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财经大学803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9074字
- 2021-06-08 16:00:58
2009年江西财经大学803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恩格尔定律(法则)
答:恩格尔定律(法则)是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的比例将逐渐减小的规律。反映恩格尔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性,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2帕累托最优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它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且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3洛伦兹曲线
答:洛伦兹曲线是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进行描绘所得到的图形。如图1所示,ODL为该图的洛伦兹曲线。
图1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即完全不平等线。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L,即绝对平等线。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越接近折线OHL;收入分配越平等,就越靠近45°线OL。
4国内生产净值
答:国内生产净值简称N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即:NDP=GDP-资本折旧。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来看,NDP的价值要远远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净值指标要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优越得多。相对于GDP,NDP考虑到了“消耗”或者说“折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释了生产、增长及总价值与消耗、效率、净价值之间的关系。
5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会增加,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正值。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tr=β/(1-β),其中β是边际消费倾向。
6法定准备金率
答:法定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二、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每题10分,共80分)
1影响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据此说明如何拉动当前房地产市场消费?
答:(1)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①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④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⑤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2)为拉动当前房地产市场消费,可增加消费者收入、降低商品房价格、影响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预期,或者出台有利于买房的政策,如取消限购、降低房贷利率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拉动房地产市场消费的上升。
2C-D生产函数为f(L,K)=ALaKb,A>0,0<a<1,0<b<1。
(1)分析其规模报酬情况。
(2)求出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
解:(1)根据生产函数表达式可以得到:A(λL)a(λK)b=λa+bALaKb,λ>1。
如果a+b>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
如果a+b=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如果a+b<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
(2)因为MPL=aALa-1Kb,MPK=bALaKb-1,所以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
MRTSLK=MPL/MPK=aALa-1Kb/(bALaKb-1)=aK/(bL)
令F(K/L)=MRTSLK=aK/(bL),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是:
ed=[dF/d(K/L)]·[(K/L)/F]=(a/b)·(K/L)/[(a/b)·(K/L)]=1
所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是1。
3一个垄断企业面临两个分割市场,这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是:Q1(P1)=100-P1,Q2(P2)=100-2P2,其中P1和P2分别是这两个市场的价格。这个垄断企业的成本函数C(Q)=20Q。
(1)假设这个垄断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上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存在价格歧视),在利润最大化时,这个企业应该在这两个市场上分别出售多少个单位的产品,价格各为多少?
(2)假设不存在价格歧视,这个企业应该生产多少个单位的产品,价格是多少?
解:(1)由题可知两个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分别是:P1=100-Q1;P2=50-0.5Q2。
垄断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P1Q1+P2Q2-C=(100-Q1)Q1+(50-0.5Q2)Q2-20(Q1+Q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联立解得:Q1=40,Q2=30。分别代入到需求函数中得:P1=60,P2=35。
(2)若不存在价格歧视,则P1=P2=P。
总需求函数为:Q=Q1+Q2=200-3P,反需求函数为:P=200/3-Q/3。
利润函数为:π=PQ-TC=(200/3-Q/3)Q-20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140/3-2Q/3=0,解得:Q=70。
将销售量代入反需求函数,可得:P=130/3。
即若两个分割的市场合并为一个市场,这时总产量与价格分别为70和130/3。
4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长期均衡会导致哪些不同的结果?(用图形加以说明)
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实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LAC=SAC,也就是说,长期均衡点出现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时商品的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MR=LMC=SMC,AR=LAC=SAC,前一条件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后一条件保证了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如图2所示,垄断竞争厂商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虽然也是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d与LAC曲线相切之点的价格和产量,但这一切点不可能像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点那样是LAC曲线的最低点,而是在LAC曲线最低点左侧那段向下倾斜的LAC曲线上。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而价格则高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但生产者并没有赚得更多利润,因为较少产量的平均成本也较高。此外,垄断竞争者之间开展的广告战也导致更高的成本和价格。
图2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5总支出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有哪些区别?
