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著者长期探究、倾情奉献科技语言写作类系列)
- 梁福军
- 20736字
- 2024-10-29 21:19:40
1.1 语言
1.1.1 语言的概念及含义
人类的祖先在从类人猿到人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非常艰难而又最终成功地制造了手、大脑和语言这三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工具:手用来劳动,从类人猿的前掌发展演变而来;大脑用来思维,从类人猿的脑发展演变而来;语言用来交际,从类人猿用于交际的叫声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工具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中。
所谓交际,就是人们之间往来接触,在接触过程中表达意义、交流思想,达到交际双方相互了解。用来交际的工具就是语言,形象一点说,语言就是交际的标记。语言的交际功能可以使用各种标记或诉诸各种感觉来完成。例如:用“兰臭”(lánxiù,“兰”指“兰花”,“臭”指“味”)表示气味相投或情投意合,兰臭就是一种嗅觉标记;用握手表示礼节、祝贺或慰问,握手便是一种触觉标记;用口发出表意声音,声音就是一种听觉标记;用文字、图形、符号、标识、旗子(旗语)、灯光(灯光语)、电信号(电报语)等表示某种事物或含义,它们是一种视觉符号。其中最常见的是表意声音,由它形成了口头语言,平常所说的语言便是指这种语言。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语言仅指口头语言的一种。
为了记述、表现、保留和传承,产生了以文字作为中介把口头语言写录成文字的现象。文字是一种视觉标记,同口头语言密切关联,但又有很大不同。语言学中常将这种文字列入语言,称为文字语言、文字语或书面语,而把口头语言称为声音语、口头语或口语。因此,从较广义的角度,语言指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口语和书面语的共同点是,语言表达者通过语言表达,让语言接受者理解语言——选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词语,再将所用词语按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各种句子,进而传达某种语意。
说话用的是口语,使用的是声音听觉符号,这种符号的作用非常强大,但有局限性。说话从表面上看,是由人的身体器官“口”来进行的,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需辅以其他人体器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这样就产生了态势语,借助人的体态、身势来辅助说话,进而克服口语的局限,成为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当然,态势语也可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出来,成为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用各种形式的态势语作为口语的辅助语言一样,用各种图形、符号、标识等也可作为文字语的辅助语言。因此,从更广义的角度,语言还可以包括态势语和文字语的各种辅助语言。
写作用的是书面语,使用的是文字视觉符号,这种符号集声音(语音)、意义(语义)于一体,与口语密不可分。不论是口语、书面语,还是各种辅助语言,本质上都是一种外部语言形态,即都是由语言表达者使用外在的标记符号将有关信息传递给语言接受者(特殊情况下,语言接受者也可以是语言表达者自己,如自言自语式说话、笔记式记录、日记式写作),表达者说写的结果不是偶发的、随意的,而是经过了其大脑的思维活动。没有人的思维,就没有人的说写,思维活动在前,说写在后,这是客观规律,除非是胡说乱写,实际上胡说乱写也是有思维基础的。因此语言必然涉及思维,从更更广义的角度,还有一种思维语言(思维语)形态,将其包括在语言中也是说得通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语言”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❶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❷话语。其中义项❶说明语言是一种系统,即语言体系或语言系统;义项❷说明语言是一种言语。
由此,笔者认为可将语言概括为由语言体系和言语交织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有人将语言定义为人说的话(言语),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语音符号。这种定义未区分言语与语言体系,而且仅从口语来说,是片面的。也有人将语言和言语并列起来,实际上就将言语从语言中分离出来,将语言限制在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中,而将言语排除在语言之外。这显然也是不妥的。
目前有些语言类著作中,常使用“语辞”“文辞”“言辞”等术语,在具体语境中这些术语通常分别指“语言”“书面语”“口语”。语辞也作语词,指语言中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文辞也作文词,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或指文章;言辞也作言词,指说话所用的词句。本书中,不考虑这种差别,认为“语辞”与“语言”、“文辞”与“书面语”、“言辞”与“口语”是同义词;需要区别对待时,认为语言包括语言体系和言语,不需要区别时,认为语言就是一种语言体系,而只有通过语用才能形成言语。
1.1.2 语言的层面体系
语言是由语言体系和言语两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语言的层面体系
语言体系是语音(文字)、语义相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即是以语音(文字)为物质外壳,语义为意义内容,音义(字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音(文字)是语义的表现形式,没有语音(文字)的物质形式,语义就无法表达,单有语音(文字)形式而没有语义内容,语音(文字)就不再是语言单位。
言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体系中各种要素使用的结果。它有两方面含义:①说(说话)或写(写作),统称说写,指动作行为;②所说的话或所写的语句,统称说写的结果,指动作行为的结果。可以概括地说,言语就是说写或所说写,即说写的行为和结果。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说过多少话,写过多少语句,根本是不能统计的,更不可能对全民族甚至全人类说过多少话、写过多少语句进行统计了。任何一种语言体系,无非就是一套语音(文字)、语义、词汇和语法的规则系统,即音义字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当然不同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体系的规则系统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这种规则系统最终在说写的结果中蕴含着体现出来。
语言体系是语言存在的基础,构成语言的基础层面;其组成部分是语用的构件(对象),因此语言体系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构件层面。言语是语言体系的运用,属于语言的运用层面(语用层面);语用对象是语言体系中的构件,因此言语也可以说是语言的组装层面。在语言的层面体系上扮演着核心作用的是词汇和语法。
词汇是言语的建筑材料,由词、固定词组组成。词是音义结合的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固定词组是词与词间的固定组合,不能随意改变,特别是其中的熟语,其意义一般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而要从固定下来的整体意义来理解,因此更不能随意改变。如果说词如同砖瓦,那么固定词组就像预制板,都是现成的言语建筑材料。但是,词语的简单罗列不能构成完整、可理解的言语,言语只有在语法的支配下才有条理、可理解性。
