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政领导

一、概念题

1领导

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具体是指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过程。领导就是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动员和组织群众。

2理念

答:理念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它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或看法而形成的、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选择的应然的价值标准。理念有两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支点,即态度和思维方式。态度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对于领导者来说,领导者的基本理念决定领导者的行为选择。

3态度

答: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具有行为指向性的特点。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最终是通过其行为来体现的。态度由三部分组成:情感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行为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共同形成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4修养

答: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修养既反映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表示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就领导者来说其修养应包含两个层次:领导者必须有修养。修养的背后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艰苦的学习过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领导经验。领导者应当是充盈、内敛、谦冲、和顺、平实的,修养的背后是大智大慧、静水流深。

5品格

答:品格是指个人的人品和做事风格。品格包括品性和品行,品性即品质性格,品行即有关道德的行为。品格有好有坏、有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区分。对于领导者而言,品格十分重要,原因在于领导者掌握着一种足以影响组织和他人的独特和稀缺的资源,即权力。优秀领导者的品格包括三个方面:道德无缺;心存仁义;为人正直。

6道德

答:道德是品格的基础。一般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道德是立身之本,是自律的核心,其应遵从三个层次的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使命道德。

7正直

答:正直是指不畏强势,维护正义不偏私,敢说敢为,坚持信念,勇于承认错误的品格。正直是人类有关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为官者有关政治品格和政治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其核心在于自觉自愿地服从。正直的领导者至少具有几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天下为公;正心诚意;公道正派;清正廉洁。

8意志

答:意志是指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其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两方面。意志使认识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并能调节人的情绪、情感;意志对人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9悟道

答:悟道是指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本质,找到规律的过程。悟道本身是一个磨练的过程,要以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中心,寻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健康、强劲、持久、广泛的交互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悟道是提升领导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对于领导者,悟道的意义在于在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客观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其价值基点在于寻求和确立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0英雄观

答:英雄观是指一种关于人生价值的看法。在实际生活中,英雄观表现为对一定的功名、功利、功德的追求。优秀领导者的英雄观可以理解为就是领导者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以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11生死观

答:生死观是指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生死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对于领导者来说,一方面要有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勇气,一方面又要准确的把握形势,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12名利观

答:名利观是指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名利观与世界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反映了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对于领导者,“名利”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权力、名望、金钱、美色、成就感。其中权力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名利观对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的方面: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13领导力

答: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的能力。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创造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就。领导力的中心问题包括: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把愿景化为现实;把障碍化为革新;把分裂化为团结;把风险化为奖赏。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

14思维方式

答:思维方式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方式。它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思维方式是构成人生价值观的一个基本支点,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即具有物质性又具有非物质性。思维方式的物质性表现为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思维方式的非物质性表现为它像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捉摸,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15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其主要内容是: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即意识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必须有意识的指导,实践才能顺利的展开和完成。对于领导者提升领导力而言,无知的行是盲动,无行的知则非真知。所以,唯有知行合一,才是不断提升领导力的正途。

二、思考题

121世纪领导的重要性。

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21世纪领导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历史上看,领导是任何组织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领导中的“领”是统领、带领、率领,“导”是教导、指导、引导。领导是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是人类最永恒、最普遍的职责之一。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动员和组织群众。古今中外,领导从来就是任何组织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从现实来看,领导是组织面对新世纪变化和挑战的客观需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变化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唯一真正可预测的事情就是事情的不可预测性。新的时代就是无序的时代,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人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领导者能够战胜周围复杂、无常、动荡、含糊所带来的各种困难。领导的作用主要包括指挥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提高领导的领导力是组织在新世纪的竞争成功的关键。

2为什么说“领导做正确的事,而不只是正确地做事。领导不是布道者,而是实干家”?

答:“领导做正确的事,而不只是正确地做事。领导不是布道者,而是实干家”,这是对领导职能和领导者素质的精炼描述。这样理解领导职能和领导者素质的原因在于:

(1)这是由领导的主要职能决定的。领导的主要职能是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重在对决策的制定。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积极变革,开拓新的局面,以促进群体或组织系统的动态演化为主,通过引导、影响、激励等方式,为群体或组织系统确立目标,指引方向,创造优势。要求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情,有关于任务的愿望,习惯从外向内看事情,喜欢深入第一线,知道如何做,对生活充满热情,受目标驱动,关注对的事情。

(2)这是领导职位本身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决定的。领导职位本身要求领导者有理想、有抱负,崇尚革新,乐于挑战现状,主张“不破不立”,即通过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富有激(热)情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既定的理想和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因此领导必须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并能总结经验和教训,提供给他人参考。这样才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3为什么说“没有被领导者,就无所谓领导者”?