答:(1)总支出曲线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上的总支出量AE,如图3(a)所示,AE线与45°线的交点表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AE0线表示其他情况不变时,价格水平为P0时的总支出曲线,有AE=C+I+G+NX,AE0线与45°线的交点决定收入水平为Y0。总需求曲线表示与不同的价格水平所对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3(b)所示。由图3(a)可以推出图3(b),将不同价格和相应的均衡产量或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总需求曲线AD。
图3 总支出曲线与总需求曲线
(2)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量越小;反之亦然。价格水平与总需求之间存在反向变化的关系,原因是:
①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活动,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这将使投资和收入水平下降。
②价格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人们实际所拥有的财富减少了,消费和投资水平就会下降。
③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名义收入水平增加,由于税率的累进性,从而使消费者税收负担增加,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和投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④国内物价水平上升,本国公民会增加外国商品的购买,因而净出口减少。
6什么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答:(1)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
①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凯恩斯认为,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水平稳定的正向函数。收入越多,货币需求越大;收入越少,货币需求也就越小。
人们所拥有的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性动机,即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情况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都很不敏感。
②基于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间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及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如果整个经济中有许多投机者,而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2)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1+L2=L1(y)+L2(r)=ky-hr。式中的L、L1和L2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如用M、m和P依次代表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指数,则:m=M/P或M=Pm。由于L=ky-hr仅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或者说需要的实际货币量,因此,名义货币需求函数还应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乘以价格指数,即:L=(ky-hr)P。
7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1)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会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地向右移动,则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如图4所示。
图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2)图4中,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利率为r0。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通过IS曲线右移使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与此同时,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右移同等幅度,从而使利率下降至r0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这样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8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s=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
(1)IS和LM方程、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60+0.8Yd+150+100=310+0.8(Y-100)。
化简得IS曲线方程为:Y=1150。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s得:0.2Y-10r=200。
化简得LM曲线方程为:Y=1000+50r。
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
解得:Y=1150,r=3,I=150。
即均衡收入、均衡利率和投资分别为1150、3%和150。
(2)当G=120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Y=60+0.8(Y-100)+150+120。
化简得IS曲线方程为:Y=1250。
LM曲线仍然为:Y=1000+50r。
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
解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I=150。
(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的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比较生产者理论和消费者理论。
答:(1)生产者行为理论强调厂商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厂商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
①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必然会从递增阶段发展到递减阶段,因此任何一种可变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形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②长期生产理论的分析工具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等产量曲线用来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等成本线的斜率可以用两要素的价格之比来表示。在长期生产中,无论是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还是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都需要使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2)消费者行为理论也称为效用理论,它研究消费者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如何在各种商品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
①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有:
a.欲望的满足是有限的,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b.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使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②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的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生产者理论和消费者理论的比较
①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②二者所采用的数学分析方法是相同的。但是二者所采用的分析工具不同,短期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报酬是递减的,长期生产者理论采用的是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消费者理论中,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③二者得出的结论很相似。生产者理论中,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条件是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消费者理论中,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2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政策有哪些?
答:(1)通货膨胀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πt=(Pt-Pt-1)/Pt-1,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①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由货币方程MV=Py可得: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②总供求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可以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解释: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如图5所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当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图5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工资-价格螺旋视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把工会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视为通货膨胀的根源。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如果市场是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就可以利用其垄断的优势,通过控制产量和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并使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超过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如图6所示,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总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下降,而价格水平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图6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
(2)针对不同的通货膨胀有不同的政策。
①对于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最好的政策选择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②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政策选择是需求政策,通过紧缩需求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两种措施。
a.紧缩财政方面的措施: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优点是紧缩较大时,通货膨胀得到迅速抑制。但是财政支出具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增加赋税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时并不是指货币存量的绝对减少,而只是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以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
③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选择收入政策来治理。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a.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
b.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少税收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处罚。
c.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收入政策的优点是:在成本推进的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出现时,能用较小的代价加以遏制,又不造成大规模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