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喜欢用以往经历过的某种事情的观点来给现在的观点定性,而且习惯性的挂在嘴边的话永远是那么一句:以前我们小时候是怎么怎么样的,现在居然都成了这样了,真是世风日下啊。而这句话被传颂最多的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句话演变成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语句是这样的:尝尝这个吧,我们采用的是纯手工技艺,完全是小时候的味道。至于推销者员否在小时候吃过此类东西我不得而知,消费者在欣喜若狂地购买后,吃到嘴里的一刹那是不是回味起了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味道我也不得而知,消费者或许从来没吃过,也许他在吃的一瞬间记忆被自我篡改,强行回忆起来那时候的味道,或许他只是道听途说来的,小时候居然还有如此美味的食物没有吃过,我一定要尝试一番,也算是圆了孩童时期的遗憾。
推销员对待每位顾客都用同样的语气说出同样的话,他在一次次的推销中,完美的对自己进行了洗脑,他能哄骗过自己,才能哄骗过他人。
前几天我去超市买食用油,但凡出现打折促销的醒目标识牌,我都会匆匆忙忙地选购好我一直使用的东西,在促销员赶来之前迅速离开,避免不必要的口舌。
当我站在食用油的货架子面前还没拿起我需要的食用油时,跑过来一个中年女促销员,来了之后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喜欢吃什么样的油啊?现在这种油搞活动,要不要来一瓶?见我不说话又开始叨叨:买大的买小的啊?还是买大瓶的合适,越大瓶的价格越合适。来一瓶这个油吧,我一直吃,特别好用。
我本来就特别烦,作为掩饰掏出手机在网上对比我需要的那种油的价格,跟货架子上是否有较大的出入。中年女促销员见我看手机,斜跨出一步走到我跟前就要歪头看我的手机,我顺势跨出去两大步跟她拉开距离。她还略带嘲笑地说道:哎呀,你这是带着任务来的啊?
我明白她的意思,肯定是觉得一个男的来超市买油根本就不知道买什么样的,翻翻手机看看记录,更加深层次的意思更明显,小样儿,看你这个样子根本就不知道应该买什么样的吧,我推销起来更加方便。
我特别厌恶这种行为,还是带着礼貌性的微笑不耐烦地告诉她:我在看这种油在网上的价格是什么样的,对比一下怎么买才算合适。她截过我的话头说:网上的东西跟超市的进货渠道不一样,所以价格肯定也会有偏差。不过超市里面的东西至少你能明眼看到生产日期,不会被骗。
我根本就不想搭理她,在这种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喜欢争辩一番来证明自己懂的更多、了解的更多,这样就能在交锋中获得足够的压制力和话语权。在我看来,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时间,任何在理的话都不能平息这种口舌之争的最终走向。
见我不说话,她指着我们背后的袋装大米说:看!这种大米是2月份生产的,旁边的这个是6月份。你在超市就能看出来哪个好那个不好,网上肯定看不出来。
我实在不想继续被她打扰逛超市的兴致,不耐烦地说道:油的原材料不同用法也不一样,什么样的油适合炒菜、什么样的油适合凉拌、什么样的油适合煎炸都得挑仔细了。
还没等我说完,她就又来了一句:哟呵没看出来,你还是个厨师啊?我说:我不是厨师。
你不是厨师懂这么多东西?肯定是厨师吧?