答:“没有被领导者,就无所谓领导者”的论断是正确的,是对两者关系的正确描述。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执行具体决策方案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者。被领导者同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

(1)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被领导者决不仅仅是被支配者,而是能动的要素。没有被领导者,任何领导活动都不可能得以完成。因为科学的决策一旦做出之后,被领导者就成为决定领导活动成败的最重要因素。被领导者对组织或团体的关心程度、对完成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被领导者的素养和能力等要素,对领导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绩效。

(2)被领导者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追随和依从,而不是一种等级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而被领导者能动地选择和接受这种影响,才能构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其所在的政策环境才构成了领导。没有被领导者的存在,也就无所谓领导者。

4领导的基本功能。

答:领导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很难确切界定。简要地说,“领”是统领、带领、率领,“导”是教导、指导、引导。领导就是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领导的基本功能在于:

(1)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

其要义在于综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对问题、条件和可能性的理性分析和直觉感悟,确定价值基点、价值标准、价值坐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方式。

(2)聚合追随者

即通过某种思想、信念、理想或理念的传播和交织,使一些人经过理性思考,接受既定的价值选择,无怨无悔地为实现自己的选择而奋斗。

(3)动员和组织群众

动员和组织群众是指使分散的、无序的、无关的人群接受既定的价值标准,加入组织并确定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同工作和行动。

5传播思想、信念与现实利益的吸引和激励的关系。

答:在领导过程中,传播思想、信念与现实利益的吸引和激励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关系也可以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分析:

(1)其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领导者聚合追随者、动员组织群众的手段

作为领导者必须既能够挑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构建组织的核心团队;同时又能够动员和组织群众,使分散的、无序的、无关的人群接受既定的价值标准,加入组织并确定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同工作和行动。传播思想、信念与现实利益的吸引和激励都是领导者促使分散的、无序的、无关的人群接受既定的价值标准,加入组织并确定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同工作和行动的手段。

(2)其区别在于两者针对的是组织系统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领导者要针对“追随者”与“群众”处于组织系统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两个层次之间存在宽广的过渡层面。通常越上行其成员越以信念为行为选择的基础;越下行其成员越以现实利益为行为选择的基础。因此在领导的过程中要将传播思想和信念与现实利益的吸引和激励结合起来,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时更多的依靠现实利益的吸引和激励。而在构建核心团队时则注重思想、信念、理想和理念的传播和交织,鼓励他们接受既定的价值选择,并无怨无悔的为实现自己的选择而奋斗。

6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领导和管理的联系

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其本质是活动或过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职能是信息的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过程包含着领导,即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最终目的的一致性。不论是管理还是领导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相对于组织而言,只有通过领导者和管理者相互的合作,通过卓越领导和有效管理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都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的人性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人的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中心。而作为被领导的对象只是组织中的人,通过对人的指导、激励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便成为领导与管理共有的哲学思想。

在实际运作中两者不可以分开。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领导与管理是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的两个体系:管理进一步设计是指对领导确立的目标与远景规划的补充与完善,领导的激励、鼓舞是使组织成员沿着正确的组织目标前进的关键。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与领导对主体的要求不同。领导者主要是主持组织积极变革,开拓新的局面,通过引导、影响、激励等方式,为群体或组织系统确立目标,指引方向,创造优势。所以,领导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管理者则以维持群体或组织的动态稳定为主,通过经营、安排、分配等方式,为群体或组织系统活动选择工作方法,使群体或组织维持原有秩序,完成组织的任务目标,其关注的是正确地做事情。

管理与领导的客体不同。管理的客体是由原材料、人员、资源、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要素构成的“资源系统”,领导的客体主要是人。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领导客体的人又有所区别。管理客体的人,主要是在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操作者;领导客体的人,主要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管理者。

权力的构成不同。管理者的权力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要求组织中的对应成员服从指挥,听从调度,按既定的规程办事;领导者的权力除了包含上述因素外,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的人格魅力及领导艺术之上的,被领导者是自觉、自愿地跟从,并朝着组织目标奋斗。

管理和领导注重的内容不同。管理更多地注重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的工时研究,注重正式的规章制度,强调刚性;而领导则注重领导者对人的影响和引导,重视人的需要、情感、兴趣、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强调柔性。管理重在对决策的执行、实施,领导重在对决策的制定。

管理与领导的结果不同。管理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使企业能正常地运转;而领导的结果却是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的变革,并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