语法是言语的组织规则、规律。它可以把语素(词素)构成词或词形(一个词可有不同词形),把词构成词组,把词和词组构成句子。例如,汉语中由语素“教”“师”构成词“教师”,英语中由语素“teach”“er”构成词“teacher”;汉语中由词“教师”、语素“们”构成词“教师们”,英语中由词“teacher”、语素“s”构成词“teachers”(在词干上加语素不构成另外的词,而是构成同一个词的复数形式);汉语中由词“男”“教师”构成词组“男教师”,英语中由词“male”“teacher”构成词组“male teacher”;汉语中由词、词组构成句子“这个学校男教师较多”,英语中由词、词组构成句子“There are many male teachers in this school”。
词汇是集音义字于一体的,音就是语音,义就是语义,字就是文字。语音是词汇的声音标记,其最小单位是音素,例如“教师”由“j-i-ɑ-o、s-h-i”7个音素构成。语义是词汇的意义内容,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也称色彩意义、修辞意义等),例如“教师”的词汇意义是“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语法意义是名词,附加意义是具有中性色彩。文字是词汇的视觉标记,是词汇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语义的物质表现形式,例如“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一意义,在汉语中由用方块字组成的文字“教师”表示,而在英语中用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teacher”表示。语音或文字是语义的物质表现形式,没有这种形式,语义就无法表达、传递;当然,若只有这种形式而无语义内容,它们也就不能成为语言要素。
口语是诉诸声音听觉符号的,其词汇是音义结合的;书面语是诉诸文字视觉符号的,其词汇是字义结合的。对某种成熟、稳固的语言来说,语音和文字一般总是对应的——某语音对应某文字,某文字对应某语音。总之,语言是以语音(文字)为物质外壳、语义为意义内容、音义字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体系和言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常不用区分,但在语言学中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间既对立又统一,符合辩证法,犹如工具(材料)和工具运用(材料运用)的关系。
语言体系和言语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体系和言语是紧密关联互为前提的。语言体系是言语的基础,而言语的形成又依赖于语言体系。言语要为别人所理解并产生效果,必须依赖于语言体系,但是语言体系要能够建立起来,也不能离开言语。语言体系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可以说,有言语,就有语言体系,没有言语,就不大可能有语言体系。
(2)语言体系和言语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语言体系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言语中的新的语言现象逐渐补充到语言体系中,使语言体系在词汇和语法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语言体系对言语起着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如果不按一定的规则来说写言语,那么言语就不能被别人理解,进而就得不到社会承认。
语言体系和言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体系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呈现相对的静态,但因不断地被运用,又具有绝对的动态,因此稳定性和静止性是其重要属性。言语是人们用该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说写的过程是动态的,说写的结果又有相对的静态,因此组合性和运动性是其重要属性。这种动和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语言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人们不但要用这个工具去说写,而且说写还要遵循该系统的规则,因此社会性成为其本质特性。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说写的过程和结果,除具有社会性外,还具有个人特征,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音质和表述方式,每位写作者都有其不同的写作素养和言语风格。
(3)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的事实总是发生在语言体系之前,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体系是第二性的。语言体系存在于言语之中,其结构成分是从言语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人们通常不大可能凭其直接的观察和感觉来领会语言体系,只有自觉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体系,才能用其中的有限成分说写出无限的语句。
语言体系和言语的区分,明确了语言的不同领域,为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言语→语言体系→言语”的模式。一般认为,句子以下的静态单位,如音素、音位、音节、义素、义位、语素、词、词组等,属于语言体系范畴;句子以上的动态单位,如语流、句群、篇章等,属于言语范畴;句子的结构模式属于语言体系范畴,但具体的句子又属于言语范畴;研究说话的行为、过程等,也属于言语范畴。语言演变既涉及语言体系范畴,又涉及言语范畴,言语促使语言体系演变。
“言语→语言体系→言语”的模式,是婴幼儿学习的必经途径,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模式。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通常是从只言片语入手,模仿外国人发音,这就是言语阶段;但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远远不够,还应尽量掌握其语言系统,这就是语言体系阶段。当然,掌握一种语言体系并不是目的,而是用此体系来交际,这就又回到了言语阶段。
语言体系和言语的区分,对澄清日常用语的模糊性以及研究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亦有重大意义。
1.1.3 言语
1.1.3.1 言语交际机理
言语交际就是人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表达(构建言语),这是一个说写过程,再由人来接收语言表达的结果(理解言语),这是一个听读过程,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交际双方发出与接受信息的过程,其间还可以辅以态势交际方式。
口头交际(说和听)由从意思(意义)到发音,再从听音到意思(意义)两个子过程联合而成,这两个子过程由语音联合起来,每个子过程的起始环节又由语音意象联系起来,交际机理如图1-2所示。
图1-2 口头交际机理
语音意象通常是抽象的、具体的声音,由于已抽去了许多临时、特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方向、距离等),而保留了一些固有、共同的因素,因此没有音色、音质等语音要素,只是一个声音意象。说话、听话通常都是以这种抽象的声音意象为基础的。例如,说“我正在开刚买回的汽车”这句话时,其抽象的语音意象便浮现出来,随后说者的发音器官应和着动作,便发出语音,这时所发出的语音便是一个具体的声音,有临时、特殊的因素,有个人色彩。这个声音与抽象的声音比起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属性,但除非对特别引人注意的话语,听者一般并不特别留意这些多出的属性,而是更关心其中的抽象语音部分,只要弄懂包含在具体语音中的抽象语音属性就达到了目的,对音色、音质等语音要素一般不用关心。听的过程与说的过程相同。
书面交际(写和读)过程与口头交际过程相似,交际机理见图1-3,只是诉诸的感觉不同罢了。
图1-3 书面交际机理
综合起来,言语的交际过程由从意思(意义)到表达,再从接收到意思(意义)两个过程联合而成,此两过程由表达的结果联合起来,各子过程的起始环节又由内容意象联系起来,其机理可概括为如图1-4所示。不论哪种交际方式,本质上都是一个由说写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内容意象,再借助诉诸某种感觉记号(语音、文字、态势),表达成相应的言语形式;听读者接收该言语形式,产生内容意象,再将内容意象还原为说写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一定内容的一定言语形式就是语言表达的结果,即言语。
