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西民族节庆

一、民俗概况(掌握)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在今广西境内逐步形成了12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

1汉族

在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占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广西,汉族与少数民族相比经济文化较发达,居住地交通较方便,农村地区以种植水稻、甘蔗等为主。

2壮族

(1)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壮族的自称有2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2)壮族依山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崇尚铜鼓,喜唱山歌,擅长织绣,壮锦、绣球工艺久负盛名,传统服饰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壮族的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壮族信奉多神,崇拜始祖布洛陀。

3苗族

苗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多神。苗族能歌善舞,舞蹈多用芦笙伴舞,故统称为“芦笙舞”。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故事传说、寓言、谚语和歌谣等。“吊脚楼”民居和油茶颇具特色。广西苗族居住的地区属亚热带山区气候,盛产杉、松等优质木材和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4瑶族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广西先后建立6个瑶族自治县,在小聚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7个瑶族乡。瑶族民族特点突出,民俗内容丰富,长鼓舞和铜鼓舞闻名中外;瑶医瑶药,颇负盛名。瑶族节日较多,各地不一,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有击长鼓、铜鼓等盛大活动。

5侗族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庆丰、娱乐、求偶的重要舞蹈。

6水族

广西境内的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清末民初,水族人民陆续从贵州迁入广西的西北部,由于受到官僚、地主的剥削,水族人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7回族

广西回族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曾向历代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时,回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临阳纵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斗争;解放战争时,回族人民与各民族一道,为解放桂林、柳州和南宁,解放广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贡献。回族人民因与汉族人民长期交往,已学会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宗教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汇。

8毛南族

成立于1987年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6.2%。毛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传统的毛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别具特色。

9仡佬族

广西的仡佬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仡佬族进入广西的主要原因是逃荒。仡佬族人爱唱歌,有丰富的民歌和民间传说,有富于民族特色的“八仙”乐曲、“牛筋舞”和民间故事。由于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杂居共处,现在,衣、食、住、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已与邻近的壮、汉各族相近,主要民族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的“拜树节”和八月十五日的“祭祖节”。

10彝族

广西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彝族人珍爱铜鼓,节日活动较多,除与汉、壮族相同的外,还有三月三护林节,六月六爱鸟节,八月二十三日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等,有“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民歌有酒歌、情歌、送葬歌等。

11京族

京族原住越南吉婆,后迁越南涂山,迁来广西有近五百年历史。以海洋渔业为主,兼营农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滨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业的少数民族。中老年妇女喜欢嚼槟榔,日常饮食喜用“鲶汁”调料,过去多居住在类干栏式的房屋内,现在普遍为一家一户独立庭院式的小楼房。

12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传统民族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婚仪繁杂,耗费颇大;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