7领导者的英雄观。

答:英雄观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的看法。从历史总结来看,大凡出类拔萃、优秀的领导者,都坚持某种信念,都有某种英雄情结,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乃至生命。信念和英雄情结是他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惧风险、永远进取的精神支柱。英雄可分为四类:历史之先河,创前无古人之伟业,并深刻影响后世者;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者,且“死而不亡”,即精神(遗产)永存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论世惊骇,言事有理,有纵观古今之能,通晓天地之智者。

英雄观适用一切承担领导职务的人,优秀领导者的英雄观可以理解为就是领导者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包括:习惯于用乐观的精神、积极的思考和辉煌的经验,引领和支配自己的领导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以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8领导者的生死观。

答:领导者的生死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死观是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无价的,生命不仅短暂,而且只有一次。在此意义上,“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与天性。与此相联系,正是出于对“死”的极度恐惧,人类才会强烈地追求“生”,以至“永生”。然而,在物质世界里,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永生”是不存在、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联系,在人的物质形式灰飞湮灭之后,人的精神,即通过“事迹”所创立的某些独特的理念、知识、技术等等,是可以通过人类或民族的文化传承而彪炳千秋、名垂青史,永远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的。由此可引申出对现世人生的非物质生命的价值标准。

(2)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勘破了生死关才能无所畏惧,不在意得失,愿意为实现既定的理想和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这样的领导者也是组织的栋梁。但是,问题的另外一面是,生命诚可贵,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9“义在于生,则舍死而取生;义在于死,则舍生而取死”释义。

答:“义在于生,则舍死而取生;义在于死,则舍生而取死”是对生死观的表述,出自朱熹《朱子语类》。整句的意思是其个人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时刻,要依据客观形势,也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其出发点是生与死哪一种更有价值。“义”在这里的含义是行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动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身就是人超越死亡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拼搏与战斗,与命运对抗,以获得永存、不朽的人生价值,从而也就取得了对死亡的胜利。

10“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释义。

答:“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是对于个人生死观的看法,出自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无闻一辈子是古人都觉得羞耻的事情。其内涵在于生命诚可贵,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1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释义。

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儒家学说的名利观论点,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连君子也是爱财的,这是人的本性,但是谋取的手段要正当。“财”在这里代表着名利的一切内涵,也就是说在实现目的的同时,要注意实现方式的正当性。目的正当并不能代替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正当。正派的领导者必须遵循目的的正当性、有益性与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统一。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乃“小人”所为,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正当的目的,亦非“君子”所取。尽管,总有诸多介于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灰色区域,但是在任何条件下,突破制度规范制约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不择手段都是不可接受的。

12“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释义。

答:“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儒家学说对于个人修为的观点,从侧面反映了儒家的名利观。字面含义是:做人要有正确的判断与强烈的自律之心。有可以做的有不能做的。具体到名利观则是指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要有不对的事绝不做的判断与执著。

13名利观之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

答:名利观是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名利观对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方面:

(1)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

正派的领导者的名利观,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念,是建立在“大济于苍生”的价值基点之上的,也就是说领导者个人的名利,是在为他人、为集体、为组织、为公众、为社会、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其名利非自己所谋夺,而是公论、公予。这种领导者,被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即使犯错误,也属于好人犯错误;反之则是一个卑微的人,即使做过一些好事,也不能得到赞赏。

(2)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目的正当并不能代替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正当。正派的领导者必须遵循目的的正当性、有益性与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统一。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小人”所为,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正当的目的,也不是“君子”所取。

14“大济于苍生”释义。

答:“大济于苍生”是对名利观的正面阐释,出自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名利是在为他人、为集体、为组织、为公众、为社会、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其名利非自己所谋夺,而是公论、公予。

15“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释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对个人修养准则的叙述,具体到领导工作中就是说领导者应当是充盈、内敛、谦冲、和顺、平实的。修养的背后是大智大慧,静水流深,要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16“常修为政之德”释义。

答:“常修为政之德”的意思是领导者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中要坚持对自身的要求,通过修身重德,提高境界,净化心灵,这句话源自《论语》的“为政以德”。领导者品格的重要性体现在:

(1)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对于领导者而言,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领导者掌握着一种足以影响组织和他人的独特和稀缺的资源,即权力。在某些条件下,领导者所掌握的权力是决定性的,甚至生死予夺。

(2)对社会的示范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权力的制衡,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尽可能挑选那些品格优秀的人承担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则强调领导者“常修为政之德”,即通过修心、修行,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实现自律。领导者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对于社会的“教化”、示范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17领导者的道德。

答:道德是指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领导者来说,道德是立身之本,是自律的核心。领导者的道德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1)公民道德

