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EICU)手册
- 柴艳芬 寿松涛 么颖
- 9字
- 2020-08-28 17:15:19
危重病医学基础理论
7.心脏病生理基础
【概述】
1.心脏是由不同类型心肌细胞(或心肌纤维)组成的机械泵,具有产生生物电活动、机械活动和内分泌三种功能。
2.心脏泵功能主要取决于心肌机械活动。
【心脏功能细胞和分子学基础】
1.心肌细胞结构
(1)概述
1)心肌细胞含多束横带状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肌节组成。
2)肌原纤维间细胞质含细胞核、线粒体、细胞内Ca 2+和肌管系统等。
(2)肌节是心肌收缩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
1)粗肌丝
A.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B.肌球蛋白头部为横桥,为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
A.肌动蛋白:可与肌球蛋白可逆性结合,活化肌球蛋白ATP酶。
B.原肌球蛋白:阻断肌动蛋白活化,有序防止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C.肌钙蛋白
a.肌钙蛋白T:将肌钙蛋白与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结合。
b.肌钙蛋白C:与Ca 2+结合触发收缩。
c.肌钙蛋白I:抑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
(3)肌管系统
1)肌浆网(L系统)。
2)横管(T系统)。
2.横桥作用与心肌收缩、舒张过程
(1)横桥是与心肌收缩活动有关的最小超微结构。
(2)横桥与邻近肌动蛋白丝周期性相互作用产生心肌收缩活动。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
(1)心肌除极化引发Ca 2+释放。
(2)Ca 2+释放触发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肌丝相互作用产生收缩。
4.心肌代谢
(1)心肌收缩和松弛是耗能过程。
(2)心脏做功优先摄取脂肪酸。
【心肌力学】
1.心肌收缩功能
(1)前负荷:
在一定范围内心肌收缩力随心肌细胞长度增加而增强(Starling机制)。
(2)心肌收缩力:
取决于触发肌丝相互作用所能获取的钙量。
(3)后负荷:
心肌收缩的阻力。
2.心肌舒张功能
包括心肌松弛性、顺应性。
(1)松弛性:
取决于肌浆网主动摄取Ca 2+的能力。
(2)顺应性:
由心肌被动弹性决定,取决于心肌超微结构和结缔组织基质。
【心脏泵功能】
1.心脏机械周期
(1)概述
1)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心室腔内压力和容量变化为特征。
2)压力和容量改变互相依赖。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关闭。
2)快速射血期:
左心室腔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主动脉瓣开放,血液从左心室迅速进入主动脉。
3)减慢射血期:
左心室腔压力达顶峰后缓慢降低,射血速度变慢。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关闭。
2)快速充盈期:
二尖瓣开启初期,血液冲开二尖瓣充盈左心室,充盈量约占左心室总充盈量的70%。
3)减慢充盈期:
左心室舒张压与左心房压差减小,血液流速降低,心室充盈减慢。
4)心房收缩期:
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使心室充盈量增加25%。
2.心室收缩功能
(1)前负荷:
即心脏舒张末容积。
1)前负荷决定因素
A.静脉回流量受以下因素影响:
a.有效循环血容量。
b.重力。
c.体位。
d.胸腔内压。
e.心包腔内压力。
f.静脉张力。
g.心室充盈时间。
h.心室顺应性等。
B.前次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
2)前负荷测定:
Swan-Ganz导管测定PCWP接近左心房平均压和LVEDP。
3)前负荷储备
A.指可利用但尚未使用的心肌细胞长度。
B.LVEDP 10~12mmHg(1.33~1.6kPa),肌节可伸展达理想长度(2.2μm)。
C.超过前负荷储备时,充盈相同血量使LVEDP明显升高,严重者引起肺淤血。
(2)后负荷,即主动脉压
1)后负荷增加,SV减少。
2)射血时的心室肌张力可直接反映后负荷。
(3)心肌收缩力
1)影响因素:
A.活化横桥数目和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
B.肌浆网获取Ca 2+量
a.增强心肌收缩力
*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Ca 2+释放。
*血管紧张素:拮抗L型钙通道。
*洋地黄类药:跨膜向内转运Ca 2+,刺激钙诱导钙释放。
b.降低心肌收缩力
* β受体阻断药:减少Ca 2+内流及钙诱导钙释放。
*钾通道激动药:腺苷促进复极,缩短动作电位2期时间。
* CCB:阻断L型钙通道,减少钙诱导钙释放,降低Ca 2+摄取率。
2)心室收缩功能测定
A.EF
a.方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或UCG。
b.EF=(LVEDV-LVESV)/ LVEDV×100%。
B.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容量(LVESP/LVESV)
a.LVESP和LVESV变化相反。
b.不受前后负荷影响。
C.运动实验
a.静息和运动状态测定。
b.参数:LVEDP、SV、CO和总体VO 2。
c.判断:①心功能正常者:VO 2每增加100ml/min,CO增加500ml/min,LVEDP<12mmHg(1.6kPa);②心力衰竭者:运动时LVEDP>12mmHg(1.6kPa),SV不变或降低。
D.其他
a.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变化速率(dP/dt)。
b.射血期心室容积变化速率(dV/dt)。
c.心室直径变化速率(dD/dt)。
3.心室舒张功能
(1)心室舒张功能影响因素:
1)心室舒张速度。
2)心室壁僵硬度。
3)HR。
4)房室间压力梯度。
5)心房壁僵硬度。
6)心房收缩力。
7)舒张前排空程度。
8)心包腔内压力。
(2)心室舒张功能测定
1)UCG:
测量E/Ea(正常E/Ea<8)。
2)放射性核素法:
心室时间-放射活性曲线测定LVEDV的时间相关参数。
4.心力储备
主要取决于HR和SV。
