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证

糖尿病在古代医学中称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主要有以下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伤,阴阳俱虚;阴虚燥热,常见变症百出。此外,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血证论·发渴》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本病主要按照“三消”辨证治疗。
一、上消
病机: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味。黄连末10克,天花粉末15克,生地汁15克,藕汁15克,人乳汁15克,姜汁15克,蜂蜜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二、中消
病机: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熟地15克,石膏15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牛膝15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三、下消
1.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板。若尿量多而浑浊者,宜益肾缩尿,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附子6克,肉桂6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还可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