图1-4 言语交际机理
从信息传输的角度,言语交际机理可表述为表达者“表达”言语,到接收者“接收”言语,大体上包括编码、发出、传递和译码等子过程。人在言语表达之前,形成说话的动机,动机形成后,内部的“黑箱装置”(语言机制)就自动为该动机在词汇库中寻找恰当的语言符号,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大致排列好,将思路整理清楚,这就是“编码”;人脑指挥相应器官把原想表达的内容用言语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编码最终得到完善,根据编好的信息码发出相应的可以感知的外部言语形式,这就是“发出”;通过某种介质(听觉或视觉功能)将装载着一定内容的言语形式传递给接收者,这就是“传递”;接收者对收到的言语形式进行语义内容辨析,理解其意思,这就是“译码”。
1.1.3.2 言语作品形成过程
言语是语言体系的运用,即语用,因此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言语其复杂程度不同,对其表达的要求就会不同。例如,口语较为简单,书面语就复杂多了。以下从出版物(作品)中的言语表达为例,从宏观的角度,将言语作品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准备(说写前)、进行(说写中)、完成(说写后)三个阶段,如图1-5所示。
图1-5 言语作品形成过程
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说写者搜集整理说写材料,形成说写内容。通常有观察、调查、检阅、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等方法(途径),说写内容有经验、学问、见解、趣味等。
观察是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其规模可大可小,大的观察可能需要漫长岁月,小的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不论规模如何,都要讲究客观真实、严谨深刻、敏锐细致,避免因生理、心理、个性、习惯、爱好等个人特点而产生错误,这与探求学问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异。细心实时的观察不仅能克服修养上的见解僵化、趣味低级,而且能带来言语表达上的新鲜活泼、生动有力。观察的作用如此之大,可将其看作一种修养!
调查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调查一般是到现场进行,当然也可向他人了解情况。观察所得材料是第一手的,当然是珍贵的,但说写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可通过调查来有效弥补观察的这种局限。调查所得结果虽然等同于说写者自己的观察结果,但他人的观察结果实际上能够延伸说写者个人的感知和认识范围。
检阅是翻检阅读,主要包括检索和阅读。检索是查检寻找搜索图书、资料或光盘、网络等出版或非出版物,阅读就是看这些出版或非出版物并领会其内容。阅读能丰富说写素材,形成广征博引的说写特色;还能提供说写范例,让说写者向经典演说或文本学习说写技巧;最终能增加说写者的文化底蕴,改变其精神气质。爱读书的人不一定都会说写,会说写的人却没有不爱读书的。出版物所记述的事物和情况通常经过了剪裁删节或修改完善,可能比不上个人观察结果那样直接具体,也可能偏离原始状貌而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因此检阅与观察相比,更需用经验、学问来修正,其特点是从字里行间来推求真相,这就如同历史研究者从历史记载中探寻历史正误,法律工作者从众多证据材料中推断案情真假。历史记载可正看或反看、侧看,究竟怎么“看”,要根据现实情况来定,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内容。
回忆就是回想,挖掘过去的人或事所包含的价值内涵。总体上说,观察、调查是向“当前”要说写素材,表现为取材的现在时,而回忆则是向“过去”要说写素材,表现为取材的过去时。实用写作偏重于实践(运动记忆)和知识(词汇记忆),文学写作则以感情(情绪记忆)为触发点而引起回忆,并贯穿回忆的全过程,成为回忆的内聚力,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活(形象记忆)。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即说写者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生活相关联所形成的独特心理感受。无论记述一个细微事件还是表现一个壮阔场面,无论刻画独特的人、动物还是描绘讲述形形色色的大自然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只要投射进说写者的心灵体验,就能见其形、传其神。一般记人、叙事之类的文章要写得有韵味,就要加进体验,文学写作更得需要体验。
想象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还指设想,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说写者可运用想象来拓宽题材,深化意蕴。一般有象形想象(抽象——具象)、象征想象(具象——抽象)、类比想象(具象——具象)、推测想象(已知——未知)。想象对经验的重组应适度,必须在打破经验秩序的同时来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要符合情感、事理逻辑(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例如童话、故事、科幻小说等文体中会大量运用想象。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讲究思维的多向与拓展,在丰富说写材料的内涵、发掘说写材料的价值方面相当重要。
整合是重新组合,对说写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它是为了避免笼统的模糊认识而把事物化一为多,研究其各组成部分、阶段、侧面及各因素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比较鉴别,把握事物的特征,最终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分析相对),或指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它是在分析的各层次含义之间寻找聚合点,对各种含义做出深层意义和本质意义的归纳,产生出“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形,或整体意义小于、精于各个部分意义的状况。整合属于抽象思维,讲究思维的定向与收缩,在丰富说写材料的内涵、发掘说写材料的价值方面也相当重要。
2. 进行阶段
进行阶段主要是运用搜集到的说写材料进行内部运思和外部表述,内部运思包括立意、选材、构思和赋形,外部表述包括表达和修改。
立意就是命意,即确立主题,形成说写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主题一般来自感悟和提炼。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说写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生活经验给予的启迪和暗示,是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其产生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感悟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终究不是天赐的灵感,经常是从苦思冥想开始的。很多写作者为写成一篇文章或完成一部著作,先不忙于动笔,而是不断仔细思考,实时记录心得,或在纸上勾勾画画(计算机上录录写写),想不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吃饭、走路甚至休息、游玩都在苦思冥想。一时可能想不通,想不通也没有关系,直到某一时刻灵感降临,当然就通了顺了,再进行记录、写作,而写作中还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新的灵感也往往会在不经意之中光顾。钱学森认为,灵感实际上是一种潜思维,平时想不起某些信息的,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的消失,而是这些信息在人脑的另一部分里面加工,只是人没有意识到而已。写作与科学创造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同处。写作者进行写作行为前,即使对写作任务很明确,对写作内容很熟悉,但对最终要表现怎样的主题仍然可能不能确定,需要在所得材料的基础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分析、归纳、提升,逐步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提炼。
