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两千多年前,一个男人以天下为棋盘、诸侯为棋子,摆开了一盘空前的棋局。只不过,在这盘棋局上,无猜先之说,更无执白先行之论,有的只是以实力来定胜负,胜者生,败者死。这盘棋毫无悬念,因为那个男人掌握着一击必杀的实力,对于他来说,规矩是弱者的协议,他,根本不需要。在他看来,虽三皇五帝,功绩未必如他。不错,他就是秦始皇。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发起统一全国之战,不到十年的时间,吞三晋,灭荆楚,奴燕齐,之后更是南征百越,北却匈奴,四海服威,九州同颤。古老的中华帝国第一次这样有力地雄踞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他的功绩。可他所做的一切似乎也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
自秦孝公任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由封闭落后而逐渐强盛,最后到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将法家思想运用到了极致。当社会继续行进到一个新阶段时,主流统治思想也必然要相应完善,这并不是说法家思想不适合运用在大一统的国家,只是不论什么事物,运行于世必有其规律,极盛而衰,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可当时的秦始皇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己已然统一天下,若有不服从者,当以铁血手段镇压之,于是,书同文,车同轨,销兵锐,捣金城,焚书坑儒,迁压旧贵。与此同时,这个渴望长生的皇帝不得不利用他有限的精力巡视各地,最终,病逝于途中。半年后,一个叫陈胜的男人揭开了反秦序幕,三年后,秦王子婴身死人手,这个梦寐传万世的帝国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于是,一个空前的历史大风口出现了。
一下子失去了秦帝国的严格管束,原来看似秩序井然的国家崩塌了。早就对秦帝国极度不满的六国故旧与受压迫的老百姓,他们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般喷射了出来。各种起义、造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在这风口御风而行,甚至有希望染指至尊龙椅。风起云涌间,天下形势云遮雾罩。究竟谁能在这其中脱颖而出呢?
短短几年时间,权力与秩序又回到了两个男人的手里。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又开始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绵延四百年之久的大汉帝国。可有一个问题始终让后世争论不休:一个地痞混混是如何能够推翻偌大的秦帝国,进而战胜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到最后竟然登极称帝,成为天下至尊的呢?
他的对手看起来是那么强大,要么是鞭笞天下的秦始皇,要么是武功无敌的项羽,另外那些诸侯群雄,个个也不是好惹的主儿。他一个平民布衣起家的人,何以能够站到最后?
答案只有一个:他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长处,紧紧抓住秦末大风口的机遇,乘风扶摇直上,最终走向了成功。秦末天下大乱的这个千载难逢的巨型风口,恰恰是刘邦一生最大的机遇。那个乱世成了他的舞台,而他的一生,是那样的精彩。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数次痛苦的蜕变。但每一次的蜕变,都是为了诞生更好的更新的自己。
而他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应着相应的天下大势。刘邦人生的前几十年,天下纷争,战乱不断。那个时候的刘邦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那时候的他是彻彻底底的民,每天就想着在家里多拿一些钱,少干一些活,多去村里赊一口酒,少挨父亲一顿骂,游手好闲,甚至作风不当。但是,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养成了不慕虚名、不敬礼法、勇于挣脱束缚、豁达乐观、善于识人与用人的独特素质。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团结了自己身边如周勃、樊哙、卢绾这一批日后大汉帝国的开国功臣。所以,在看起来混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悄悄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两大基础:独特的个人素质,强大的团队。
转眼间,大秦帝国统一天下,而这一次,刘邦蜕变成为泗水亭长,大秦帝国的一个小吏,掌管着一亭百姓,俨然是封建大家族的族长。恰恰就是依靠着自己前几十年的积累,他一举抓住了大秦帝国筛选亭长的机会,进而蜕变为新的自己。试想,如果刘邦没有抓住机会,没有那些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那为什么大秦帝国政府与当地父老乡亲会选他这么一个“无业游民”担任亭长一职?
在担任亭长期间,刘邦再次发挥自己的性格强项,黑白通吃,连官场上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此刻的刘邦已经懂得造势,美娇娘吕雉的下嫁、算命老人神奇的话、酒店老板娘的真龙传说、丰西大泽的大白蛇等等,无论真假,都是为刘邦赢得了不低的人气。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刘邦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大丈夫当如此!而与此同时,天下大势骤然突变,秦帝国的统治败象已显,风口即将到来。
秦二世元年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随后短短的半年之内,辽东的燕国、山东的齐国、河北的赵国、南方的楚国、中原的魏国再次复国,天下战火四起,秦帝国原本华丽的外表顷刻间土崩瓦解。
这就是风口。刘邦的机会,来了!他成功抓住机会,再次蜕变。当天下起义的浪潮席卷到刘邦的家乡沛县时,沛县子弟千千万,为什么偏偏是刘邦成了众望所归的沛公?因为当时已经四十七岁的刘邦早已赢得了大家对他的认同,因为他有着保护百姓安危的能力,更因为他知道,此时正是他实现自己志向的好机会!
