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内外媒介融合的现状

1. 国外媒介融合的现状

从实践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融合工作开展得较早,走得更远,媒介融合的基本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遗余力地专注于数字化转型,积极进行融媒体实践;美国之音已经建成一个融合多种媒体内容、跨平台渠道、高交互性的综合性多媒体传播网络;日本朝日新闻社成立了Media Lab,作为扩充业务线和进行媒体融合创新的尝试;韩国JTBC电视台也积极进行新媒体融合,根据用户习惯调整节目形态,生产用户喜爱的特色内容。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仍能走在媒介融合的前列,得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独立经营的方针,从而拥有更多参与转型和推陈出新的活力与驱动力。尽管互联网来势汹汹,传统媒体依旧拥有较为专业的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等优势,这为主动迎接互联网浪潮、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方位信息服务平台的传统媒体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转型环境。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而且还与网络巨头频频合作,在Yahoo、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开辟了自己的视频频道,以内容为维系点,拉伸其产业链条、跨越多平台,将原来单一的传播效果放大。除此之外,BBC依旧着力建构自身的数字平台,不断拓展反馈、分享的通道,在iPlayer上设置专门的反馈平台,开辟UGC通道,与受众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成功走在媒介融合的前列。

即使如此,转型之路依旧坎坷。首先,媒介形态的变化源于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市场需求等多因素的复杂作用,媒介融合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容忽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曾被看作美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天作之合”。但由于当时政府规制对于媒体的制度性牵制和新媒体语法与语态变革的滞后等因素,造成其融合失败的结局。其次,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其原有的内在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和专业理念面临挑战,仍有待探索。以《纽约时报》为例,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曾一度面临广告收入下降、多次裁员、产品流产等挫折,其互联网产品NYT Now作为一款新闻App推出后因内容无异于纸媒而遇冷,NYT Opinion也经营惨淡而被迫关闭。目前,《纽约时报》把媒介融合的重点放在API与App的创新上,并从2011年开始逐步推广付费服务,让用户为优质内容付费,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且取得了访客量不降反升的良好反馈。

因此,媒介融合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不只是渠道的简单累积,而是媒介属性嬗变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国外媒介融合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都值得中国媒体参考和借鉴。

2. 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

中国媒体面临互联网的冲击也相应地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和改革。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媒介融合处于发展与深化阶段,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媒介融合战略布局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国内大部分媒体机构已经开通了自己的“三微一端”,试图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媒介融合。早在2014年,“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线,其核心理念是跨平台融合、全媒体集成,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全方位传播;还有湖南卫视对于旗下的新媒体先锋阵地——“芒果TV”的扶持和投入,作为地方电视台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代表,芒果TV融合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身,目前已经发展为集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增值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二是媒介融合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的发展,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出深刻阐述,各媒体单位结合资源优势和自身特色不断进行媒介融合的尝试,这其中不仅有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央视媒体成为“中央厨房”模式的领军者,还有一些地方媒体也在积极实践。2018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挂牌,标志着央视、央广和国际台三家媒体在人员、报道、制作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深入。三是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这不仅包括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报纸与网络的融合,还有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即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与产品延伸,在功能与业务层面,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但是,在媒介融合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如难以跨越的技术壁垒;媒介融合多停留在操作层面上的初级形式的融合,如信息采集、制作,而更高级形式的产权融合较难推进;还有对于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的需求都很迫切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助力,媒介融合将朝更加多元化、深层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