选材是对材料或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它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进行挑选和加工。如果将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那么材料过少,形销骨立,苍白无力,空洞无物,当然不好;而材料堆砌,叠床架屋,庞大臃肿,冗长乏味,当然也不好。选材不同于搜集材料,常在立意之后,搜集材料却一般在立意之前。
构思是说写者运用心思,在大脑里勾画草图,从内涵到体式对说写内容进行全面预备、构想,梳理思路、描绘轮廓、构建框架,并策划可操作的程序,设计完整的说写蓝图。立意和选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构思则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构思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文体(语体)意识,受形式规范的制约,避免写出不伦不类的内容,实用写作对文体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
赋形是在心理上为由构思所形成的意态文勾画具体形态,对说写内容的体式、结构、语言及每个细节做出大致安排,或写提纲,或形成腹稿,虚拟成品的整体形态。虽然这时的内在语言与将来说写出来的外部语言不完全一致,在说写中还要更进一步深化、细化,甚至推翻原来构思的雏形,但如果没有这个雏形做基础,则说写就无法进行了。这是因为赋形为说写设计了线路图,使说写初具形态、规模。
表达是表示,将构思的结果书面化、外在化,即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中形成的雏形进行表述和传达,用词语、句子、标点、体式和语言色彩等要素使心目中的意态文最终得以实现,成为作品。表达不仅把意义定型下来,还要对原先的构思有深化、促进和提升作用。表达离不开修辞,通过修辞来调整言语,使言语恰当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修改是从内容到形式对初稿进行全面的加工、调整和修订,改正错误、缺点。即使是名家大家,其初稿完成后也很难做到不改一字一词,更何况是一般的写作者。实际中,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的完成,不是只进行一次修改就能完事,而是需要几次、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反反复复的修改,为的是表达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成品的质量。
3. 完成阶段
完成阶段主要是将运思表述的结果(说写结果)推出而传播。说写结果从言语形态上分为话语和文章,从出版的角度既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半成品,但多数为半成品。所谓半成品,就是说写者所完成作品的初稿(准备向出版机构投稿),或待定稿(不用来出版,待别人审阅修改后使用,若质量较高,符合使用要求,就无须修改),或定稿(直接使用或自己留用)。其中的“半”是指距发表后的成品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修改完善,最终达到成品的要求。下面从半成品投稿后的流程出发为例讲述完成阶段,大致分为出版阶段和传播阶段。
初稿向出版机构提交后,出版机构启动审编刊发流程。首先,进行形式审查(编辑初审),结果是受理或不受理,不受理就拒稿(退稿),受理就进入专家评审(同行评议)或选题评估环节,根据评审或评估结果决定录用与否。录用后,进入编辑加工(修改)环节,作者按专家评审意见和编辑加工要求对初稿进行修改。此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来回,持续较长时间,结果就产生了相对初稿有较大改进的修改稿(成品稿,达到了出版规范,对质量好的初稿,修改量当然少得多)。成品稿完成后,进入发表环节,这是正式出版前的制作过程,涉及设计、录排、校对、印制等多个环节(语音作品还包括录音、摄像、剪辑等,电子文章还可能涉及编程、开发、测试等),直到成品完成,这时作品由成品稿变为成品。这就是完成阶段的出版阶段,发生在作品的正式发表之前。
成品一旦产生,不可能束之高阁,总要进入流通环节与听读者见面,接受大众的倾听、阅读,由其来听读、理解、消化而吸收,成为其精神食粮。这就是完成阶段的传播阶段,发生在作品的正式发表之后。
听读者消化吸收该作品后,还可将形成的意见、建议、效果、结果等反馈给说写者,对说写者来说,这是一个言语材料再吸收的过程,对本作品的改进、提高或修订、再版的作用非常大,也可能会对说写者未来撰写其他作品产生一定影响。
1.1.3.3 言语内容和形式
不论采用何种语言交际方式,说写者都要运用语言体系中的诸要素,将一定内容通过言语活动来形成包含此内容的某种言语形式,再由接受者来听读此形式,进而理解内容。言语的要素不管有多少类别,最终都可归结为意思和语音(文字)两个方面,其中意思是内容,语音(文字)是形式。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但本质上非常不同。
内容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形式是事物的形状、结构等。言语的内容(言语内容)是说写者表达出来的意思,言语的形式(言语形式)是表达出这个意思的语音(文字)及其表现形态。
言语内容来源于说写者要表达的内容,即说写的内容(说写内容)——说写者已掌握或脑袋里已存储的有关内容,是言语的一种外部内容。平常所说的语言内容就是指言语内容,对于说写内容,言语内容只能算作一种形式上的内容,说写时常将其归在形式的范围内。言语形式是说写者通过说写活动,将说写内容表达出来呈现给接收者的一种言语。当然,言语形式是体现在言语内容之上的,而言语内容蕴含在言语形式中。
言语内容与说写内容密切相关,说写者在表达前应充分做好内容上的准备。大体上,说写内容来源于经验、学问、见解、趣味等,通过观察、调查、检阅、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等搜集整理材料的方式而获得。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个人积累的经验越多,拥有的知识也就越多,对未曾经验过的境界的想象能力就越强。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个人拥有的学问越多,对不曾经验的事物或经验上的不足越能由学问来弥补,当然一个人应该多研究和学习实用的学问。见解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趣味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经验、学问、见解和趣味相互关联。一个人有多少经验、学问,与其见解、趣味等密切相关;经验和学问不断累积的结果就会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趣味,而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也能影响其以后的经验和学问。陈望道先生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学问越是生活直接所要求的,越能给人生命,使亲近它的人得到了实际的学力。对于那种学力的深浅和广狭,也就像对于生活上经验的深浅和广狭一样,将要无可隐藏地反映在写说上。”“见解如果不能与时并进而化成古怪,趣味不能循向正大滋长而流为怪僻,则经验和学问,对于那人也就等于路上的尘埃和垃圾。越积聚得多,越会污秽了他。”可以说,经验、学问、见解和趣味是说写者不应缺少的基本修养,也是积累知识和才能的常用之道,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这种基本修养。