一个道德观完整无缺的领导者,其道德观首先要符合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包括了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关于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的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诚实、正直、尊重他人等等。公民道德构成了领导者的道德底线。

(2)职业道德,也就是官德

领导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如同任何职业,领导者也有一些特殊或特定的职业道德准则,如忠于宪法和法律,恪尽职守,不损公权,不窃公利。

(3)使命道德

优秀领导者是视领导为崇高职业或岗位的敬业者,他们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回避应由自己解决的矛盾。

18“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释义。

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同情、怜悯、关爱之心,那就会丧失人的本性。这句话出自《孟子》,具体到领导者就是指领导者要心存仁义,表现为两种情况:

(1)善心常驻

善心常驻的领导者是具有悲天悯人情怀之人,是大智大慧之人,是无所畏惧之人,是仁义、仁德之人。

(2)大仁大义

领导者的职责注定了领导者的仁义在某些条件下绝非妇孺之仁,而是大仁大义。在这里,大仁大义意味着领导者必须承担“除魔卫道”的责任,而且“除恶务尽”。在现实生活中,“除魔卫道”的内容和范围是广泛的,小如为维护公平、秩序、纪律而惩戒违规、犯错之人,大如为了维护公理、正义、道义而以暴制暴、以战止战、止戈为武以换取天下太平。

19“天下为公”释义。

答:“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这句话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它作为对领导者品格的要求,则是要领导者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法律。在领导活动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0“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释义。

答:“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大意是:只有公平才会产生清明,只有廉洁才会产生权威。这句话出自清代石成金的《传家宝》,它强调领导者自律的重要性。对于领导者来讲,自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领导权威的产生不仅要依靠权力与强制的作用,还要更多地依靠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21优秀领导者的素质。

答:优秀领导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动机强旺、意在高远。这主要指领导者有明确的理想、志向和抱负,以及相应的追求卓越,建功立业的强烈而持久的欲念。在现实生活中,“功业”构成了动机强旺、意在高远的价值基点,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即功名、功利、功德。

(2)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意志力表示这种心理状态的特质和程度,即意志力愈强大,这种心理状态愈是自觉、强烈、持久、稳定。强大的意志力具有果敢性、忍耐性、自控性、持续性等特性。强大的意志力通常以忍辱就屈、坚韧刚毅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忍辱就屈、坚韧刚毅则与“图谋”相联系。

(3)执中有权、通权达变。通达,即执中有权、通权达变,是政治谋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一般的意义上,执中有权、通权达变指按照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因事制宜和因人制宜。执中有权、通权达变与权谋相联系,即以灵活、机动、多变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看待和处理问题。成功的领导者都是权谋的高手。

22“苟全性命于乱世,力求闻达于诸侯”释义。

答:“苟全性命于乱世,力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说: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只是为了在诸侯中扬名立万,这句话出自韩非《韩非子·难二》。从领导者基本素质的角度看,它是说作为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理想、志向和抱负,以及相应的追求卓越,建功立业的强烈而持久的欲念。

2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释义。

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中国古代学者对功业内涵的经典概括。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最上等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的人,其次为建树功绩,再次为文字著述。他们的这些贡献即使过了许久仍会流传于世,而不会被废弃。在现实生活中“功业”构成了动机强旺、意在高远的价值基点,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即功名、功利、功德。在这句话中被简介地概括为立德、立功、立言。简而言之,“立德”的价值取向是做圣人,“立功”的价值取向是做英雄,“立言”的价值取向是做传世之文章。“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是极高的,合集于一人更难,因此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终生奋斗的人生理想。

24意志力之于领导者的意义。

答: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志力对于领导者的意义体现在:

(1)意志力引导着领导者的行动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意志力表示这种心理状态的特质和程度,即意志力愈强大,这种心理状态愈是自觉、强烈、持久、稳定。强大的意志力具有果敢性、忍耐性、自控性、持续性等特性。意志力可被视为一种能量,而且根据能量的大小,还可判断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还是强大的;是发展良好的,还是存在障碍的。

(2)意志力是成功领导的基础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领导者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强大的意志力通常以忍辱就屈、坚韧刚毅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忍辱就屈、坚韧刚毅则与“图谋”相联系。“图谋”远大,则意志力强。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凡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领袖人物,都是具备了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的人物。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5“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释义。

答:“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意思是对待问题应审时度势、通权达变,这句话源自元朝李道纯《中和集》中的“不通变,不足以知常。常也,变也,其易之原乎。”对于领导者来说,审时度势、通权达变之道是任何现实领导者的制胜之道。通权达变乃政治谋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一般的意义上,执中有权、通权达变指酌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因事制宜和因人制宜。在延伸的意义上,执中有权、通权达变与权谋相联系。权谋亦称权术、权机、权变、权略、权数、权宜,其原本涵义是中性的,即以灵活、机动、多变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看待和处理问题。

