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部

人参

味甘,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药性》云:患人虚而多梦,加而用之。

成聊摄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洁古云:人参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少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佳。《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补元气,止渴,生津液也。肺虚者用之,又能补胃。治喘嗽则勿用,短气则用之。

东垣云: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又云:补气须用人参。又云:安胃和中。又云:人参补元气不足,而泻肺气。甘温补阳,利止而脉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参补之。益脾气,与干姜同用。补气,里虚则腹痛,此药补之,是补其不足也。又云:人参,补气之药,如气短、气不调及喘者加之。

海藏云: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若但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则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天之地,即手太阴也。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则其寒象可知。若其伤热,则宜沙参。沙参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治胃痹、心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人参味甘,微温,补五脏之阳也。沙参味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易老(19)取沙参以代人参,取其苦也。苦则补阴,甘则补阳。《本经》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补一脏,岂可不知?

丹溪云:人参,入手太阴经而能补阴火。甚与藜芦(20)相反,若服参一两,于内入芦一钱,则一两之参徒虚费矣。戒之!

甘菊花

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东垣云:甘菊花,治头风头眩,明目。

丹溪云:甘菊花,属金而有水与土,大能补阴,须是味甘茎紫者。若山野间味苦茎青者勿用,大伤胃气。谨戒之!

天门冬

味苦、甘,平,大寒,无毒。主保定肺气,去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洁古云:保定肺气,治血热侵肺,止喘、气促,加人参、黄芪,用之为主,如神。味苦、甘,性寒,味厚气薄,阴也。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东垣云:天门冬,味苦、甘,主肺气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镇心,润五脏,强骨髓。

海藏云:天门冬,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荣卫枯涸者,温(21)剂所以润之。天麦二门冬、人参、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此上焦独取寸口之意。

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药性》云:病人虚而多热者加用之。

成无己云:甘草甘平以除热。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之甘,以缓脾气,调中。

洁古云:甘草性平,味甘。生用之,则大凉泻热。火炙之则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力共,为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主治秘诀》云:性寒,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和中,补阳气,调和诸药,能解其太过,去寒邪,此为五也。腹胀则忌之。又能养血补肾。生甘草梢子去肾茎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又云补血不足,用甘草。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药,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东垣云:生甘草补脾胃不足,大泻心火。又云:甘草味甘生寒炙温,纯阳。阳不足者,补之以甘。又云:炙之以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肺。

海藏云: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则知非中满之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故也。或问:附子理中汤、调胃承气汤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曰:附子理中用甘草者,恐其大僭也;调胃承气用甘草者,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调和也,皆缓之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即有调和之意。凤髓丹用甘草者,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曰: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本草》云:治七十二种石毒,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诸药有功,故名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者。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能治肺痿之脓血。若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痈疽。每用甘草二两,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滓服之,消疮肿,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痈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丹溪云:生甘草大缓诸火邪。下焦药宜少用,恐太缓不能自达。

熟干地黄

味甘、苦,日干者平,火干者温,无毒。

洁古云:熟地黄,酒洒九蒸,假酒力则微温,补血虚不足,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忌莱菔。《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苦、甘,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血气二也,去腹脐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东垣云:地黄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微温而补肾。又云: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此三味诸经中和血、生血、凉血。

海藏云: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骨蒸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凉血。其脉洪实者,宜用生地黄;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假火力蒸九次,故能补肾中元气。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黄为诸药之首者,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汤,以治藏血之脏,亦以熟地黄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蒸捣不可犯铁器,若犯之,令人肾消。陈藏器云:蒸干则温补,生干则平宣。《机要》云:熟地黄治脐下发热者,肾经病也,非地黄不能除,补肾也,益阴之剂。二宜丸加当归,为补髓煎。

生地黄

味甘,平,大寒,无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

洁古云:生地黄性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治少阴心热在内。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涩三也。又云:阴中微阳,酒浸上行。

海藏云:手少阴、手太阳之药,故钱氏泻丙(22)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苍术

味苦、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消痰火,暖胃,消谷嗜食,瘟疾,山岚瘴气。

洁古云: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中湿,力少,加(23)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若治胫足湿肿,加白术。又云: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

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本草》但言术,不言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内传于太阴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发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苍、白有止发之异也。

丹溪云:苍术治上、中、下湿痰,俱可用之。

白术

味甘、辛,无毒。消宿食,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胃气虚而冷痢。

成聊摄云: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

洁古云: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主治秘诀》云:气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九:温中一,去脾胃湿二,除脾胃热三,强脾胃进饮食四,和脾胃以生津液五,主肌热六,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止渴八,安胎九也。又云:脾胃受热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并去痰,须用白术。饮水多因致伤脾,须用白术、茯苓、猪苓。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又云:非白术不能去湿。

东垣云:白术味苦而甘,性温,味厚气薄,阳中阴也,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洁古云:温中去湿,除热强胃。苍术亦同,但味颇厚耳,下行则用之。甘温补阳益脾,逐水,寒淫所胜。甘以缓脾,生津去湿,渴者用之。又云:白术佐黄芩以安胎,君枳实以消痞。

海藏云:《本草》术条下无苍与白之名。近代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补中,利腰脐间血,利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之间。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入手太阳、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洁古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除湿利水,如何是益津液?