说写者最终是以某种言语形式将某种说写内容传递给听读者的。听读者听到看到某言语片段时所接收或获得的,首先是进入耳畔或映入眼帘的言语外在形式,其次才是认知系统的感觉、理解包含在这外在形式中的内在言语内容。内容蕴含在形式中,形式浮于内容之上,这便是言语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说写内容与说写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必然关联,这是因为,即使不进行任何说写,说写内容也可能早已存在了,它只不过因人而异在质和量上有区别,但并非一定需要将说写内容表达成言语不可。然而,言语内容与说写却直接相关,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说写,说写内容再好,也只能停留在说写者的脑袋里;言语内容也与说写者的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因为如果没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说写内容再好,也难以表达成最受听读者喜爱和接受的形式,最终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言语内容是通过对说写内容进行表达而得到的,因此言语内容与说写内容越接近,所用表达方式越恰当,表达效果就越理想,交际活动就会越成功!
不论说还是写,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协调,避免出现缺少形式的内容过重或缺少内容的形式过重两类现象。前一种,虽有内容,但表达生硬,不自然、不妥当;后一种,虽竭力求其巧妙,而内容枯竭,不是固守旧内容,就是缺少新内容,缺乏创新、创造,没有现实意义,产生不了真实的语言力量。华而不实就属于后一种现象,严重时,名义上为形式过重,本质上却是形式的严重浪费。当然一种新内容出现时,若很难找到合适的形式把它妥当地表达出来,现有形式又不适合使用时,出现内容过重也属正常。但应该提倡说写创新,长时间没有创新当然不合适,暂时没有创新却是正常的,因为暂时没有总比投机取巧只看形式不看内容要有水平、上层次。
1.1.4 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应从语言体系和言语两个层面来考察,前一层面上的称为语言体系要素,后一层面上的称为言语要素。
1. 语言体系要素
语言体系要素包括纯语言要素和超语言要素。纯语言要素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义(主要指词义)、语法。语言三要素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文字)是言语的形式,词汇是言语的建筑材料,语义是言语的意义,语法是言语的组织规则。可以这样说:没有语音(文字),言语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言语就是无用的空壳;没有语义,言语就无存在的意义;没有语法,言语就是杂乱无章的散沙。例如: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此句由汉字书写,这是它的文字要素;其中每个字或词都有语音,这是它的语音要素。它由多个词,如“科学”“技术”“是”“一”“把”“到”“的”“破坏”“污染”等组成,这是它的词汇要素。它由语素、词、词组、句子四级语义单位组成,每级语义单位都有其实际意义,这是它的语义要素。它有四级语法单位,如“科”“学”“技”“术”“是”“一”“把”“到”“的”“破”“坏”“污”“染”等语素,以一定结构构成词;“科学”“技术”“是”“一”“把”“的”“破坏”“污染”等词,以一定结构组成词组和句子;“科学技术”“一把”“双刃剑”“巨大财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等词组,以一定结构组成单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两个单句,以一定结构组成复句;句中每个词不仅有理性(概念)义,而且还有词性。这些都是它的语法要素。
纯语言要素是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的。实际上语言极其复杂,纯语言要素远不能满足语言表达的要求,需要超语言要素来弥补这种不足,言语中经常出现的诸如标点符号、标号、记号、图符、插图、表格、数字、式子等,均属超语言要素。试想,如果只有纯语言要素,而没有这些超语言要素,言语能形成,语言能发展吗?例如:
【2】β+粒子是普通负电子的反粒子(即正电子)。β+的能谱与β-的相似,也是连续的能谱。它与负电子不同的是正电子一经发射,很快与周围物质中电子结合,如在体内组织中,通常在约10-9s内,移动几毫米,即产生湮灭反应。两个电子消失,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11 MeV,运动方向相反的湮灭光子(见图1.9)。因此,在β+衰变中,衰变能(Q)除了需要提供β+粒子和中微子的动能外,还需提供湮灭光子的能量(2×0.511 MeV=1.022 MeV)。因此,衰变释放β+粒子的最大能量Eβ+≈Q-1.022 MeV=1.7 MeV(见图1.10),平均能量为,有一些放射性核素,经β+衰变后,子核仍处于激发态,所以,可能伴有γ射线的发射。
此例中,除纯语言要素外,出现了标点符号、粒子符号、量符号、单位符号、数字、编号(如图序)、数学符号、数学式、插图(示例中省略了插图——笔者注)等要素,这些要素有准确的语义,能形成恰当的语音、语调和语顿,构成合理的言语单位和结构,或代替言语的直接叙述,在语用中具有和纯语言要素同样重要的功能,成为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超语言要素。
2. 言语要素
言语不外乎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言语的意义,除非修辞需要,必须符合客观事理及规律;形式是言语材料的排列、组织,如何从丰富的词汇库中选择出最准确的词语,以最合适的顺序和形式组合起来,造出最恰当的句子,这是一个多种要素选择、组合和交融的综合过程,当然也要遵循思维的规律。因此,逻辑是言语的要素。例【1】中,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符合客观事实,用词准确,行文流畅,逻辑正确。讲求逻辑的正确是将言语表达好的前提条件。
言语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和现实条件中进行的。表达时,说写者需要考虑其自身的因素、听读者的因素以及双方的共有因素,例如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经历、心理特点、家庭背景、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交际的情景、氛围、条件、场合、目的,以及所处的自然状况、社会背景等。除了独语句,一个句子总是出现在其上位语句和下位语句之间(对于开头的句子,其只有下位语句;对于结尾的句子,其只有上位语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文也是言语表达所需考虑的要素。言语接收时,听读者考虑的要素与说写者没有两样,只有考虑了这些要素,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的理解效果。这些要素构成了使用语言的环境——言语环境,即语境,可以说言语的出现总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语境也是言语的要素。言语表达的效果,除了与所用的词语、表达方式等语句自身要素有关外,还通常受限于语境要素。
一种语言在同一时代时,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如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等,对语言材料进行有意识的安排和选择,使语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分化,形成语用的不同特征体系和表达方式,有的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有的处理行政事务,有的宣传思想理论,有的致力形象色彩塑造,有的探求科学规律……,表现出某种风格特点,进而形成某种语体。言语表达总是在一定交际领域为某种交际需要而进行的,要适合语体的要求。例如,政论、事务语体中不用比喻、拟人;学术语体中一般不用比喻、拟人,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少量使用也是可以的;文艺语体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若不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恐怕就不成为文艺语体了。因此,语体也是言语的要素。