(1)心率:HR超过一定限度时,随HR增加CO下降。
(2)每搏量:
1)心肌收缩力增强可增加EF和SV,降低LVESV。
2)LVESV降低可使LVEDV减少或维持不变。
(3)心肌组织O 2ER增加。
(4)血流再分布:减少皮肤和内脏血流,维持脑、心血流灌注。
(5)无氧代谢:为心力衰竭者提供30%能量。
(6)心室腔扩张和心室壁肥厚。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1.概述
(1)心力衰竭特征:
容量负荷过重、组织灌注不足和运动耐力下降。
(2)原因:
1)心肌收缩和舒张异常。
2)压力负荷过重。
3)心室充盈受损。
2.心肌细胞学改变
(1)能量代谢改变:
1)心肌缺血、缺氧抑制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过程。
2)心肌内线粒体数量相对减少。
3)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能量产生和释放减少。
(2)心肌收缩成分改变
1)心肌蛋白破坏。
2)心肌蛋白合成障碍。
3)心脏结构改变:
A.心肌细胞骨架和排列顺序异常,导致纤维滑动、重排和心室游离壁变薄。
B.间质细胞数量增加。
C.横桥循环障碍。
(3)钙与兴奋-收缩耦联异常
1)肌浆网内游离Ca 2+水平下降。
A.经肌纤维膜Na +-Ca 2+交换排出细胞。
B.经肌纤维膜Ca 2+-ATP酶转出细胞。
C.经肌浆网Ca 2+-ATP酶作用被肌浆网摄取。
2)Ca 2+摄取变化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与松弛改变。
3.神经-体液机制
(1)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
1)心力衰竭早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A.动脉血管收缩。
B.HR增快。
C.心肌收缩力增强。
D.维持CO在正常范围。
2)交感神经活性持续增强导致:
A.心肌肥厚。
B.心脏β受体数目下调。
C.区域性血流再分布。
D.心律失常。
E.细胞死亡。
F.心力衰竭恶化。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短期活化增强心肌做功。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SVR增加。
C.血液再分配,保证重要器官供血。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持续活化导致进行性心肌功能障碍。
A.增加水钠潴留,加重前后负荷。
B.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3)影响肾素释放的因素:
A.肾脏血流。
B.致密斑部位NaCl含量。
C.入球小动脉压和近球细胞上β受体活化。
(3)利钠肽
1)ANP
A.由右心房肌细胞分泌。
B.心房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分泌增加。
C.反映肺血管压力的变化。
D.作用:调节水钠平衡。
a.减少肾素的分泌。
b.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c.拮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
d.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
2)BNP
A.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从猪脑中分离。
B.由左心室分泌。
C.心室负荷增加,释放增加。
D.反映心室压力变化。
E.血浆水平较ANP高4~6倍。
F.与ANP生物学作用相似。
G.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4)内皮素
1)由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2)收缩血管作用较强。
3)参与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A.激活交感-肾上腺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管收缩、SVR增加、SV下降、肾血流减少。
B.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水钠潴留。
C.促进ANP分泌。
D.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力,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心肌细胞肥厚和心室重构。
E.引起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
F.直接心肌毒性作用。
G.致心律失常作用。
4.心室重构
(1)概述
1)定义:
心力衰竭伴随心室几何形状和大小改变的过程。
2)时间:
AMI后数日开始,持续数周至数年。
3)形态:
心肌质量、心室容量、心室形状和间质改变。
4)病理:
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动力传递耗损及间质增加。
(2)心肌细胞肥大
1)成人心肌细胞不可再生,只能通过细胞肥大扩大心肌细胞腔隙。
2)是对机械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代偿过程,以维持室壁正常张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力。
(3)心肌细胞滑脱:
1)心肌由按螺旋状排列的肌束组成,由分裂面分隔。
2)导致心肌病和AMI后非梗死区心室扩张。
(4)间质增加:
1)心室扩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2)心肌胶原含量增加2~3倍,舒张顺应性减低。
3)心肌胶原增加>4倍,收缩功能减低。
4)间质纤维化是连续过程,而非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反应。
5)ACEI治疗能逆转纤维化。
5.细胞因子
(1)为小分子多肽,由免疫细胞产生。
(2)包括:TNF-α、IL-1β、IL-2 、IL-6及IL-8等。
(3)作用:调节免疫细胞,导致心肌损伤与心室重构。
(4)双相作用模式:
1)直接作用于心肌。
2)诱导NO合成酶和环氧酶异常表达。
(5)细胞因子短期表达有益,长期表达促进心力衰竭进展。
(6)免疫调节治疗能短期改善预后。
(卢 斌 柴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