丹溪云:白术有汗则止,无汗则发,与黄芪同功。味亦有辛,大能消虚痰也。

牛膝

味苦、酸,平,无毒。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堕胎,男子阴消,老人失溺,妇人月水不通,补肾填精,逐恶血留结,助十二经脉,壮阳。

洁古云:牛膝强筋。

丹溪云:牛膝之用,能引诸药下至于足。凡用土牛膝,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惟叶、汁之效尤速。

茺蔚子

一名益母。味辛、甘,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其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治产后血胀。苗、叶同功。

丹溪云:益母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良。

柴胡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治热劳,骨节烦痛,时疾内外热不解,胸胁气满。

成无己云:柴胡之苦,以发表热。又云: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

洁古云: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梢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主治秘诀》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分药。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除。

东垣云: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又治疮疡癖积之在左。又云:十二经疮药中须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

海藏云: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之气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是主气也。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洁古须用小柴胡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多矣。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凡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而得此,则病愈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尔。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所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图经》云: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寒热,以此为最要之药。东垣云:柴胡者,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可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如春令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能去内外脏腑俱乏,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麦门冬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定肺气,治心肺虚热。

成聊摄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门冬之甘,润肺除热。

洁古云: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名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又治经枯、乳汁不行。汤润去心用。引经,须以酒浸。

东垣云:麦门冬,味甘,平,阳中之阴。主心腹结气,肠中伤饱,虚劳客热。保定肺气,止烦渴。又云: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甘平,补不足。

海藏云:入手太阴经。《衍义》云:治心肺虚热及虚劳客热。苗可作熟水饮之。

独活

味苦、甘,平,辛,微温,无毒。疗诸贼风,百节痛,诸风湿冷,皮肌苦痒,手足挛痛。

洁古云:独活,足少阴肾经行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如神。《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苦。气厚味薄,沉而升,阴中阳也。治风须用,及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头晕目眩,非此不能除。

东垣云: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痹,不能动履,非独活不能治。

羌活

味辛、苦,无毒。治贼风,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㖞斜,遍身img1(24)痹。治一切风,赤目疼痛。

洁古云: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风湿相兼二,去肢节痛三,除痈疽败血四,治风湿头痛五也。

东垣云:羌活、独活、防风,此三味治手足太阳证,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

海藏云:羌活君药也,非无为之主,乃拨乱反正之主也。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治。太阳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阴药也。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则气雄,独活则香细。故气雄者入太阳,香细者入少阴也。钱氏泻青丸用此者,壬乙同归一治也。或问:治头痛者何?答曰:巨阳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颠,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痛也。足太阳、厥阴之药也。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辟瘟疫、瘴气,头痛,喉痛,口疮,时气热疾,牙根浮烂恶臭,豌豆疮(25)img2

成聊摄云:《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洁古云:升麻乃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白芷、葱白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气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阳明经分头痛三,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四也。治脾瘅,非升麻梢不能除。

东垣云:主发散阳明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以升其阳气上行也。又云: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

海藏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故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之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经耳。初病太阳证,服升麻可乎?仲景云:太阳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病,其害不可胜言。仲景又云:太阳img3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img4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葛根、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车前子

味甘、咸,寒,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治肝中风热冲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其叶通五淋,治尿血。

海藏云:能利小便而不走精气,与茯苓同功。

木香

味辛,温,无毒。治九种心疼,积年冷气,痃癖癥块胀痛。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治心腹一切气,止痢疾,安胎,健脾消食,及膀胱冷痛,呕逆翻胃。

洁古云:除肺中滞气。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主治秘诀》云:气热,味辛、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调气而已。又云:辛,纯阳以和胃气。

东垣云:木香味苦辛,纯阳,治腹中气不转运,助脾。又云:辛温,升降滞气。

海藏云:木香治血气刺心痛,冷积气,痃癖癥瘕,腹胀,通行一切气,安胎健脾,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吐泻,九种心疼,痢疾。《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衍义》云:专泄决胸腹间滞寒冷气,破也。安胎健脾,补也。除痃癖块,破也。与本条言补不同,何也?易老以为调气之剂,不言补也。