言语表达还有一个风格的问题。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言语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同一民族语言在不同社会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表现风格,这就是时代风格。各类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如汉语、英语、法语的民族风格。还有流派风格,如浪漫派的热情奔放、现实派的精确细腻、豪放派的豪放雄浑、婉约派的含蓄婉转等。相同的内容由不同的人来表述时,因其个人阅历、生活经过、思想认识等的不同,再加上语境的不同,所表达出的语句也会烙上个人风格的印记,这就是个人风格,如曹雪芹的写实、鲁迅的冷峻、孙犁的朴实、赵树理的通俗、朱自清的高雅等。各种风格的综合便形成言语风格,它是言语诸要素综合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格调与气氛,是言语的要素。
言语交际中,还可以用眼神、表情、手势、动作、体姿等态势语,以及语调、语顿、语速、辞趣等副语言,来辅助言语传情达意。这些都属伴随语的范畴,用好伴随语也能收到特殊的言语表达效果。因此,伴随语也能成为言语的要素。
3. 修辞要素
言语表达中,说话前要打腹稿,说话时要对话语进行调整,为把话说得更好而按说话内容来调整、修饰话语;写作在初稿完成前后,不断修饰、润色语句,作品被出版机构录用后,编辑还要对语句进行加工,往往需要作者对作品再做一定的甚至较大的调整或修改。说和写都以提高表达效果为目标,蕴含着说写者的目的、能动性的一种言语形成行为的活动,从提高表达效果看,这种活动即为修辞活动,体现为诸如语音调整、词语锤炼、句式选用、辞格使用、篇章组织、风格调配,以及题旨、语境、语体适应等多个方面,涉及各种语言要素。对每种语言要素的运用和调整,都可看成一种修辞方式,因此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语用时,语言要素都是修辞的对象,进而也成为修辞要素。
言语形成后,呈现给听读者的是一种由各种语言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式。没有修辞活动的动态性,就没有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行为;没有修辞结果的静态性,就没有呈现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结果。
纯语言要素与超语言要素构成语言体系要素,被运用后就成为言语的内部要素,这是言语的物质要素。逻辑、语境、语体、风格和伴随语等属言语的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一起构成言语要素。不管什么种类的要素,只有通过修辞这一动态环节,才能成为最终的言语要素,因此言语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对修辞的这种动态性来说就属于静态的范畴了。修辞活动是言语静态要素的综合(融合),修辞结果是言语的形成和实现。
语言的要素非常多,其间的关系也特别复杂,要想用好语言,就必须把握好其内外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
1.1.5 语言的性质
语言有多方面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来认识语言。以下阐述语言的几个性质。
1. 民族类别
不同的人类共同体都拥有其独特的语言,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全民族的共同语言。语言从远古开始就不只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语言逐渐演变、分化,语言之间还相互作用、影响,结果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丰繁复杂、类别多样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民族类别性质。
据有关资料,全世界有2800多种语言,但据民主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现在世界上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其中1400种还未被公认为独立的语言。还有一些语言,例如250种澳大利亚语言和170种北美印第安语言,正在走向衰亡。苏联境内有130多种语言,我国境内有60多种,西非尼日尔河和贝努埃地区有280种,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有1000多种。世界上约有70%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学家研究过的只有500多种。
对不同民族语言来说,其使用人数并不均衡,有些语言的使用人数较多,有些就少一些,有些则很少。超过6000万人使用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度斯坦语、日语、印度尼西亚语、德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有近10亿人。英语的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与法语同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英语作为主要语言来使用,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用英语。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已成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
2. 社会功能
语言是一种相对稳固的词汇和语法系统,用来对外帮助人们进行交际、对内帮助个人进行思维,还可用来传递信息,因此它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传递工具。人用来交际的工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属语言的要素,如常见的图形、符号、数字、表格、式子、标志、标识、旗语、表情、体态、灯光语、电报语等,实际上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语言表达中起着辅助交际的作用,这些要素的使用范围虽然有所限制,而且其表意的精确性有时可能还不够高,但其中很多已成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语言与人类社会永远相伴随,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性质。这个功能是语言最重要、最显著的功能,也是语言的根本功能。人一般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语言必然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已成为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标志,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须有语言,否则很难想象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3. 内部结构
简单地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既然是符号,就同其他符号一样,具有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特征。形象地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就是语言的内部结构性质。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就是语言符号以声音为物质载体来传达意义,声音(音)是形式,意义(义)是内容,音与义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何音与何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例如,汉语的“天、钱、房、汽车、高等教育”等,为何用“tiān、qián、fánɡ、qìchē、ɡāoděnɡ jiàoyù”等声音,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至于为何不同的语言、方言又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同一词义,就更是无可论证了。此外,对于同一事物的名称,不但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可以有不同的叫法,即使是同一语言、方言,在不同时代也可以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汉语中的“计算机”一词,在英语中叫“computer”,在德语中则叫“rechenmaschine”。这只能从语言的任意性上去解释,一个词往往是针对某种语言而存在的。
