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开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比较优势

答: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造成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产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的“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的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也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2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反之则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从历史上看,对20世纪2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时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制时期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3生产外包

答:生产外包又称为制造外包,是以外加工方式将生产委托给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即是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策略。生产外包要遵守有关的原则,而且实施生产外包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4供应链管理

答: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简言之,供应链管理就是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对象是供应链的组织(企业)和它们之间的“流”;应用的方法是集成和协同;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最终是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即供应链管理业务的实质是深入供应商和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成本将最恰当的货供给客户。如果接受管理学家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那么供应链管理可以简单地界定为优化供应链性能的决策。供应链管理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除了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外,还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认为从供应商到企业自身、到分销商、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协同、信息共享、全程优化、相互利益的认同和共同赢利的。

5推定全损

答:推定全损是指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后,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支付的费用与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即恢复、修复受损货物并将其运送到原定目的地的费用将超过到达该目的地的货物价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按照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反倾销协议》,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件是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1)倾销的确定

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提供其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

(2)损害的确定

《反倾销协议》中的损害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威胁;进口方建立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阻碍。

(3)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

进口方主管机构必须对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认定。在认定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审查除进口倾销产品以外的、其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害的已知因素,包括未以倾销价格产生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及数量;需求萎缩或消费模式的改变;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与限制性贸易做法;技术发展、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及生产率等。

2一国名义汇率升值在短期内一定能够削减已经存在的贸易顺差吗?请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一国名义汇率升值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削减已经存在的贸易顺差。分析如下:

(1)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通过改变名义汇率来影响一国进出口从而影响贸易收支状况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这取决于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的大小。只有满足一定条件,名义汇率升值在短期内才能够削减已经存在的贸易顺差。

(2)理论上讲,名义汇率升值,会使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其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从而削减贸易顺差。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内立刻就能发生的情况。事实上,从长期来看,一国贸易差额更多的取决于一国储蓄投资缺口,而不是名义汇率水平。

(3)根据J曲线效应可知,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黏性作用”,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状况开始发生改变,进口商品逐渐增加,出口商品逐渐减少,使贸易顺差逐渐削减。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会维持数月甚至一两年,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定。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3简要分析说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因与战略演变。

答:(1)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新兴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通常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劳动力和更低的工资率,像墨西哥的工资率基本是美国的1/10。通过将工厂设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可以节约巨大的成本。

新兴市场低廉的原材料价格

像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通常情况下,要素价格同要素丰裕度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新兴市场国家低廉的原材料。

新兴市场优惠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出口政策支持

新兴市场国家正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外来直接投资不仅不会有太多的限制措施,反而表现得是欢迎的态度,能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企业在一国之内投资设厂。

新兴市场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周边国家和谐的关系

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不需要担心公司被国有化或其他的风险,从而也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新型市场国家作为投资目标所在地的吸引力。

新兴市场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

新型市场国家发展迅速,公民的需求日益丰富。通过在当地投资设厂,可以更加了解当地居民的偏好,从而生产出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

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产业战略转移的需要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的充分供应引发了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时,发达国家通常会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设厂,来获得竞争优势。

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因本国政策限制而被迫向国外转移

新兴市场国家通常对环境的立法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格,因此,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是被禁止的,或者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来进行生产;而在新兴市场国家,花费的成本要低得多。

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新兴市场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的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会将生产线移至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可借此获得先进生产技术,改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并带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本国难以发展。

其他原因,如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或者偶然因素进行投资转移的。

(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演变

主要是从合资到独资,逐步控制关键的经济命脉。以跨国公司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历了分别以合作、合资和独资为主要方式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期,因为合作方式具有投资回收期短,投资风险小等优势,在华外商主要以合作方式在短期非生产项目进行投资。后来政府限制外商对非生产项目投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以合资方式对制造业投资,而外商出于获得中方渠道和信息优势等原因,也积极以合资方式投资。80年代中期,合资成为外商主要投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众多领域开始允许外商投资,而外商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和产品渠道,独资就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中,独资份额开始不断超越合资份额,21世纪初期,跨国公司纷纷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对在华子公司进行独资控股化改造。

4我国某公司收到国外开来的信用证,由设在我国境外的某外资银行通知并加以保兑。我方在货物装运后,正拟将有关单据交银行议付时,接到外资银行通知,由于开证行宣布破产,该行不承担对该信用证的议付或付款责任,但可接受我出口公司委托向买方公司直接收取货款的业务。对此,你认为我公司应如何处理为好?