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首先要有着足够的胆量。庸人见刀兵而胆寒,一生碌碌无为。而勇者趁势揭竿而起,王侯为之却步!刘邦正是一个勇者,萧何、曹参、雍齿他们就没有这样的胆量。
但在这样的天下大势里,要乘风而上,单凭勇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自身素质。所以,雍齿也想要成为沛地的领袖,可是他却失败了。因为论起调动舆论来为自己创造机会,他远远不及刘邦。而且,想要抓住这个机会,还需要的便是魄力与担当。冒着杀头的危险起义,如果没有担当与魄力,想要成事,无异于痴人说梦。另外,政治权谋、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人心、民心的收拢!而很显然,在这些素质方面,当时的天下,无人比得过刘邦。
那么,有着这些方面的优势,面对着天下骤然大乱的局面,刘邦是怎么做的呢?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了保存实力,逐渐壮大自己,先假意投靠一棵大树,然后伺机脱离或反客为主,这是最稳妥的路线。彼时天下英豪的主要敌人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刘邦就没有贸然出头。当张楚的陈胜吴广败亡、楚国的项梁败亡、魏国的魏咎败亡、韩国的韩成被逼打游击、赵国的赵歇张耳遭受毁灭性军事打击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他逐渐历练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吸收属于自己的队伍骨干,活动于上层之间确立自己的人脉与地位。在秦末大风口的前期,刘邦一直是事业起步阶段,虽未必处处如鱼得水,但是当天下群雄死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却再一次蜕变了!
巨鹿城外,章邯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盱眙城内,熊心、宋义、项羽的庙堂争论不断。而刘邦呢?通过之前的活动,他成功拿到了一个西进破秦的名额。这个名额,只有两个。刘邦得到了一个,宋义得到了一个。“先入关中者王之”,这是个极大的诱惑,又是一个极有利的政治名义。这一次,属于刘邦的机会再次降临,当项羽杀了宋义抢夺了另一个名额的时候,刘邦在努力西进。当项羽巨鹿一战拖住了秦军四十万主力的时候,刘邦在努力西进。当项羽一举降服章邯成为诸侯上将军的时候,刘邦仍然在努力西进。
而当项羽想要进入关中的时候,刘邦已经降服了子婴,收拢了人心,再次华丽蜕变,成为一方之主。成功,既有上天赐予的因素,也得益于他人的相助,但更根源于自己的创造!刘邦,正是这么做的。鸿门一顿饭,看上去无比卑躬,但是刘邦明白,力不如人就不要自取其辱,知错就改才能够更上一层;隐忍不发是为了麻痹对手,做强大的自己方能够胜者为王!于是,项羽被刘邦蒙蔽,刘邦正式蜕变为王,还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宝地川蜀与汉中。
而与此同时,成为刘邦最大对手的项羽却漏洞频出。分封诸侯的隐患、齐地田横的叛乱、赵地张耳陈余的恩怨、燕地辽东臧荼韩广的攻杀、义帝熊心的牵制,无一不将他卷了进去。而这,也正是刘邦的机会。因此,楚汉相争开始。
到了现在,刘邦抓了大半辈子的机会,几乎没有一次失手。但是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也有过孤身逃脱,有过妻离子散,有过重伤垂死,有过一败再败,但是他却都坚持了下来。遇到再大的磨难,他也许会怀疑,但绝不会放弃。因此,成大事者如刘邦,除了政治权谋、性格优势之外,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素质更是不可或缺的。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打退了冒顿,杀掉了韩信,稳定了大汉,成为这天下无可争议的至尊皇帝,大汉高祖!
在秦末大风口上实现跃迁的,只此一人。
如今,两千多年已过,当年的人都已作古,但对故人的评价却依旧纷杂。笔者写作本书,是为了还历史一个真相,希望人们不要盲目地去否定、批判一个人。看待任何历史必须还原历史背景,否则凭空猜测,以现在人的观点去对古人指指点点,甚至是连真实的史料都不懂就一味随大流,是不可取的。政治不像是商业,哪怕第一天赔个精光,只要你努力就会有在第二天东山再起的可能。政治不一样,尤其是争夺天下,赌上的是一切,这个一切,包括性命。刘邦与项羽是政治人物、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评价一定要以还原身份背景为基础,绝不能断章取义。每个人都有崇拜一个人物的自由,但切忌以偏概全,不要让文学上的需要来掩盖历史上的真实。因此,看书看人凡事用心。
用心去看历史,用心去尊重古人,仅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