语言中还有一些拟声词(象声词)和感叹词,例如汉语中的“喵”“哎”“滴答”“哎呀”等,其音义之间好像确实存在某种联系,应该说这类词的音义不是绝对任意的,但不能因为存在这种词就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是因为,这种词一方面在整个词汇系统中的数量相当少,另一方面在不同语言中又可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因此说到底还是任意的。然而,语言符号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一旦确定,就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个人不能随意改变;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的人群,在具体语用中形成言语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是语言符号的变异性,但这种变异不会影响用来交际。
从词与词的组合上看,语言还具有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挨着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长度,形成线性链条,正常情况下排除出现两个符号的可能。这个特征可以从声音语的记录——书面语——上清楚地看到,一行字实际上就是一串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记录。应该指出,从词本身看,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但从词与词的组合看,音义结合是非任意的、可论证的,但这种非任意、可论证只能说是相对的。因此,语言符号的数量尽管十分庞大,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按符号间关系远近的不同,表面上线性排列,实际上按一定规律层层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底层是为数不多的音位,由音位组合成数量较多的音节,音节单独或组合后与意义相结合而组成数量较多的语素,语素再构成数以万计的词。词和语素都是语言的符号,它们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起来,最终造出难以计数的词、词组、句子、段落和篇章。通常说的语言符号的生成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由这种特性生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4. 存在形态
语言不仅仅指说话时由语音传递的口语,还包括由文字写出来的书面语,从更广义的角度还包括态势语。态势语是用表意行动本身做交际的手段,是直接的。口语是用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语音——做思想交流的手段,是间接的。这种间接的声音在约定俗成之后,自然就会让人觉得声音和意义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但是,因人的记忆所限,再加上人事的增繁以及社会的延续、发展,单有口语还远远不够,于是又有诉诸视觉的书面语产生了。
语音已有几十万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而文字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语音是一种听觉符号,一发即逝,虽然是第一性的,但受到时空因素的极大限制,而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是记录语音符号的视觉符号,虽然是第二性的,但能够打破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语言可以留传于异时异地,从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书面语由于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思考、斟酌,便于修饰、加工,因此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对象。
口语和书面语构成了语言的不同存在形态(形式),态势语也可算作语言的一种存在形态,当然也可以将其归在辅助语言的范畴而临时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这就是语言的存在形态属性。
5. 思维工具
语言受人脑的支配,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对客观现实进行能动反映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直观地反映事物,根据思维对象是否在现场,又分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能直观思维对象(在现场),并由思维主体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其高级阶段又叫技术思维。例如,儿童拼图时用的是直观动作思维,动作一停止,思维也就停止;工人修理机器、杂技演员表演杂技、足球运动员进行足球比赛时用的是技术思维。表象思维在人头脑中唤起思维对象的表象(不在现场),并在想象时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其高级阶段又叫艺术思维。例如,儿童想象自己在着火现场充当消防员进行灭火操作时用的是表象思维;画家作画、作曲家作曲、诗人作诗、作者写文章时用的思维就是艺术思维。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因为它运用的是抽象理论而非具体形象,因此又叫理论思维。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人脑的左右半球有了分工,右半球管形象思维,左半球管抽象思维。然而人不能只靠大脑的左半球就进行抽象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这两种思维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要进行抽象思维还必须借助语言材料,即利用语言默想(或自言自语)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思维工具,或更确切地说语言是实现思维的工具。这就是语言的思维工具性质。
当然,思维的类型不同,与语言的关系也不同。形象思维的低级阶段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在此阶段,思维可以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是一种非语言思维,即思维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有别的载体。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通常为掌握了语言的人所有,这时思维呈现较为复杂的情形,各类思维通常是有所侧重或交替使用的。在人类的形象思维中,虽有非语言思维,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语言思维。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是一种语言思维,在人类思维中占主导地位。
语言的思维工具这一性质是经过科学家的一些实验证明了的,人自身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平常不大留意自己是怎样思考问题和进行思维的,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确实是用平常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借助各种句子或句群进行抽象思维。我们想问题时,如果有意在短时间内不让自己的头脑里出现话语,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暂时中止了抽象思维。可见,思维是极其复杂的,不能脱离语言来进行。
