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磁学

一、“磁”字溯源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现磁石,并对磁现象进行观察、描述、探索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首先将磁石应用于航海、军事、医药等领域的国家。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管子(?—公元前645)著《管子·地数篇》,内有伯高答黄帝问:“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按,黄帝在世约公元前26世纪左右,据此推算,中国发现天然磁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600多年前。在战国时吕不韦(公元前292—公元前235)门人所撰《吕氏春秋·精通》中也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记述(图1-8)。

图1-8 《吕氏春秋》中关于“石召铁”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引文中的“慈石”即现在通称的“磁石”。原来,古人将“磁石”人格化,将“磁石”与“铁”以母子相喻,称为“慈石”。晋代郭璞(276—324)著《慈石赞》曰:“慈石吸铁,母子相恋也。”

王充著《论衡》中有“顿牟掇芥,礠石引针”的著名论述(图1-9),并将“慈石”写作“礠石”。以后,在南北朝时代,省去“礠”字右边的“心”,始有“磁”字。如晋代潘岳(247—300)著《西征歌》:“门磁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六朝梁陈时人作《三辅黄图》中有“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的记载(图1-10)。

图1-9 《论衡》中关于“顿牟掇芥,礠石引针”的记载

图1-10 《三辅黄图》中关于“石”的记载

总之,在古汉字甲骨金文中本无“磁”字,“磁”字是伴随磁石的发现,由“慈”字通过“礠”字演变而成的(即慈→礠→磁)。

二、中国古代关于磁石性能的观察研究

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许多古籍中都有对磁石性能进行观察、研究的记载。

1.磁石吸铁

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磁石吸铁”的记载。《管子·地理指蒙》有“慈石为铁之母”的记载(两种含意,一指铁是由慈石炼出来的;二指慈石吸取铁,犹慈母之召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北山经》说,灌题山“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慈石”;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中有“其察言也,若慈石之取”(即针)。在另外的古籍,如《吕氏春秋》《论衡》《淮南子》《山海经·图讚》《汉书·艺文志》等,都有磁石吸铁的记载。而且,古人还发现,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体。《淮南子·览冥训》有“若以磁石之能连铁也,而取其引瓦,则难矣”;《淮南子·兵略训》有“磁石能吸铁,及其与铜则不引也”;东汉曹植(192—232)在他所著“矫志诗”中也有“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磁石只吸铁,对铜则不起作用)的句子。

2.磁石极性

中国古代先民不但发现磁石能吸铁,而且还发现磁石有极性,能指南、指北。《管子·地理指蒙》中有:“磁石为铁之母,有阴阳之相背,以阴而置南,则北阳从之,以阳而置北,则南阴从之”,对磁石的南、北极性作了清楚的描述。

古人不仅发现磁石有极性,而且还发现磁石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易·各从其类疏》中有“非唯同类相感,亦有异性相感者,若磁石引缄,琥珀吸芥”;《淮南子·万毕术》中也有磁石相斥的记载。

3.关于磁力不受媒质影响和磁屏蔽作用

宋代张房著《云岌七竿》中有“磁石吸铁,间隔潜应”的记载;1644年,刘献廷(1648—1695)著《广阳杂记》中有“磁石吸铁,隔碍潜通,或问余,磁石吸铁,何物可以隔之……唯铁可以隔耳。……试之,果然。”这是世界上有关磁屏蔽的最早记录。

三、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

指南针是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F.Bacon,1561—1626)首先在《新工具》一书中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称为三大发明。后来马克思(K.Marx,1818—1883)、英国著名汉学家麦都思(W.H.Medhurst,1796—1875)等承袭了培根的说法。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麦都斯则指出:“中国人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图1-11)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图1-11 李约瑟(Needham Joseph,1900—1995)和夫人鲁桂珍

中国发明和应用指南针大致经历了司南→指南鱼、指南龟→指南针(水针、旱针)→罗盘(水罗盘、旱罗盘)几个阶段。

1.司南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发现磁石具有指极性。据《古矿录》记载,战国时期已出现利用磁石辨别方向的指南仪——司南。战国时期著名学者韩非子(公元前280—公元前233)著《韩非子·有度篇》中有“立司南以端朝夕”。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人王诩(别名鬼谷子)著《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这说明当时已有人将司南用于野外采矿时辨别方向。

