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考点】物质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答案】C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囊括了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改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整个物质世界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着的。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A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变化只是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世界的本质;BD两项虽是对变化的理解,但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考点】对认识的理解

【答案】A

【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人的认识。题干中,第一个分句是说客体对主体的作用;第二个分句是说在认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过程”。B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项,人的生理结构影响人的认识能力,但不是决定性因素。D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考点】实践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劳动实践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任何认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题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这句古训,其深刻寓意是说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执政者、领导者认识的真正来源和重要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等于失去执政的根基,不但不能获得正确的执政经验和认识,其政权也难以稳固。A项,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应该是实践,而非人的经验;B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不能简单地说谁更重要;C项,不能简单地说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考点】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的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动态的更替。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因为人们得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观点。

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考点】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掌握。由题中条件可知,C=80万元,V=20万元,一年周转4次,那么,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V是80万元;又知m′=100%,则其年剩余价值量是80万元,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V=80万/20万=400%。

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考点】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的直接原因

【答案】A

【解析】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资本作为独立的资本形式也要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不同部门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部门得到不等的利润量,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的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因此,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之所以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CD三项是具体途径而非直接原因。

7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

A.股份制

B.股份

C.合伙制

D.公司制

【考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答案】D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有制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考点】主观主义的学风

【答案】A

【解析】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在批评主观主义时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联盟

【答案】B

【解析】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A项缺了农民阶级;C项多了民族资产阶级;D项是第二个联盟,属于次要的联盟。

10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  )。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谈到中国近代社会的第五个特点时说:“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11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考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考点】理论创新的先导地位

【答案】D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并不是目的和手段、基础和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

A.10%左右

B.20%左右

C.30%左右

D.40%左右

【考点】时政热点

【答案】B

15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  )。

A.800元

B.1200元

C.1600元

D.2000元

【考点】时政热点

【答案】C

162005年5月底6月初,欧盟成员国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以多数票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这一事件说明(  )。

A.欧盟已失去其吸引力

B.法、荷两国民众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现状不满

C.法、荷两国将退出欧盟

D.《欧盟宪法条约》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

【考点】时政热点

【答案】B

【解析】ACD三项,《欧盟宪法条约》被法国和荷兰的公民否决只能表明法、荷两国民众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现状不满,而并不意味着欧盟失去了吸引力,也不意味着法、荷两国将退出欧盟,更不足以说明这件事和欧洲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考点】实践的基本环节

【答案】BCD

【解析】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大体上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

1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考点】人类社会规律发展的特点

【答案】AC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社会发展过程是自觉的,而自然界演变过程是自发实现的;

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决定性,但“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但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由于在历史进程中主体具有自觉选择性,因此,社会运动中会出现跳跃性发展,即一个民族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先进的社会形态。但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先进的生产力是不可超越的。“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是马克思在谈到东方时的经典论述。

19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考点】文化和文明的联系及区别

【答案】BC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但是,文化和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A项的说法太绝对,没有认识到文明和文化的区别。

20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考点】个人价值的内容及实现

【答案】BC

【解析】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既包括客观因素,又包括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对他人的付出和贡献,对社会、对他人付出的过程、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但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绝不是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的,而恰恰是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基础的。

2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聚

C.资本周转

D.资本集中

【考点】个别资本运动的形式

【答案】BD

【解析】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个别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

2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考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案】ABC

【解析】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五个方面: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D项,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是,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因为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因而也不可能消灭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垄断的统治,竞争反而更加激烈。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考点】按劳分配的特点

【答案】AD

【解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来计量,而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的,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按劳分配所指的“劳”也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更不是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而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

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因而其实现程度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2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考点】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答案】ABCD

【解析】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ABCD四项都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

2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考点】毛泽东写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

【答案】CD

【解析】题干所说的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指1935—1945年的历史。C项写于1940年;D项写于1945年。AB两项均写于1930年。

26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总路线所含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

A.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团结中农,允许中农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C.没收地主土地,不再对地主分配土地

D.实行耕者有其田,将土地的所有权分配给农民

【考点】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内容

【答案】ABD

【解析】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主要和直接的任务是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以便于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同时,满足某些中农的要求,容许一部分中农保有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高的土地量。C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对地主必须分给和农民同样的土地财产。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答案】ABD

【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一百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C项,新中国成立只是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考点】“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

【答案】AC

【解析】“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B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D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的,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考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BC

【解析】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计划和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有机结合。

3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

A.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考点】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

【答案】ACD

【解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就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候选人名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名单,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和发挥监督作用。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和县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ACD三项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B项中“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3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考点】“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

【答案】ABCD

【解析】AB两项是说明“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原因;CD两项是说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的原因。

