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理由如下:

“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关系也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首先要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要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即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称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点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3)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启示

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1)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a.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b.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a.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b.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也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做出科学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