在王充著《论衡·是应篇》中,对司南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说明指南呈汤匙(杓)形,静止时司南(杓)的柄“柢”指向南方。图1-12为出土汉代司南的复原模型。司南由天然磁石凿成的“杓”和四周有方向刻度的铜制方盘组成。

图1-12 司南复原模型

2.指南鱼和指北龟

由于汉代司南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磁性较弱,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流传中被淘汰,未能推广应用。

北宋曾公亮在他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中首先载明了指南鱼的制法及应用(图1-13):“鱼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而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段话说明,指南鱼是用地磁场磁化铁片而制成的;指南鱼为水浮法。

图1-13 水浮式指南鱼的制法

南宋陈元靓在成书于1260—1265年间的《事林广记》一书中,不仅介绍了另一种指南鱼的制法,还介绍了不用水的指南龟的制法(图1-14):“以木刻鱼子,如拇指大,陷好磁石一块子,却以蜡填满,用针一半佥从鱼子口中钩入,令设水中,自然指南,以手拨转,又复如此。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发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这段文字说明:采用天然磁石制造指南鱼和指南龟,不仅有采用水浮法的指南鱼,也有在地面上安放、应用的指南龟。

图1-14 《事林广记》中的指南鱼(上)和指北龟(下)

3.指南针及罗盘

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指南针的最早文献是北宋天文学家杨惟德(1054年7月4日发现并记录超新星大爆炸)在1041年撰写成的《茔原总录》:“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故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这段文字说明,北宋时已有指南针和方向盘,或者二者结合而成的罗盘(罗经盘),而且已经知道地磁偏角的存在(北宋时汴京的地磁偏角为7.5°)。

与杨惟德同时或稍早的堪舆家王伋(1007—1076)在一首诗中也表明当时已应用指南针:“虚危之间指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诗中表明,指针所指的并不在南北极方向,而是虚、危之间(虚、危为星宿名,表示罗盘方位),与杨惟德文中的丙子、壬午相对应,都是7.5°。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图1-15)在成书于1086—1093年的《梦溪笔谈》卷24中对指南针作了明确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这段话明确说明磁石磨成磁针而制成指南针,首次记录发现了地球的磁倾角,并给出了4种指南方法(图1-16)。

图1-15 沈括(1031—1095)

图1-16 《梦溪笔谈》中的4种指南方法

甲——置于指甲上;乙——插于软木中浮于水面;丙——线索悬放;丁——置于碗沿

北宋寇宗奭在1116年成书的《本草衍义·磁石条》中有“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不仅指明磁石磨针制指南针,还介绍了悬针和浮针的具体制作方法。

4.指南针、罗盘在航海上的应用

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指出,磁针和罗盘的发明及使用与方家(堪舆家)看风水有关,指南针、罗盘首先应用于占卜、堪舆。

目前发现最早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文献是北宋朱彧1119年编成(记述1086年的事)的《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说明至迟在北宋时期已将指南针用于航海。

1124年徐兢(1091—1153)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唯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罗盘是磁针加上方位盘组合而成的指南仪器。最早记载罗盘用于航海的是宋朝曾三异(1146—1236)著《因话录》:“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文中,地螺即地罗、罗盘。1275年南宋吴自牧箸《梦梁录》中也有:“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针盘即罗盘。

关于带有48个方位的罗盘的资料则首见于元代周达观(1266—1346)记录他1295年出使真腊(今柬埔寨)的《真腊风土记》一书中。

此外,古人还将磁针指南融入诗词中。例如,宋·曾丰(1142—1224):“车中幸有司南柄,试与迷途指大方”;晋·杨方“磁石引长针,阳燧下炎烟”;唐·戴叔伦“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等。特别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图1-17)在他的《指南录》中就以“臣本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名句,表达他身陷囹圄,仍心向宋朝,誓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图1-17 文天祥(1236—1283)

纵观17世纪以前,中国人对磁现象的观察、研究及应用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特别是指南针的发明、应用和西传,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巨大。但宋代以后,中国对磁现象的研究发展缓慢,以后逐渐为西人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