答:(1)我方应坚持由保兑行支付货款。

(2)本案例涉及信用证问题。

信用证是指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也是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一种保证,只要受益人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即受益人只要提交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各种单据,开证行就保证付款。

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第3条C款的规定:“信用证是不可撤销的,即使信用证中对此未作指示也是如此。”因此,信用证不加注明,则为不可撤销信用证。不可撤销信用证是指信用证开具后,在有效期内,非经信用证各有关当事人(即开证行、保兑行和受益人)的同意不得修改或撤销的信用证。

保兑信用证,是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由另一银行保证对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履行付款义务。保兑行与开证行一样,都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3)结合本案例,我出口企业收到国外未加注明为“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并由设在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加以了保兑,故保兑行在开证行倒闭的情况下必须支付货款,故我方应坚持向保兑行索取货款。另保兑行所说的向进口商直接收取货款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从风险的角度来说,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我方应坚持由保兑行支付货款。

5简述进入21世纪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答:进入21世纪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显示出以下几个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

(2)资本流量增大。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各国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调整对外政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国际资本市场全面复兴。

(3)资本结构改变。虽然各种形式的资本流量在21世纪都有所增加,但由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其它形式的资本流动,所以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4)资本流向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地位有显著上升。在国际融资中发达国家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掀起新高潮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自由化和私营化继续发展。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且起伏较大。

(5)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种以全球市场为投资和经营目标的集团企业形态,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及其进行海外投资的产物。跨国公司已成为集贸易、投资、金融和技术于一身的“无国籍”巨型经营主体,成为进行国际贸易和技术转让、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料,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在进入跨世纪发展的世界经济中,必将成为国际资本尤其是生产资本在全球范围运动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6)资本行业分布变化。资本投向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深化等内力合成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各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与此相适应,国际投资也逐渐向该产业倾斜。当然,这种倾向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及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流向仍偏重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7)投资主体多元化。从国际经济关系来考察,国际资本的投资主体是指把各种资本投向海外的国家和地区。21世纪后,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外投资在涉外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国际投资的主体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对外投资活动,打破了战后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垄断对外投资领域的局面。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近年来我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型与劳动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与相关贸易活动迅速增长,请利用国际商务国别环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活动给我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包括风险)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如何确保我国此类对外投资净收益最大化的政策建议。

答:(1)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好处

我国的国际收支因国外收益的回流得到改善。如果在国外的子公司形成对母国的生产设备、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等类似产品的需求,国际直接投资也能够改善母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收益还来自就业效应。与国际收支一样,当国外的子公司形成对母国的出口需求时,就会产生有利的就业效应。

当我国的跨国公司因为身处外国市场学到了有价值的技能之后,就可以将这种技能转移回我国。这就相当于逆向的资源转移效应。通过接触外国市场,跨国公司能够学到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更先进的产品与流程工艺。这些资源都可能转移到我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置于国外更有利的地方,我国能够将人力资本和资源投放在更高层级的产业中。

(2)我国的成本

最重要的问题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收支和就业效应。

我国的国际收支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受到损害:

在最初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资金从而导致资本流出时,我国的国际收支会受到损害。然而,这个效应通常要小于后来对外投资收益流入的数额。

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母国市场寻找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地点,那么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也会受到损害。

在对外直接投资替代直接出口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也会受到损害。

关于就业效应,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国内生产的替代品时,就会产生最严重的问题。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明显的结果是减少了我国的就业岗位。

(3)政策建议

充分了解投资国的商务环境,包括政治、文化、法律。

风险保险:许多投资国现在都有政府支持的保险计划,用于涵盖各种主要的对外投资风险。这些计划中可投保的风险类型包括征用(国有化)、战争损失以及无法将利润转移回国。

资金支持:一些发达国家还设有专项基金和银行向愿意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提供政府贷款。

税收优惠:为了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许多国家已经取消了对国外收入的双重征税(即在东道国和母国对收入都征税)。

政治压力:有些投资国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说服东道国对外来直接投资放松管制。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趋势,我国在近年来也明显加快了构建自由贸易区(FTAs)协定的步伐。请从国际商务的视角阐述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实施的FTAs协定来获得新的发展和机遇。

答:(1)自由贸易区(FTAs)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于原产于成员方的货物给予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的待遇,但各成员方仍保持独立的对第三方的关税政策,实现成员方之间自由贸易的一种区域一体化形式。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趋势,我国应该将自由贸易区作为一项新的战略来规划、开展和实施。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也应抓住机会,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好处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当然,在享受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好处时要规避它的劣势,从而得到最大的收获。

(3)目前,我国已经签订实施了十来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协定,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与台湾地区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应该承认,相对于欧洲、美洲来说,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启动自由贸易区的动作显得相对迟缓,应多加重视。

(4)发展到现在,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涵盖取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等广泛领域,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生产和外贸企业而言,自由贸易区协定意味着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取消,意味着更广阔的投资场所和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在进行海外市场的选择和投资场所的选择时,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应更多考虑自由贸易区,从而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