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引领社会文明前行的精神指南
- 韩震
- 1556字
- 2020-08-29 18:50:29
二、深化改革就是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声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成功和历史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改革的进程依靠人民群众。目前,改革进入新阶段和攻坚期,必须更加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更加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改革有商鞅改革、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等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激发了社会活力,但是,这些改革往往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改革者不得善终。纵观中国历史,能够赢得历史性赞誉和社会大多数人支持的改革,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作为改革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已经确立,他的后继者也不断地把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次波澜壮阔的改革是一次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综合性社会改革。
毋庸讳言,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清除发展障碍的,但是改革也容易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改革都是利益关系和格局的调整,在调整中必然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和传统习惯,难免引起新的紊乱和不适应。尽管如此,为了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寻求改革红利,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深化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并且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以大胆而稳妥地推进改革进程之外,我们还必须牢记,改革的成败首先基于利益调整的价值取向是否扩大了利益的受益群体。
以往的改革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格局,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是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往的改革由于目的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只能向人民群众做些许让步,以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生产发展,故只能获得统治阶级内部部分人群或集团的支持,而另外一部分人群或集团则产生了被剥夺感,往往极力反对改革;改革虽然对人民有一定好处,但由于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人民,因此也得不到来自基层人民的全力支持。改革取得了某些成果,但肯定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反对者往往利用这些矛盾的激化来阻挠改革,这就是历史上的改革者往往不得善终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因而能够获得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另外,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越来越强,“人心思改”,人民群众需要看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的受惠面越来越广,人民群众越来越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改革是真正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其成功概率就会很高。
特别链接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改革是改革开放的2.0版,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正因为改革是整体性的,胆子就必须要大;正因为改革是协同性的,步子就必须要稳。胆子大,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步子稳,才能解决全局性问题。既然改革是整体性的推进,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这样才能协同推进;既然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凝聚改革共识;既然改革是深化或深度的改革,就必须有闯关的意识。如果说改革1.0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这次改革就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结合的关键就是发动群众、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