6. 其他
还可从其他角度来认识语言。例如,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语言是表达人们之间相互反应的中介,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使用;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说,语言是认知世界、认识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工具;从人与文化的关系来说,语言是积累知识、形成文化的载体……。无论怎样认识语言,也无论给语言下什么样的定义,人始终是语言的中心,语言始终是人的一种交际工具。
1.1.6 特殊的语言现象
为加深对语言概念的理解,澄清易混淆的语言概念,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1. 态势语
人们日常说话或进行诸如演讲、播报之类的活动时,通常需要辅以一些眼神、表情、手势、动作、体姿等辅助语言手段做辅助的标记,这些辅助语言手段就构成了态势语,也称体态语、身势语(态势交际过程如图1-6所示)。态势语通常是嵌入在口语中作为伴随语而存在的,因此不应将其列入语言的单独形态。当然,态势语也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书面语中。因为态势语一般不能单独存在,多作为口语、书面语的辅助形态,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或形态)。
图1-6 态势交际过程
2. 思维语
思维语相对口语、书面语来说,是一种内部语言,其工作机制是在人自身的大脑中进行和完成的。一个人进行思维时,思维的对象(想什么)、思维的过程(怎么想)及思维的结果(想出什么),别人是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除非这个人有高深的洞察力或者过后被告知,他是不大可能知道另外一个人在想什么的。但是,思维语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思维同说话、写作一样,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词汇、语法来组词和造句,才能使思维有内容和意义,尽管可以不必像口语特别是书面语那么严格和规范。试想对某种语言一点也不懂的人,他能用这种语言来思维吗?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如果不学习、不接触、不了解任何语言,那么他能进行思维吗?因此,人的思维必然是借助某种语言文字来进行的。可见,内部思维语同外部口语、书面语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3. 动物语
“动物语”的概念产生于人类发现某些动物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以某种方式进行与“沟通”类似的行为这一现象。例如,鹦鹉(鹦哥)、鸲鹆(qúyù,八哥儿)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而且这种声音可以有内容,于是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动物语言。其实动物的这种“语言”只是一种信号,不大可能属于一个语言的符号系统,与人类的语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里还有一个“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的重大界线,人和动物在语言上最为本质的区别就是,动物不能用调节的声音,而人不但能用调节的声音,而且能用调节的声音来随应不同的意思(指随应表意的需要而适时妥当地安排、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使语言表达符合表意的需要)。
4. 计算机语
在20世纪中期以前,理解并使用语言的只有人类,人类一直未能制造出加强、延伸人脑的工具,因为制造这种工具极其困难。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人类还是造出了这种工具——电子计算机,称其为电脑,是因为它加强、延伸了人脑,有人脑的功能。计算机本质上是一堆死物,虽有“理解”语言与人“交际”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逐渐加强,但同人理解语言与他人交际在性质上根本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效能上看,计算机确有些像人那样“掌握”语言的功能。目前计算机“掌握”语言的程度还不够高,但发展很快,它会按照人的设计意图,听从人的指令安排,越来越好地“掌握”语言。这样,理解、使用语言的范围就不再限制在人类,而是扩大、延伸到计算机了。人类就可以大量、迅速、准确地处理并获得各种信息,要求计算机担负人类的那些比较低级而又辛苦纷繁的脑力劳动,并可将计算机安装在其他机器上,使人能更好地使用这些机器。
目前,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算法、程序,不仅能实现人机之间的交际,还可以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计算机语言正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计算机也如同文字那样,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可以说是语言继文字以后的一次革命。
5. 网络语
网络语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简洁、生动、方便性,一诞生就得到了人们的偏爱,发展极其迅速。它是一种混合的语言形式,既可以是文字语,诉诸视觉,在计算机、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也可以是声音语,诉诸听觉,通过计算机、手机上的声音系统发出来;也可以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符号以及形象生动的图像、动画,同时诉诸视觉、听觉。网络语中通常出现大量的传统词汇中没有的新词汇,这些新词汇如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被大众接受而成为日常词汇,成为词汇中一个成员,因此也就成为普通语言了。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文字、声音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声音在传递意义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承载它们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字语是人通过“手”的书写或录入来直接完成的,传统的声音语是人用“口”的发音来直接完成的,而网络上的文字语、声音语,以及图像、动画则是由计算机来显示、播放的。网络上的语言形式虽然多种多样,虽然都是通过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0、1)来实现的,但最终呈现时都还必须诉诸于人的视觉、听觉。因此可以说,网络语是由各种语言形式混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6. 其他语言
人们在交际中,因交际领域、目的等的不同,仅仅依靠纯语言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各种诸如图形、符号、标识等超语言要素(例如在加拿大,用近似汉字“开”的符号表示“可以野营”),它们逐渐成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依靠超语言要素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一些其他交际形式。例如,在航海或军事上,在距离较远、说话不能听见的场合,用旗子来通信(单手执旗或双手各执一旗,以不同的挥旗动作表达不同的通信内容),这就形成了旗语;利用灯光的一明一暗和间歇的长短发出不同的联络信号,便产生了灯光语;用电信号传递文字、画面、图表等进行通信,便形成了电报语;……
图形、符号、标识等超语言要素是与语言文字共存的特殊语言现象,而旗语、灯光语、电报语等是与语言文字并存的特殊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