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让梦想飞翔

马年春节,终于有了几分闲暇,阅读晓燕的《播种幸福——全能宝宝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她的执着所感动。晓燕曾说她的探索是在“用身体走路”,我想评价此书为“让梦想飞翔”。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晓燕在幼教探索的天空中穿云海、搏风雨,经二十余年历程集成此书,实为不易。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姆曾说,由人类的生存为我们立下一个问题:人是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复又没有经过他的同意被抛离这个世界。在他生下来的那一刻,生命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克服因孤独隔离而产生的痛苦、囚禁、羞耻?如何同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类同胞以及自然界合为一体?答案是充分的诞生,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理性以及爱的能力以到达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地步,而同世界达成新的和谐、新的合一。

上面所说的“充分的诞生”,是相对于不充分诞生——退化到未知觉的未出生状态。这意味着“充分的诞生”始自婴儿期。并且弗洛姆强调:充分的诞生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要避免退化,就要克服自我迷恋。极端的两种自我迷恋是要么将周围一切纳为己有,要么将除了自己的一切排斥消灭。正确的做法是泰然放下我的自我、我的贪婪,不再追求我的自我扩张和衍存。这就需要从小学会爱。在晓燕的书中,爱和自由是她所谓“幸福力”的基础,她用这样一个概念贯穿了全书。

社会学家索罗金于1949年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研究机构——哈佛创造性利他主义研究中心。他的研究发现“爱”促进生命的活力,使人长寿。另一项关于弃婴的研究发现,失去母爱后,即使保证其需求品和照料,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婴儿在两年内死亡。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爱予以深刻的揭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不是丧失或舍弃,而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对此,他引述伟大穆斯林诗人吕米的诗:


世界的每一部分,

都会与它的伴侣结为伉俪。

在智者的眼中,

天国似男儿,

地球如姑娘,

地球抚慰了天国赐予的沧桑。

地球乏热,

天国馈赠;

地球失去活力和雨露,

天国重使之春光惶惶;

天国循日,

有如丈夫为妻子巡防;

地球恰似繁忙的主妇,

生儿育女,

情意盎盎。

……倘若,

倘若它们没有互从对方得到愉悦,

又为何像情人一样,

终日厮守在一旁。


在诗中,吕米还说“所有相爱的人们,都是为了双方的共享”。的确,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予”,而不是占有(这恰是自我的极端贪婪)。要让孩子们将“爱”从小变成自己的生命价值,非常需要有创造力的学前教育。晓燕在书中表达了她所做的很多尝试,包括如何让孩子们了解“自我”,如何走进社会,如何学会与他人共处,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在当今这个世界,畸形的(已非文艺复兴崛起的)个人主义蔓延,并被一套所谓经济法则(亦是被一些猥琐的经济学家所强暴的畸形的经济法则)“合理化”。要让儿童教育走出误区,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些幼儿园声称为了让儿童适应社会,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算计,这是很可悲的。有哪个幼儿园可以尝试教会孩子们“给予”吗——不是弗洛姆批评的为了交换的给予,而是作为自我生命价值的给予?从晓燕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两项情感目标的设计中,可以明确看到其中充满了“充分的诞生”的目标:

当然,这些目标如何成功实现,是需要艰苦探索的。晓燕的独立研究其实就是从实践出发的一套摸索,这是极为艰辛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凯利就是通过服务于州立学校的旅行诊所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凯利的特点是不拘于任何以往的理论,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观察病人的心理表现,从中得出结论。这样执着的探索者不可多得。

相信晓燕的探索和践行在马年依旧会马不停蹄,也期待她马到成功,有更大的收获。晓燕曾在她的自传中写下了今后自己想要刻在墓碑上的铭文:以身试险,为人作鉴。这样的自觉令人感动。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世界的美好,为了中国的梦想,我希望有更多的小燕子能够起飞,也衷心祝愿这只善良的小燕子飞得更好,飞得更远,飞得更高!

张小军

甲午春节于清华园

(清华大学人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