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7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编写
- 8字
- 2024-11-01 03:01:08
生物产业发展概述
生物经济新动能加速积蓄 政策突破和创新投入仍需加力
——2017年生物产业形势分析及2018年展望
2017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相关领域重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重大政策加快落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总要求,紧紧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生物经济的重大任务,加快释放生物经济制度改革带来的“新红利”,补齐创新短板,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一、2017年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苗头初步显现
(一)回稳态势进一步巩固,行业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17年,生物产业增长提速,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预计全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5万亿元。全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3万亿元,占生物产业总体规模的70%以上,同比增长12.2%,近三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进一步巩固企稳回升态势;利润总额达3519.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较2016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创5年来新高。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全国种子企业共实现商品种子销售额1200多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约24%。
(二)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生物医药领域,一批医药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已达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全年提出并受理的新药申请远远超过仿制药和进口产品。《自然》、《华尔街日报》、麦肯锡等国外多家知名学术期刊、媒体和咨询机构纷纷刊文指出,中国正崛起成为生物技术药物强国,全球药业将迎来中国制造。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越来越受到全球业界的高度关注。在生物农业领域,受益于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的实施,生物种业企业前50强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7.4%,接近国际水平;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95%,在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品种全部实现自主选育的基础上,玉米自主品种市场份额达90%以上,转基因抗虫棉花自主品种占95%以上。
(三)兼并重组进一步加速,持续成为市场“风口”
2017年,生物产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生物医药领域,以上市公司为实施主体的兼并重组项目超过200起,涉及金额近500亿元,其中,境外并购总额近50亿美元。全年4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不含新三板),创历年之最,市值1000亿元以上的公司达到5家,其中,恒瑞医药市值突破2000亿元。基因检测等新业态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在生物农业领域,种子企业在国内外的兼并重组极度活跃,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已经由2011年以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4316家,50强企业的国内市场集中度达到35%,先正达、陶氏等国际种业巨头先后被我国企业收购。
(四)行业规制迎来重大改革,产业生态环境不断完善
2017年,我国生物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围绕创新研发、生产制造、价格流通、监管准入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方面的改革举措,大大激发了医药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誉。
二、2018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两喜两忧”
一喜是,准入和监管政策进一步落地和完善,生物产业格局有望重塑。随着药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环保监督执法、规范种业市场秩序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地,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可以预见,行业研发创新将进一步活跃,药品研发生产服务、生物育种等业态将迎来爆发性增长,相关企业将加快对转型升级的投入力度,行业资源将加速整合,并有望吸引更多创新资本和高端人才,集聚更多全球创新要素,孕育一批引领全球发展的世界级医药和育种企业。
二喜是,产业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将持续涌现。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与生物技术加速融合,形成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这将进一步推动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基因测序成本将不断下降,基因检测行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人工智能将在医学影像、手术导航、智能康复、体外诊断、健康大数据等领域不断孕育出新产品、新业态;三是3D打印技术将促进医疗器械批量化生产,大幅降低医疗器械的生产成本。
一忧是,创新投入与产出底子依然薄弱,与国际水平差距仍难缩小。当前,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呈现“研发投入总额高、研发投入占比高、研发投入增速高”的特点。据统计,全球主要国家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平均达20%,美国最高为36%,而我国仅为5.3%。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生物论文产出占比在38%~48%之间,我国占比仅为28%,而且论文引用和影响因子均很低,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尽管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创新投入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但在短期内这种局面仍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稍有不慎,甚至有拉大差距的风险。
二忧是,部分政策设计不闭环,改革成效恐有所打折。部分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和企业反映,虽然国家大力推动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创新,但在医保、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政策上却没有充分衔接,医保控费、压低药占比、“两票制”等政策,将持续减少高价药和高端医疗设备的使用,增加医药企业的流通成本,对医药和器械产品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生物质能领域,业内人士也担心,在国家下放农林生物质电厂建设审批权的背景下,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地方建设农林生物质电厂很可能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的现象。此外,生物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上市融资难、增值税率高等问题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水平集聚,大力培育壮大生物经济
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关于培育生物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打造生物经济新动能。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依托现有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培育若干世界级生物产业集群。支持地方开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生物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
(二)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梳理政策链,不断完善从研发、生产、流通到应用等方面的政策,确保政策措施“不打架”、政策落地“不打折”。二是加强对生物企业的税收优惠支持,借鉴国家对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所得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研究给予生物企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构建包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资本市场,丰富风险资本退出的可选方式,拓宽生物产业资本退出渠道。
(三)推动共性平台建设,补好创新发展短板
顺应生物产业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BT+IT)深度融合、生物技术前沿新技术不断突破等新趋势,针对行业监测能力仍较薄弱等问题,大力支持药品研发服务(CRO)平台、药品生产服务(CMO)平台、智能辅助诊疗服务平台、精准医疗技术服务平台、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分子育种技术平台、行业监测分析平台等共性平台建设。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调动上下游和其他社会力量,推动建设若干生物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四)鼓励创新要素引进和优势产品输出,不断提升产业全球影响力
支持国内生物产业重点企业收购兼并国外优质生物企业,整合利用国外生物产业先进技术,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用好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生物产业重点领域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支持企业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欧美注册和审评审批,积极推动我国基因检测、高端医疗设备、优势种业等具有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力争进入相关国家政府采购目录,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