避邪的百脚绳、元宵节扎的彩灯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图案正是平民市井生活的缩影。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的不同,这种文化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各有差别。

民间手工属本原文化,它结合了人的基本造物行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种原发性的制作深刻地留下了历史的烙印。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漫长的与自然抗争的生活中,创造了精美的石器与陶器。石器的对称形和陶器的圆形,形成民间手工的原始永恒。从实用价值看,首先是民间手工艺品广泛运用的几何抽象图案,使之具象化,可以增加视觉感染力。其次是模拟自然物之形态,形成的物象化,强调物用功能。二者这异曲同工之效为物品的实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从民间手工艺品的原始“图腾”纹样看,如陶塑中的鱼形图纹,体现了原始图腾崇拜的概念。从绣品中的莲花、百合、石榴、茶杯、茶盖、舂杵中又可看出“性崇拜”的生殖理念。数千年过去,仍能从这些模糊的影子里考证悠远的历史痕迹。

在乡村手艺人中,主要作者是农民,其中妇女占了很大比重。旧时,在繁重的田野劳动之余,妇女纺纱织布、缝纫刺绣,除了要为丈夫孩子制作衣物,还要在邻村婚丧喜庆之日,制作些民俗用品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这种简单的商品生产操作,无固定生产场所,田畴边、院子里、晒场上……随处可做。既无生产规模,也非常年主业,除了靠手艺吃饭,谋得零星收入,没有严格的经营与核算。因此,民间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也只限于简单的小商品经济生产。那么,这种在经济学中所谓的“附加价值”到底能持续多久,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探研。

民间手工是伴随人们生活而形成的艺术。它的产生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和装饰需要,还包含更深行为的情感因素。它用一种纯净、虔诚之心,通过民间手工的美学形态宣泄出来,这种技艺是长期固定模式的生活氛围的产物。那么,随着人们心境的拓展、时代的变迁,这一物态的发展必将逐渐枯萎甚至流失。尤其是现今,人们欣赏民间手工仅停留在表面,后代对其更深层面的民俗文化内涵难以捕捉,如不及时移植、嫁接,求得永存,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衰落的局面。以往的艺术形式,人们注目它,是视为历史的考证,但原封不动地把它搬到今天的生活中去普及,已不合时宜,其艺术特征也不适应当今的审美需求。

现代艺术审美观的发展确立也不是凭空而起的,它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逐步提炼演变而成。有人说:“改革就是要与过去的一些形式彻底告别”,殊不知在现代审美的意识形态中已糅合了许多传统的基因,说明了新与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通过对民间手工各种价值的分析,说明如果只偏重它的某一方面,那么其他的功能价值就有可能被忽略。尤其是经济价值,在当今商品经济飞速前进的时代,文化热浪此起彼伏,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影响,如果一味顾此失彼,对其盲目开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有的放矢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挑选和再生产,才是其生存阔途。

民间手工艺品的价值,在过去指的是它产生之初的生存价值,表现为它当时的功用和审美品位。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开始都是以功利为目的,在使用中,人的审美意识才日趋完善,使其具有了较优美的模式,随后演化成一定的程式,固定并留存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因多种因素而面临淘汰,这是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需要层次的转变,使之新的特质应运而生。

现代社会生产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社会竞争的压力使人受到客观束缚,唯有手工艺术才能唤醒人的本能复苏和放松。一定意义上,民间艺术唤起了人们的本真情感,使人在回味中体悟到生活的真谛。所以,今天我们要高呼抢救民间手工艺术,就是通过对它的多方位价值的利用和开发,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和分享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精髓和意蕴,增强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

在民间手工艺品的加工生产上,要结合市场多动脑筋,可批量生产,广泛征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复挑选复制。也可使民间手工技艺与现代机器制造相辅相成,多方位制作价值高的实用工艺品。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间手工的开发也是旅游纪念品的最佳选择,通过包装的改观和精细加工以及产品的特色销售,不仅弘扬了本土文化,还能取得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对于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品,我们要细致、完整、全面地做好普查、发掘、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种类,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传统习俗,按适者生存的原则优胜劣汰,让绚丽多姿的民间手工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