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与表现

(一)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 鼻和鼻咽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软,富有血管及淋巴管,轻度鼻炎即可发生鼻塞,使吸吮和呼吸发生困难。新生儿鼻窦未发育,因此不患鼻窦炎。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其鼻腔开口处低,易患中耳炎(患感冒时易并发中耳炎)。轻微炎症可导致喉肿胀,而发生呼吸紊乱。新生儿声带短,因此声音特别高。

(2)下呼吸道 气管长约4cm,口径狭窄,右支气管较直,似气管的延续,因此异物多落于右支气管内。支气管口径狭窄,支气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成熟,容易闭合而发生肺不张。肺不张减少了换气,但仍有血流通过,血液未经气体交换,又回到血循环,造成肺内短路,容易发生缺氧。在正压呼吸时,肺泡张开效果较好。气管内黏膜柔软,富于血管及淋巴管,易发生炎症,且炎症过程进展较快。新生儿肺泡数量较成人少,而且易被黏液堵塞,因此,易发生肺不张、肺气肿和肺后下部坠积性淤血。

(3)新生儿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依靠膈肌的升降。若胸廓软弱随吸气而凹陷,则通气效能低,这种情况在未成熟儿可引起窒息。

(4)新生儿日龄越小,呼吸越浅表,每次呼吸的绝对量小,但代谢旺盛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以呼吸的频数来代偿呼吸浅表性。日龄越小,呼吸次数越多,每分钟平均40~44次。啼哭后,平均增加4次/分,5分钟后恢复正常;哺乳后,平均增加6次/分,10分钟后恢复常态;洗澡后,平均增加5次/分,5分钟后恢复常态。

(5)由于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全,呼吸运动的调节功能极不完善,因此呼吸节律不齐,呼气与吸气不均匀,深浅呼吸相交替,甚至呼吸暂停(呼吸暂停20秒以内,不伴发绀及心率减慢,可自然恢复)。

(6)新生儿对低氧的耐受性较强,窒息10分钟以上仍能复生。窒息时,能在肺泡以外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在细支气管、支气管及胃中,甚至皮肤亦能吸收少量氧,因此窒息的新生儿应予以高氧环境治疗。

(二)循环系统

胎儿娩出后血液循环发生下列的巨大变化。

(1)脐带结扎,胎盘-脐带血循环终止。

(2)随着呼吸的建立和肺膨胀,肺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

(3)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功能关闭。

(4)因为氧分压增高,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完成胎儿循环的转变。新生儿心率波动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

(三)消化系统

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是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型,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消化道已经能分泌大部分的消化酶,淀粉酶需至出生后4个月才能逐渐分泌。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胎粪。2~3天排完。胎粪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墨绿色。如果超过24小时还未见胎粪排出,应当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其他消化道畸形。

(四)泌尿系统

新生儿通常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如果生后48小时无尿,需检查原因。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因此,排出同样量的溶质需比成人多2~3倍的水分;肾的稀释功能尚可,而排磷功能差,因此易导致低钙血症。

(五)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脊髓末端在第3、第4腰椎下缘,因此腰椎穿刺应在第4、第5腰椎间隙进针。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应、拥抱反射,新生儿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可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亦自然消失。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以上原始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在新生儿期,一些病理性神经反射,如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六)免疫系统

胎儿可以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新生儿对一些传染病如麻疹有免疫力而不易感染;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则无法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弱,血清补体水平比成人低,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这是新生儿易患感染的另一个原因。初乳中含有较高免疫球蛋白IgA,应当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

(七)体温调节

新生儿出生以前生活在母亲的子宫内,周围都是羊水,温度恒定,胎儿的体温略高于母亲的体温,为37.6~37.8℃。出生之后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环境温度明显下降,而且波动较大,新生儿必须依靠神经系统调节产热和散热系统,保持体温恒定,这样才能够维持全身的代谢、各器官的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健康成长。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是产热能力低、散热多,体温调节的能力较差。

新生儿的体重较小,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按照千克体表面积来说,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是成人的3倍。因此,散热明显地高于成人。成年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会不自觉地缩成一团,这样具有减少体表面积以减少散热的作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肌肉较薄弱,这种能力较差,在遇到寒冷时少了一种减少散热的方法。此外,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并且越是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皮下脂肪越薄。皮下脂肪传热的能力最低,有很好地防止热量丢失的作用,新生儿皮下脂肪越薄,防止热量丢失的能力也就越差。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出汗的能力较弱,过分保暖会引起体温升高,甚至出现40℃的高热,过分受冷又会引起体温下降。

因此,要尽力使环境温度适合新生儿,不太热也不太冷,维持在最合适的温度,在这个温度宝宝最舒服,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也最低,我们称之为中性温度。通常来说,刚出生时要求温度较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随之降低,出生体重越低,要求的温度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