丹溪云:木香行肝经气。火煨用,可实大肠。

薯蓣

味甘,平,温,无毒。主伤中,补虚羸,益气力,长肌肉,强筋骨,补五劳七伤、心气不足,治泄精、健忘。

海藏云:入太阴之药。润皮毛之燥,凉而能补,与二门冬同。

东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者,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丹溪云:山药属土而有金与水、火,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经云:虚之所在,邪必凑之。着而不去,其病为实,非肿硬之谓乎?故补其气则留滞,自不容于不行矣。

薏苡仁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肺痿,吐脓血。治干湿脚气,治肺痈、心胸甲错。

丹溪云:寒则筋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治受湿则弛,弛因于宽长。然寒与热未尝不夹湿,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有以启之,不能成致湿之病。盖因酒面为多,而鱼与肉继以成之。若甘滑、陈久、烧炙、香辛、干硬之物,皆致湿之因也。戒之!慎之!

泽泻

味甘、咸,寒,无毒。逐膀胱三焦停水,治五淋,宣通水道,长于行水。多服病(26)人眼。

成聊摄云: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窍。

洁古云: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者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诀》云:性寒味咸,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入肾经一,去旧水养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肿四也。又云:渗泄止渴。

海藏云:《衍义》言泽泻之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治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诚为行去其水。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本经》云“久服目明”,扁鹊云“多服病人眼”,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去留垢,即胞(27)中陈久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经,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龙胆

味苦,寒,无毒。益肝胆气,止惊惕,明目,止烦、小儿惊痫。

洁古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之病必用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其用与防己同。酒浸,上行及外行。

细辛

味辛,温,有小毒。主咳逆,头痛,风湿痹痛,温中下气,开胸中滞,益肝胆,明目,利九窍。治恶风、头风,止眼风泪下,除齿痛,治头面痛,不可缺者也。

成聊摄云: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洁古云:治少阴经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之使。《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厚于味,轻清上浮而升,阳中阴也(28)。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辛热温少阴之经,散水寒,治内寒。

东垣云:细辛味大辛,纯阳。主手少阴经头痛。又云:去风头痛及皮肤风热。

海藏云:东垣言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易老云治少阴苦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太阴则苍术,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也。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29)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蓝实

丹溪云:蓝属水而有木,能使散败之血分归经络。

芎䓖

味辛,生温,熟寒,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面上游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血。破宿血,养新血,长肉,诸疮疡及排脓。

洁古云:补血,治血虚头疼之圣药也。治妊妇数月胎动,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之神效。《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苦。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手少阳引经一也,诸经所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

东垣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如顶颠痛,去川芎,用加藁本。又云:芎䓖味辛,温,纯阳。主中风入脑,头面风。

海藏云:易老言川芎上行头角,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皆所用也。入手、足厥阴。《衍义》云: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若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既以他药佐之,又不可久服,中病便已可也。东垣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加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诸经头痛者,加细辛。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清空之剂能。缘诸经头痛,并用此四物。

丹溪云:芎久服能致暴亡,以其辛温也。辛甘发散之过欤?《局方》以沉、檀、脑、麝等诸香作汤,较之芎辛散之祸,孰为轻重?请试思之。

黄连

味苦,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30)伤泪出,明目,腹痛,下痢,止烦渴,益胆。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治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

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檗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海藏云:入手少阴经。性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虽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凡治血病,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也。一方令小儿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初生未出声时灌之,大验。已出声时灌之者,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衍义》云:治痢儿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用之,虚者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者,则宜用之。

丹溪云:以姜汁炒黄连,辛散冲热有功。

黄芪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排脓止痛,内托补虚,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主虚喘,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骨蒸。

洁古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去诸经之痛,除虚热,止盗汗。

东垣云:补五脏诸虚不足,泻阴火。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又云:护周身皮毛间腠理虚及活血脉生血,乃疮家圣药也。又能补表之元气虚弱,通和阳气,泄火邪也。

海藏云:黄芪有白水芪、木芪,功用皆同。惟木芪茎短而理横,折之如绵,皮黄褐色,肉内白色,谓之绵黄芪。若但坚脆,味苦者,谓之苜蓿根。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其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皮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又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藏之元气,以为里药,乃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图经》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者为绵黄芪,非也。《别说》(31)云: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盖以地产为绵。若以柔韧如绵为绵,而伪者亦柔韧,但当以坚脆甘苦为别也。《衍义》云:黄芪、防风,世多相须而用。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此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尔。然亦在乎佐使。桂则通血脉,亦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通血言,则芪为实气也。入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命门之剂。

