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再激进的想法,创新源于合作

2006年,我接受CNN的邀请,参加由桑贾伊·古普塔(Sanjay Gupta)主持的一小时特别节目《天才》(Genius)。这对我可是个挑战:如何将大量专业知识浓缩为10分钟讲完的内容?又如何选择观众感兴趣的素材呢?要知道,我有10年的商业经验,为花旗银行和美国西部公司(U. S. West)这样的企业做过创新管理咨询。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至今,我已经研究创造力达15年之久,同时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在演奏爵士钢琴。

不过,我没花多长时间就确定了节目素材。我将节目组工作人员带到芝加哥iO剧院的舞台剧表演现场,这个颇具影响力的即兴创作剧院曾推出了著名演员麦克·梅尔斯(Mike Myers)、喜剧天后蒂娜·菲(Tina Fey)以及后来的喜剧明星克里斯·法利(Chris Farley)。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从研究和实践经验中得到的结论:合作,是突破性创新的奥秘所在。我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研究芝加哥演员如何在舞台上即兴表演,并从中体会到即兴团队合作形式的纯粹性。在CNN特别节目中,其他嘉宾谈论的都是“天才个体”,比如关于天才儿童和大脑成像,但是在谈及创造力时,我提出的“天才团队”主题成了节目的焦点。

当2007年本书第一版出版时,声称合作带来创造力的想法是相当激进的。那个时候,大家公认的智慧是,有才华的人都是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想法。企业领导者通过提供免费午餐、日托和台球桌等手段来竞相聘请最具创意的专业人士,他们都确信,需要特殊的天才带来创新。绝大多数创造力方面的图书也只是告诉人们如何想出更有创意的点子。

如今,合作推动创新的证据是具有压倒性的。2015年,大多数高管表示,更多的合作会带来更高的利润。2016年,《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称,在过去的20年里,员工合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许多员工现在有80%的时间用在了合作活动上。2016年,《纽约时报》写道:“团队现在是组织的精神元。”如今,所有的人都认为创新的关键是合作。

但事实证明,成功地合作是困难的。头脑风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量研究表明这套很受欢迎的方法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无效的合作和具有反作用的团队工作有很多,苏珊·凯恩(Susan Cain)的畅销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认为,“当人们独处时,会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成功”。她提出日益重视团队工作是一种“新群体思维”。然而事实是,尽管商业媒体提供了诸多建议,许多公司仍然不知道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合作。

这就是研究的切入点。我的研究表明:在现实世界中,只有特定类型的合作——即兴创作,是可以被指导和计划的,但是应该以一种不会扼杀即兴创作继而产生意外见解的方式去指导和计划。幸运的是,目前研究已经指出了其中的奥妙。例如,我将指出当一个团队经历了“团队心流”时,即兴创造更可能降临。这是与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著名的“心流”理论相似的一种团队状况,即人们在工作中达到巅峰状态时,会浑然忘却时间。我还会告诉大家如何组建头脑风暴团队,来调用全部的创造潜能。想了解希斯赞特米哈伊关于创造力的更多观点,推荐阅读由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造力》。——编者注

大多数团队从未经历过团队心流,了解这项研究将帮助你获得这种高峰体验。此外,我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立头脑风暴团队来充分实现创造力潜能。今天的互联网工具如Slack、Google+、WebEx、Basecamp,使合作比以往更容易了,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公司每月都在增加。关键的业务功能已经迁移到云端,允许每个人更有效地合作并访问相同的数据。Facebook、Instagram、Vine和Pinterest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扩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促进创造性合作。

在为本书第二版做研究时,我买了很多讲合作的新书,为此不得不新买了一个书架。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关注,一些关于团队创造力的最令人兴奋的研究却被忽视了。在本书第二版中,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一领域的独特见解。我把研究放在面对面的合作、日常的交谈,甚至是爵士乐、戏剧和篮球队,以及最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合作科学上。在科学技术的早期,计算机把人们隔离在格子间里,而如今的科学技术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更加人性化。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建立在人类深层需求基础上的商业应用程序来与他人高效合作。

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个体心智时,往往通过精心设置的实验间接进行研究,或通过新的成像技术直接研究大脑功能。当我开始研究创造力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研究人们创新时的心理过程。我采访了爵士音乐家,并提出了解释即兴创作的理论。

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对将关注点放在个体身上感到失望了。多年演奏爵士钢琴的经验使我确信,无法依据个体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不同场次演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演出过程中,随时都有一种几乎不被察觉的音乐交流,将演奏引向新的方向,而随后也没人会想得起来这是由谁引发的。因此,在爵士乐演奏中,我们认为是团队,而不是单个演奏家提出了创意。