这明摆着的意思是,你没吃过小时候的味道,你偏偏给自己洗脑洗成了你从小吃到大,这种味道始终萦绕在你的嘴里挥之不去。
但凡你能说出一两句在某领域的话时,总会被人认为你就是那个领域的人。这些话即使不放在那个领域里也应该算是一种常识,所以当人们面对诱骗时,总会在内心获得一份自我的洗脑,这种洗脑并不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辨,而是对他人莫名的信任。
这种信任可以称之为从他人口中获得你想获取的一切对你当时状态有用的任何话。这种话出他人的口进你的耳,根本无需做更多的修饰和改善,只需要拿过来用就可以。简单易懂地获取这些有用的信任后,你就会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人随后强加给你的任何需求和意见。而后你会继续把这些话当做是对你关心的进一步升级,在你心里这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你觉得这种双赢的局面中你获取的利益更大,也就更加让你有种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正是他人从你身上获得更大利益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匮乏正是面对这种双赢局面的最佳通行证。不论在任何局面下,当我面对着我没有接触过的任何事物时,沉默不语成为了我最佳的防守武器。当然在与朋友的聊天之中,如果刚好有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会及时的作为一个捧哏者来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见缝插针地说出我知道的仅有的几句见解,而这几句浅显的见解会成为这个话题完美的催化剂。
相反大多数人都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跟别人对话,而且也会在自己陌生的领域之内随机应变得找到话题的交叉口,顺势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此时如果我是对话的人,我会非常乐意这种情况得发生。但这也得排除两种情况:其一、你不能不懂装懂的说一两句很肤浅的内行话让对方失去与你交谈的兴致,相反你也不能装傻充愣得听着对方天空海阔的一顿乱侃,在心里默默挑剔对方的错误。其二、你得挑选谈话的对象,不能发现对方说了一两句话就认为他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你得学会分辨是非。
当然最坏的一种情况是,你发现对方胡搅蛮缠时,我真的奉劝你就此作罢,能逃多远就有多远,避免口舌之争演变成肢体碰撞。三岁小儿也懂的一句俗语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有一类社交群体中,讲道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这个群体叫做亲人。
亲人之间的感情很复杂,当然我要说的是真正意义上一个家庭范围内的亲人。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人跟陌生人其实无任何分别,可能唯一的不同是在多年未见的某一年春节想起了还有这么一位多年不曾谋面的亲戚,想去探望探望。
这种探望总会在双方互赠礼品的过程后结束,结束后还会在两个很致命的话题上絮叨很久:其一、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再过几年驾鹤西去时两人能否一起作伴同游。其二、在把对方拿来的赠礼与自己回礼在心里默默估算价值后,对前来探望的人翻来覆去说同一句话——在双方会面时,也是见面和分别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你来就来还拿什么东西,把东西都拿回去,家里什么都有,你自己多吃点好的。
这种碰面其实根本没有意义,如果非要说有意义,可能是实在不知道这次春节有什么可干的事儿了,打发一下时间。
我讨厌所有的节日,尤其是春节。我对所有的节日已经不能算是讨厌,而是恐惧。这种恐惧在节假日之前达到了顶峰,我内心会焦躁不安、手脚冰凉、后背直冒虚汗。等到节日过去之后,我才能稍微缓和一下症状。
我父亲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不会相信任何人说的任何话,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逻辑,他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是不对,他认为对的东西就是对。
我能躲避他对我的唠叨就躲避,躲避不了的时候都是用沉默来抵抗。如果我反驳或者是沉默,他就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去年他不知从哪儿受到的蛊惑,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两颗黑色的小药丸,这个小药丸自称是对高血压的病症有奇效,两颗吃完差不多就好了。这明显就是骗人的把戏,我父亲还是吃了一颗,第二天就送去了医院。
这么多年父亲对我无论如何强行灌输他的那一套处事理论,我都选择沉默。那天我特别生气,我以为这种小儿科的低级手段他是不会上当受骗的,但他还是死犟着不承认自己错了,只是一遍遍的重复,可惜了我花的几百块钱。
我父亲顺带口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要是能通过这点钱把我的心血管病彻底根治,我也能把钱省下来留着给你结婚用。
除了徒增我的自责之外,我更不想结婚了。
我父亲的这次住院让我彻底的看清了我姐姐的嘴脸,也让我觉得我父亲对待我的态度不像是亲儿子,更像是一个客人。
我无法理解我父亲是如何看待我的,我在他的观念里面到底是他所说的一家人,还是一个单纯的为了结婚的传宗接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