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335字
- 2021-06-04 17:02:37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的“雅言”“通语”指的是什么性质的语言?
答: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述而》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就是“孔子在读《诗》、《书》、主持礼仪时说的都是雅正(典雅、规正)之言”。
汉代,“雅言”在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里,与只在各个地区通行的方言相对,被称为“通语”“凡语”。
其后,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也逐渐由陕西、山西一带东移至河南洛阳一带,雅言以“中原之音”为正音,“中原雅音”又被当时称为“天下通语”。
所以说,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的“雅言”“通语”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二、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古代书面语言(文言)为什么会与口语完全脱节?
答:(1)由于脱离了口语交际的现实情景和口语表达时的辅助手段(语气、手势等),书面语言在用词造句方面就会形成简省、凝炼、严谨、完整等不同于口语的特有风格。
(2)由于表意汉字在书面上的保守性,久而久之,这种书面语言的传统固定下来,脱离自然口语的发展变化,最后变成了不仅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言。
三、现代白话文是直接从古代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吗?白话文与文言文是什么关系?
答:(1)现代白话文不是直接从古代文言文发展而来的。由于上古书面语言与口语完全脱节,中古六朝以后,在当时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口语体书面语言。这种用于笔记语录的古代白话,就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所以说,现代白话文是由古代白话文发展而来的,而不是从古代文言文发展而来的。
(2)从中古到现代“五四”运动之前,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这两种书面语言长期共存,各有自己的应用范围。文言文占据正统地位,公文书信、科举考试、著书立说都用文言,而白话文则用于面对民间百姓的戏曲说唱、野史传说、笔记语录等市井文学作品。
四、早期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语)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有“官话”这样一个名称?
答:(1)至迟在公元十四世纪,即元末明初,一种被称为“官话”的口头交际共同语开始出现。
(2)之所以称为“官话”,是因为它是从官场雅语发展而来的。根据古代资料,官话与乡音、土语相对,是已经在民间流行的各方言地区之间用来互相沟通的交际用语。这种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官话,借助宋元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白话通俗文学的力量,使官场雅语逐渐发展成为官民之间和文人雅士之间,乃至各地区百姓之间的共同语。
五、“书同文”等于“语同音”吗?为什么说清末的切音字运动触动了国家的语言统一问题?
答:(1)“书同文”不等于“语同音”,方言分歧、“言语异声”的情况一直存在。口语的交流受河流山川等空间地域的阻隔,所以与书面共同语相比,汉民族口头共同语的形成显然晚得多。
(2)因为切音字运动之后,大家认识到切音字是一种“字话一律”,拼切“说话之音”的“话音字”。如果语言不统一,分别拼切各自的地方话,一定会分裂共同的“天下通语”,破坏中国的“同文之治”。所以,最后清朝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等,共同上书朝廷,主张采用当时王照创制的《官话合声字母》,理由是王照的切音字母所拼的官话,“皆京城口声”(北京口语),“可使天下语音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