在商业领域,我曾目睹众多源于团队创造力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为阿拉瑞公司(Arari)设计电子游戏。事实上,每个游戏都受益于持续不断的合作。为了产生新的游戏创意,我每天都和其他设计者交谈,我们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和我一起工作的平面设计师制作了充满活力的动作画面,使游戏中的人物做出跑、跳和投掷的动作;配乐师则编配了那些令人难忘、逼真的背景声音,这些对于一个游戏都是不可或缺的。我的第二份工作是为花旗银行的技术创新做咨询,我从中了解到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德(John Reed)如何将一群相关专家聚在一起,最终将提款机和信用卡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受爵士乐演奏和商业经验的启发,我在进入研究生院后不久,就意识到有关个体心智的心理学无法解释团队创造力。于是,我开始寻找研究创造力的其他途径。我发现“交互分析法”(Interaction Analysis)这种研究工具,可以用来研究每一个即时互动交谈是如何令合作变得富有威力的。我应用这种方法研究即兴舞台剧的对话,揭示了团队如何引发意想不到的顿悟。而当我应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日常谈话、商业会议和头脑风暴之后,我开始理解合作如何推动着创新。

近些年,我采用交互分析法来研究合作创新,并利用它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网络经济。比如,分析了谷歌如何通过合作与即兴文化创造了诸如谷歌地图等新创意,思科公司如何通过创新的网络技术使员工聚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机会。我的观察说明任何商业成功都是合作的产物,不仅包括代表时代潮流的工业设计公司IDEO和苹果等硅谷公司,还包括3M和戈尔(W. L. Gore)等传统制造企业,以及高科技实验室。我对创造力的观察越多,就越发意识到绝大多数的重大突破,包括电视、飞机、电子邮件,甚至棋盘游戏“大富翁”,都是来自合作网络,而且这种网络跨越了公司的屏障。

在这一思路下,我收集了许多意义深远的创新故事,包括飞机、电报等历史发明,以及电子邮件和山地自行车等现代发明。从中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使这些产品的创造不是某一次谈话的结果,追根溯源,在发明的过程中肯定有过某种即兴谈话——细小的灵感得到长期的汇聚,产生了多种可能发展的结果,以及对先前创意的重新诠释。

交互分析法 Interaction Analysis

交互分析法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跨学科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每一个即时互动交谈是如何令合作变得富有威力的。

这些创新都源于看不见的合作网络。本书所描绘的内容都来自我的研究成果(包括从即兴剧场得到的启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家的成果,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将这种合作网络呈现在大家面前。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奇特的合作创造的事例,将你引入探索的旅程。这些事例包括针对地震和飓风灾难自发组织的应急网络、军事团队和篮球比赛,它们将告诉你最有效的合作是即兴的,如同芝加哥iO剧场在2006年CNN特别节目中所展现的一样。

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我希望说服大家相信通过合作进行创造的威力。但是你可能依然会怀有疑虑:个体心智不是创造力的最终来源吗?每个创意火花不都来自某个个体吗?事实上,研究发现心智本身已经被内部合作所包裹,即使在完全独自工作的状态下所产生的顿悟,也可以追根溯源至以前的合作。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分享关于心智合作本质的令人振奋的新研究成果。你将会兴致勃勃地参与一些创造力游戏,就像顶级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使用的游戏一样,这些游戏可以探寻大脑驱动创造性顿悟的过程。我将带你领略一些经典的“顿悟”,体会到“恍然大悟”。你将发现通常我们认为是孤立发生的、有点儿私人化的顿悟,实际上是以合作为基础的。

当《时代周刊》就创造力主题采访我时,我解释了这个研究的关键启示:顿悟的到来不是令人惊奇或具有神秘性的。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如何将片刻的顿悟追溯到先前的、有意图的勤奋工作与合作中。这些都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从合作中获得创造力,从而更频繁、更成功地产生顿悟。

本书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现实世界中震撼性的创新活动,我将证明,那些众所周知的著名发明是出自孤独天才之手的说法是种谬论,同时我将揭示那些著名发明事件背后的故事:电报不是摩尔斯发明的,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飞机不是莱特兄弟发明的。我们应当忘掉历史上有关这些发明者的评论,事情的真相是团队创造了这些发明。今天,越来越多的创新产生于更为复杂的组织和诸多互动团队中。

第三部分还会带你进入一些当今最具创新性的企业,讲述它们如何设计自己的组织来将合作最大化,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我将介绍思科公司和苹果公司等创新型计算机公司、YouTube和eBay等互联网公司、美国全食超市和宝洁等零售企业,以及丰田和3M等制造企业。我以社交媒体如何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合作世界,以及其具有的改变生活并推动创新的巨大潜力作为本书的结尾篇章。

创新推动了今天的经济。希望在未来,个体和组织能够通过发现创造性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本书的目的是揭示合作产生创新的独特威力。我希望你能将这些关于团队创造力的顿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包括工作、家庭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