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霸主

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完全出自管仲的规划,而管仲为齐桓公完成霸业提出的指导原则是“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尊敬周王室;所谓“攘夷”,就是抵御狄戎等夷族。

当时,不仅诸侯各国都归附齐国,就连周王室对齐桓公也十分敬重。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带着祭祀过文王与武王的祭肉、大红色的弓箭和大车去赏赐齐桓公,还特别准许他不用跪拜谢恩。

齐桓公也想免去跪谢之礼。管仲说:“不行,您不能不跪谢。”于是齐桓公走出大堂行跪拜礼,接受赏赐。

同年秋天,桓公又在葵丘大会诸侯,但态度愈来愈志得意满。这时候,已经有诸侯不再那么顺从齐国了。

齐桓公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毫不客气地说:“夏商周三代所承受的天命,跟我立下的功绩有什么两样?”便打算到泰山和梁父山去进行封禅。

封禅不是诸侯能举行的仪式,管仲好说歹劝,总算想出一个说辞:“您若要封禅,也得等拥有远方的珍禽异兽才能进行。”齐桓公只好作罢。

隔了几年,管仲去世。临终之际,管仲力劝齐桓公不要任用易牙等小人,但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偏偏就重用了易牙这些人。这些人心术不正,后来帮着齐桓公的儿子们争权夺位,搞得国家动乱不堪。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逝。他的五个儿子因为忙着互相攻打争夺王位,没空办理他的丧事,以致死去的齐桓公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都无人给他发丧。一代春秋霸主竟落到这样的下场,可悲可叹!

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齐桓公喜好美色,晚年又骄傲自满,但这些都没有妨碍他成就霸业,只因他用对了人。

管仲出身贫困,时运不济,幸亏有鲍叔牙的推荐,才让他不仅免于被杀的命运,还成为齐国的佐相。

管仲担任齐国佐相时,已经四十一岁,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因为管仲处处为大局着想,所以他过去的“不良纪录”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代名相。

因为目光深远,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也懂得利用归还鲁国失地和割给燕国一小块土地的诚信之法,为齐桓公赢得中原盟主的地位。

管仲功成名就后,想过点好日子,于是把自家的宅子盖得很豪华,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孔子曾因此批评他铺张浪费,但一提起管仲的功绩,孔子仍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早就成了蛮夷之人。”

齐桓公和管仲都不是完美的人,但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番几尽完美的事业。

史记原典精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既担任政务,辅佐齐国,凭借位在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累积财富,让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又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谷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知道荣辱。在上位者若能遵守法度,各种关系就会稳固;礼义廉耻若不能弘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的下达要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应民心。”因此政令的内容要简单,且容易实行。老百姓希望的,就顺势给他们;老百姓不愿接受的,也要随之剔除。

注释处理政务。任,担任。俗:一般人,意指老百姓。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服:行,行事。度:合乎礼法。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四维:指礼义廉耻。原:通“源”。论卑而易行:主张简单而容易实行。论,论述。卑,简单。否:否定、贬斥。

词语收藏夹

一、知人善任:能识别、提拔人才,并能依据他的专长而加以任用,使他发挥所长。

例句 当领导的人要懂得知人善任,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二、管鲍之交:就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交情。形容友谊深厚。

例句 我爸爸和吴叔叔可说是管鲍之交,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对方。

三、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让目标得以达成。

例句 老师见同学们对这篇小说很感兴趣,便因势利导,向同学们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