肉苁蓉

味甘、酸、咸,温,无毒。主劳伤,补中,除茎中痛,强阴益精。

海藏云:命门相火不足,以此补之。

丹溪云:属土而有水与火,能峻补精血。骤多用之,则反滑大肠。

锁阳

丹溪云:味甘可啖,煮粥弥佳。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者。虚而大便不燥结者勿用。可代苁蓉用。

防风

洁古云: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又为去湿药之使,风能胜湿故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主治秘诀》云:味甘,纯阳,手、足太阳经之本药。又云: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东垣云:防风辛,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急者,风也,诸疮见此证者,亦须用之。若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又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尽治一身之痛,乃卒伍(32)卑贱之职,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之润剂也。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相使者也。又云:防风身去人身半以上风邪,梢去人身半以下风邪。主治诸风。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昔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而脉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汤药,则缓不急事,乃造防风黄芪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使口鼻皆受,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善医者宜取法焉

五味子

成聊摄云:《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洁古云:五味子大益五脏气。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遇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剉,煎汤服之,使人精神、精气(33)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东垣云:五味子味酸,温。主咳逆上气,明目,暖水脏,治劳伤羸瘦,补不足。又云:收肺气,补气不足。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又云:性温,味酸,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六:收散气一也,止嗽二也,补元气不足三也,止泻痢四也,生津液五也,止渴六也。

海藏云:仲景八味丸用此,述类形象为肾气丸。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足少阴也。

丹溪云:五味子属水而有木与金,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者,盖收补之骤也。《衍义》何惑之有?又云:火热嗽,必用之。

茵陈蒿

成聊摄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海藏云:入足阳明经。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寒热也。

东垣云:茵陈味甘,阴中微阳,治伤寒发黄。

沙参

海藏云:沙参,厥阴经本经之药。

王不留行

洁古云:苦甘,阳中阴也。下乳引导用之,利血脉。

东垣云: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乳痈。

【注释】

(1)衍义:《本草衍义》,宋·寇宗奭编著。

(2)膏梁:东溪堂本作“膏粱”。梁,通“粱”。《淮南子·人间》:“养以刍豢黍梁。”膏梁即膏粱,肥甘厚味之食物。

(3)柳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唐·河东(今山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柳子厚在《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中曾论及石药之功。

(4)日华:《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又称《大明本草》,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

(5)药性:《药性论》,唐·甄权著。

(6)破:原缺,据《医学启源》卷下“朴硝”条补。

(7)疾:《证类本草》卷三“朴消”条作“痰”,义胜。

(8)正经:《本草正经》的简称。南宋·王炎(晦叔)所辑的《神农本草经》题目《本草正经》。

(9)自:原作“少”,据《汤液本草》卷下“滑石”条改。

(10)赤者入丙白者入庚:赤色的入小肠,白色的入大肠。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故丙为阳火,属小肠;庚为阳金,属大肠。下同。

(11)脉:原作“胍”,据东溪堂本改。

(12)夏枯草:原为“夏林草”,据《格致余论》改。

(13)阎孝忠:北宋儿科医家,钱乙门人,辑《小儿药证直诀》,著《阎氏小儿方论》。

(14)肌:诸本均脱,据《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条补。

(15)鳖瘕:病名,八瘕之一,指腹内结块,其形如鳖,经闭不孕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出《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

(16)则:原作“剂”,据《汤液本草》卷下“代赭石”条改。

(17)罔利:渔利。

(18)口:原作“古”,据渔古山房本改。

(19)易老:王海藏对其师张元素的尊称。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人,易水学派创始人。

(20)藜芦:原作“其芦”,据《本草衍义补遗》“人参”条改。

(21)温:《汤液本草》卷下“天门冬”条作“湿”,义胜。

(22)丙:原作“内”,据《汤液本草》卷下“生地黄”条改。丙,手太阳也。

(23)加:诸本皆作“如”,据文义改。

(24)img5(qún群)痹:麻木不仁。

(25)豌豆疮:天花,首见于《外台秘要》。豌:诸本均作“碗”,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六“升麻”条改。

(26)病:损害。

(27)胞:原作“腹”,文义不通,据《汤液本草》卷下“泽泻”条改。

(28)阳中阴也:《医学启源》卷之下“细辛”条作“阳也”,义胜。

(29)入:原脱,据东溪堂本补。

(30)眦:诸本均作“皆”,形近致误,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黄连”条改。

(31)别说:《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宋·陈承著。

(32)卒伍:士兵也。

(33)精气:《医学启源》卷之下“五味子”条作“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