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活幼心书》为元代医家曾世荣所编撰的中医儿科著作。曾世荣 (1252—1332),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州 (今衡阳市)人。幼年习儒,长则转而以儒攻医,为人仁笃,精于方脉,行医六十余年,于元至元三十一年 (1294)编撰成 《活幼心书》,刊行于世。全书三卷,卷上 “决证诗赋”,内赋歌决75首;卷中“明本论”43篇,并拾遗8则,收录儿科病证40余种;卷下 “信效方”及拾遗,选录儿科验方230首。全书行文流畅,言简易明,医理畅达,内容丰富,对小儿疾病的诊疗具有实用价值。
目前存世的 《活幼心书》版本主要有:元天历二年(1329)刊抄补本,三卷本,为五砚楼旧藏,求古居重装本,经清嘉庆十六年 (1811)黄丕烈、宣统二年 (1910)缪荃孙录并手跋,后为艺风堂收藏,目前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享保十九年甲寅 (1734)刻本,三卷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清嘉庆十六年辛未 (1811)刻本,三卷之中,每卷各缺一册,为残卷本,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武昌医馆校刻本,该本是据艺风堂所藏元刻本之重校刊本,经翟凤翔、萧延平雠校,并增附校记于后,内容较为完整,收藏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图书馆。本次校注以清宣统二年(1910)武昌医馆校刻本为底本 (简称 “清刻本”),艺风堂所藏元天历二年 (1329)刊抄补本为主校本 (简称 “元刻本”)、日本享保十九年 (1734)刻本 (简称 “和刻本”)为参校本。
本次校注整理的体例和原则:
1.全书统一使用简化字横排,并以现代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标点。底本中表示方位的 “右”统一改为 “上”,不出校记。底本原有间隔符 “○”,现统一回行另起,不出校记。
2.校勘采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有讹、脱、衍、倒者,予以改动,并出校记;底本与校本虽然一致,但按文义疑有讹、脱、衍、倒,原文不作改动,出校存疑。
3.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校记。如圆与丸、黏与粘、齩与咬、眎与视、煖与暖等,均以后者律之。对于底本中通假字保持原貌,于首见处出注说明,并出书证。
4.书中同一个字多次校改者,在首见处出校记,余者不出校记。凡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的,径改,不出校记。
5.底本中原有夹批,现以小字另体排版。方药单独成段,中药剂量、炮制等附注用小字另体置于药名右下方。
6.底本上、中、下卷并拾遗及校记各有目录,此次整理为方便读者查阅,据底本目录提取并重新编排置于正文前。
7.底本扉页原有 “活幼心书三卷附校记”九字;每卷正文之前原有 “活幼心书”四字标题,下并有 “后学曾世荣编次”;每卷之末原有 “活幼心书上卷终”“活幼心书中卷终”“活幼心书下卷终”;下卷又分四卷,于汤散门卷首原有 “卷之一”,圆膏门卷首原有 “卷之二”,丹饮门卷首原有 “卷之三”,金饼门卷首原有 “卷之四”,今一并删除。
8.底本后附翟凤翔和萧延平增补的活幼心书校记,此次整理予以保留。校记每卷正文之前原有 “活幼心书”标题,卷末原有 “活幼心书校记终”“借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今一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