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漫长的金融发展史中,创业板市场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其出现、发展不过区区40年时间。从功能层面着眼,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创业板市场主要充当主板市场和风险投资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创设,扩充了资本市场的服务对象,使资本市场从传统大型企业的专利转变为包括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也可以利用的金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因此,我们认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风险配置和财富创造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推动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但正是由于创业板市场的这一功能拓展,使其建立的基础远比传统资本市场更为严格或苛刻(或者说更容易失败),导致在其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类似纳斯达克的辉煌,但也有昙花一现、很快走向失败的实例。

对中国而言,尽管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市场正式运行并交易,但对要不要建设创业板、建设什么样的创业板、如何建设创业板的争论从21世纪开始后,似乎就没有停止过。在我们看来,中国金融的崛起将是21世纪前20年全球金融最重大、最波澜壮阔的事件,资本市场也将成为21世纪大国金融博弈的舞台。这意味着作为现代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构成之一的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和发展,是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部署,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沪深两个市场的战略分工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问题是,在目标基本明确的前提下,当前的中国创业板面临着一个成长与风险的巨大挑战:是承接纳斯达克的辉煌?还是重蹈德、日等国创业板的命运?抑或开辟第三条发展之路?

在我们看来,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建设思路和功能定位较为清晰,肩负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进一步拓宽科技成长型企业融资重要助推器的历史使命,成功地为一批具有一定成长性的公司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在现有市场的发行交易制度、公司治理约束以及退市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市场运行出现了高市盈率、资金超募、寻租股东突击入市、高管频繁辞职、扭曲的创富效应等异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持续、平稳运行。

我们认为,尽管现实的确存在影响创业板市场的诸多隐忧,但考虑到过去20年中国资本市场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内在要求、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未来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以及制度不断完善的现实主义态度等因素,中国拥有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天然土壤和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待创业板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在我们看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中国创业板市场将逐渐演变为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场所,这个市场将合理引导规模不断扩大的国内外风险资本,充当培养真正的基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精神,或者说创新精神激励机制的有效构成之一,进而成为孕育中国未来领袖企业的摇篮和中国资本市场新的增长极。这样的市场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创业板市场,也是与中国金融崛起相适应的创业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