26政治谋略对于领导者的意义。

答:政治谋略是指在政治竞争对抗活动中决策者判断情势、制造和利用信息影响来控制对方决策方向的行为设计。政治谋略对于领导者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谋略是领导者进行决策的依据

政治谋略是对领导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科学预测,凡成就一番事业或达到一定目标,必须先立谋,然后虑谋,最后施谋,才能取得成功。

(2)政治谋略可以为领导者创造制胜的格局和条件

作为解决矛盾智慧方法的政治谋略,其最根本的原理,可以概括为“条件原理”,即利益矛盾和力量对抗的解决是有条件的,这种致胜条件的具备表现为致胜格局的形成。胜利的获得是致胜条件完全具备、致胜格局建立形成,即获得“先胜”后的自然结果。对于领导者来说,谋略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创造制胜的格局和条件,是夺取“先胜”。谋略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3)政治谋略可以帮助领导者达到其政治需求

谋略与利益矛盾共生、谋略与活力对抗并存,谋略的最终目的,是利益和力量矛盾的解决,谋略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谋略主体在复杂矛盾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环境中纵横捭阖,谋略乃不可或缺的制胜之道。懂得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领导者才是战略目光深远、洞察先机、未雨绸缪之人。在政治活动中,成功的领导者都是政治谋略的高手。

27“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兵者,诡道也”释义。

答:(1)“言必信”一句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是小人所为。

(2)“大人者”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从大义出发,该说实话的时候说实话,该说谎话的时候说谎话,这并不妨害一个人诚信的品格。

(3)“兵者”一句出自《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用兵作战的本质就是制造假象,欺诈对方,这样才能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三句话所体现的共同思想就是要以中性的,即以灵活、机动、多变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看待和处理问题,斟酌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因事制宜和因人制宜。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谋略的运用要根据时间地点对手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28领导力的五种行为和十种使命。

答:(1)领导力的五种行为

以身作则。意味着领导者不仅是个头衔,还必须靠自身的行动赢得人们的尊重。领导者倘若想在组织中赢得尊重、获得认同,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为其他人建立行为规范,要以身作则。

共启愿景。作为领导者不但要对于未来有清晰的描绘,能够提前“看到”事情的结果,而且要让人们接受自己的愿景,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使其成为自己的追随者。这是领导者必需的技能。

挑战现状。要实现目标,一定得改变现状。这不仅要抓住机会,掌握行动的主动权,还要善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打击。

使众人行。卓越的领导者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更要学会让其他人行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建立信任的氛围。这里的合作不仅限于一小群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它包括了同事、经理、顾客和客户、供应商、市民等所有与愿景有利害关系的人。假如领导者的领导是建立在一种信任和自信的基础上,追随他们的人们将接受风险,进行改变,赋予组织和行动以活力。通过这样的关系,领导者能把追随者也转变成领导者。

激励人心。激励人心贯穿在以上四点之中,在上述四点中,从每一点都可以看出激励人心的重要性。驱动一个组织走向成功的是人心,这种成功需要领导者留心、上心,承认别人的贡献,奖赏他人的努力。

(2)领导力的十种使命

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

使行动与共同理念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

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

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

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

进行实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

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通过分享权力和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

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29领导力的层次。

答:领导力指的是在实践中有用的一系列人们能看到的技巧和能力。领导力讨论的是领导者要创造一种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功,即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领导力的层次包括:

(1)职位和权力。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

(2)资源和个人关系。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他们自愿的选择。

(3)成绩和贡献。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你为组织做出了成绩和贡献,因而建立了威信。

(4)薪火相传。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你对他们的培养和提拔,你因此受到尊敬,虽然说你不是管他们,甚至有些人比你的职位更高,但是他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5)个人所代表的目标和理想。大家跟随你是因为大家尊重你的品德、为人、能力和你所代表的目标和理想。

30提升领导力的主要途径。

答:(1)悟道

悟道的意义在于领导者通过自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客观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其价值基点在于寻求和确立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三个要点:

观摩。指以客观现象、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琢磨“物理”以及衍生的“事理”“人理”,不断认知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自视其心”。指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审视以及校正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悟道。指以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中心,进而寻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健康、强劲、持久、广泛的交互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2)知行合一

“知”是知识、感知;“行”是行为、行动;“合一”是二者的统一。对于领导者提升领导力而言,无知的行是盲动,无行的知则非真知。所以,唯有知行合一,才是不断提升领导力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