32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  )。

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考点】形势与政策

【答案】ABCD

33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  )。

A.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考点】形势与政策

【答案】ACD

【解析】B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直接导致这一全球问题的原因。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参考答案】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分析】

要求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答: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和有条件的。这里的“有条件”指的就是真理的适用范围,即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庙僧的错误在于他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没有具体地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而是抽象地对待常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分析】

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答: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的启示

a.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b.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为: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举例:小岛卖鞋的故事

两个制鞋厂家要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太平洋上一个小岛的土著居民。一家销售人员去后感到很失望:“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那里不需要鞋,此地不是我们的市场。”另一家销售人员去后,很高兴:“这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人有鞋,这里是巨大的潜在市场。”该公司把市场营销部副经理派去考察。两周以后,他汇报说:这里的居民不穿鞋。但他们的脚有许多伤病,可以从穿鞋中得到益处。由于他们的脚普遍较小,我们必须重新设计我们的鞋。我们要教给他们穿鞋的方法并告诉他们穿鞋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了一句话“谁先穿鞋谁舒服”。在哪里发展都一样,只要敢创新,没有做不到的。第二位销售人员就是结合具体情境,具体分析了实际,辩证地思考,创新性地解决了问题。

35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参考答案】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分析】

首先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原因探究本质。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与资料中“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危机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我国发生的“倒奶事件”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它产生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限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焦点是“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也就是说“人民无钱购买”,其背后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发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属于市场体制不够完善,是生产者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确造成的,其并非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分析】

要求结合实际理解“价值规律”。

答:“倒奶事件”中隐含着的经济规律是: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材料中,人民过快、过多的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中,一旦供过于求,企业便限量收购。这表明价值规律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时间上的滞后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过度扩大或缩小,最终造成生产资料、劳动力的浪费。这就要求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加强宏观调控,以逐步提高市场的灵活性,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分析】

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改进生产技术。

答:由材料可知,“倒奶事件”的产生说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及对市场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有必要对奶农和企业予以引导和服务。地方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要坚持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要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政府要特别重视市场本身的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政府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

政府要坚决贯彻“多予、多取、放活”的方针,减少或减免对农民的税费,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

要建立市场竞争监督机制和规则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以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经营的打击力度。如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参考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分析】

主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入手作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

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定时间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

为此目的,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就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答: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两面性: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同时,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私人资本主义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之下,为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做出许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正因为有好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还要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以局部的暂时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现在:

a.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c.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d.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因此,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正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参考答案】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分析】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了切实加强对于人民权益的保障,充分落实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分析】

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答: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来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因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和保证,实现公平正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道都回答,只按第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

2005年×月×日下午,××大学学生王文、李波、张彬在自习室相遇。

王文:哎,你们注意没有,这两天,胡锦涛主席去北美访问,随行的居然有70多家像海尔集团这样的企业“大腕”。上次加拿大总理访华,来了277家企业,360多人。领导人出访带这么多企业代表干什么?

李波:这有什么新鲜!当年克林顿一上台不就宣布在世界上推销美国产品是他的责任吗?韩国更绝,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官都要成为韩国商品的推销员。

张彬:所以啊,EADS(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的老总跟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拿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车,还有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安保系统。

李波:施罗德有什么办法?国内经济不景气,他可以用这些订单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海外营销能力的嘛。现在领导人出访可不能只谈友谊,经济合作程度是考查领导人出访成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王文:难怪欧盟不顾美国反对,要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看来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张彬: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要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能损害别国利益,难啊。看来各国外交都得为经济“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官不是说,50年前,如果大使讲经济会被认为是笑柄,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冷战期间,国与国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靠什么?还不是靠经济与技术!

王文:看来,世界真的变了!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2)为什么“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6分)

【参考答案】

(1)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分析】

他们讨论的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经济技术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答: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乃至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

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以科技为先导的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他们讨论的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经济技术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外交不仅服务于政治,而且要为经济服务。

(2)为什么“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6分)

【分析】

冷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败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与技术水平,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现在的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正是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下外交工作的新要求。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积极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和实质内容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具体原因表现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也必然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使各国、各地区加强协作和联系,有关国际机构也加强了协调。因此,通过外交活动来维护本国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各国外交关注的主要内容,大使必须深刻把握经济形势。

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事务的处理,说到底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尤其是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因此,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家生存与安全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各国都把加速经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各国的外交工作也都为发展经济服务,经济成了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程度下降,国家关系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

因此,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成为各国外交面对的重要课题。

选做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分析】

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

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需要较大的经济规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口的增长也增加了对资源尤其是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一些过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形加剧了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此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经济增长是靠消耗资源为前提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资源的分布不均、经济“难民”等都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资源的过度消耗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资源的过度消耗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原有环境,使得全球变暖、森林破坏等问题出现。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分析】

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答:人类发展要走出三重困境,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控制人口增长规模,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