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______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______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______。

【答案】客观实在;感觉;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来自于《列宁选集》第二卷:“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______范畴是唯物世界观的基石。

【答案】物质

【解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唯物主义对于物质观的理解,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的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3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是______。

【答案】客观实在性

【解析】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______与______的有机统一,______与______的有机统一。

【答案】唯物论;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在于现实地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根本特点是,它从______与______的关系中去理解“物质”,定义“物质”。

【答案】物质;意识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6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______。

【答案】时间和空间

【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是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使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7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______是绝对的、无条件的,______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其______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答案】客观实在性

【解析】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绝对性上,因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存在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不依任何意志为转移。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9______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劳动

【解析】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不仅是生物进化规律作用的结果,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10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______。

【答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说明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劳动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不可能有社会历史。因此,生产的观点、劳动的观点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根本特征是(  )。

A.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

D.运动

【答案】B

【解析】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

2意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是(  )。

A.客观的

B.主观的

C.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D.既非主观也非客观

【答案】B

【解析】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意识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离不开物质。

3以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的是(  )。

A.绝对时间

B.绝对空间

C.一维空间

D.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答案】D

【解析】AB两项,绝对时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绝对时间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C项,一维空间是指仅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空间。D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

4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

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

B.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C.把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  )。

A.是绝对的

B.是相对的

C.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既非绝对的,也非相对的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6意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是(  )。

A.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B.意识与客观世界无关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世界

【答案】A

【解析】意识活动是由客观世界引起的,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外部事物作用于感官器官,通过神经传导向大脑才会产生意识,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7以下关于意识的主观性的论点中,正确的是(  )。

A.意识只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性

B.意识的主观性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世界毫不相干

C.意识的主观性并不能否定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D.意识的内容首先是主观的,其次才是客观的

【答案】C

【解析】A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人脑机能。B项,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C项,意识的主观性并不能否定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D项,意识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因此意识的内容首先是客观的,其次才是主观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  )。

A.物质一元论

B.意识一元论

C.物质、意识相互平行的二元论

D.以物质观点为前提的物质、意识二元论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一元论的。

9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

A.物质

B.精神

C.物质和精神

D.神

【答案】C

【解析】二元论是指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10对“实事求是”作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并将其提升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党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列宁

D.江泽民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物质”的论点,正确的有(  )。

A.物质就是粒子

B.物质就是原子

C.物质的根本特性是运动

D.“物质”概念反映形形色色的具体实物的共性

E.“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可感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答案】DE

【解析】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B两项,粒子和原子都是物质,但物质不能单纯概括为粒子或原子。C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以下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E.物质和运动是两回事

【答案】ABC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C.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D.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

E.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静止,只有绝对意义上的运动

【答案】ABCE

【解析】ABCE四项,说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4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指的是(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直接制约

D.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E.时间空间是人创造出来的概念

【答案】CD

【解析】CD两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由于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不同形态的物质的性质及其运动的规模、速度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从属于它们的时空也相应地各具特点,从而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5意识的主观性体现在(  )。

A.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B.意识内容的主观性

C.意识的创造性

D.个体意识的差异

E.意识可以为所欲为

【答案】ACD

【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意识主观性的突出表现:反映形式的主观。B项,意识是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E项,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6人脑与意识的关系是(  )。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C.有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D.单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

E.人脑死后还可以有灵魂

【答案】BD

【解析】A项,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人脑的产物。C项,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是来自于客观世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意识是有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再经过大脑的处理才产生的,所以说有人脑就能产生意识。E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人脑死后不再有意识。

7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物质的一般反应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的产生

B.从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刺激感应性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产生出真正人的意识

E.开动脑筋进行思维

【答案】ABD

【解析】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产生出真正人的意识。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全部反映形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准备阶段,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求真务实

C.尊重客观规律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E.注重考古学

【答案】ABCD

【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ABCD四项,符合题意。

9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

A.物质的本质是意识

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D.物质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E.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答案】BCDE

【解析】A项,物质的本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BCDE四项,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0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  )。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可以正确反映物质

D.精神是物质的本质

E.精神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动性

【答案】ABCE

【解析】D项,物质的本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精神并非物质的本质,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1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是(  )。

A.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

【答案】ABC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是: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E项,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

12下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内容的有(  )。

A.天体的演化

B.人类的产生

C.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D.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E.人的生、老、病、死

【答案】ABDE

【解析】C项,人类思想观念属于意识范畴,因此,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的内容。

13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  )。

A.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E.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无区别

【答案】ABC

【解析】ABC三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14“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创造物”,引起世界各种媒介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  )。

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说明人类思维的潜能很大,充分发掘可以创造物质

D.证明了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E.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

【答案】ABD

【解析】C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创造物质,反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E项,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依存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意识的能动性无法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

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是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我猜测

E.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答案】ABCE

【解析】AB两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是,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CE两项,形而上学的物质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没有从实践的基础上去了解人类社会,更没有用全面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就是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同哲学上讲的物质观混为一谈。

四、名词解释

1运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2时间

答: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只有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一个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过去”“现在”“未来”“短暂”等词来表示时间关系。

3空间

答:空间是指事物运动广延性、伸张性。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示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事物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五、材料解析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中,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

b.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包括: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我们应做到:

我们要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掌握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

我们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1)旧唯物主义哲学

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2如何理解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答:(1)时空的无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其特性是一维性,时间无论向后追溯多远,没有开端;无论向前探索多久,没有尽头,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的广延性、伸张性是无限的,空间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沿着前后、左右、上下延伸出去,永远不会达到尽头。

(2)时空的有限性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存在的每一具体事物,其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毫无例外会走向灭亡。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空间位置总是有限的。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所构成。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自身之中,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的无限性也就不复存在。

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又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体,就其特性、层次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客体。有限和无限既相互排斥、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哲学上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度量,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离开相对静止来讨论运动,就无法知道这个运动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造成的,而且作为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2)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这个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一是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如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未发生变化。但这种性质、相互关系的未发生变化,只是相对于特定条件而言的,静止只能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3)“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助于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很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

七、论述题

1试分析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种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物质观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1)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问题,并把火、水、土、“元气”“原子”等所谓的“原初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被科学所证实;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

(2)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自然科学揭示了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因为原子是近代科学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所以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并进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自然科学为根据,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它把在质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粒子(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而没有看到原子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没有看到原子本身也是不可穷尽的。

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因为它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从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征,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3)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是马克思辩证主义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哲学物质观推向现代阶段。

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观做了唯物辩证的说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确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相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物质”定义,既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又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又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真正科学和完备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2试述“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以及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答:(1)“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的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对“实事求是”作出全新的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毛泽东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2)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最基本的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去认识世界。

坚持“实事求是”,原因还在于“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精神实质是高度一致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还在于“实事求是”与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内在一致的,是对后者的贯彻和运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正确贯彻和运用。“实事求是”所体现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主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反对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践相脱离的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是同主观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方法。中国革命、建设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