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8字
- 2021-06-11 09:50:18
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6.1 复习笔记
一、赫—俄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1赫—俄理论存在的问题
赫—俄理论是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引起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一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两个问题:
(1)对该理论的经验检验如何解释。
(2)该理论赖以存在的一些假设是不切实际的,这使得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解释当今国际贸易问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2放松假设的影响
放松理论的大多数假设条件,只需对赫—俄理论稍加修正,而不会使其完全失效。但是,放松了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各国生产技术相同的假设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中赫—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重要问题。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规模报酬递增
(1)含义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增加1倍,产出将增加1倍以上。
(2)原因
①大规模生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分工,即每一个工人可以专门从事一项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大规模的企业可以使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的大型机器,而小企业却不能。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即使两国在各个方面完全一样,互利贸易仍可以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发生。当每一个国家分别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工之后,两种商品的世界总产出就会大于现有经济规模下没有分工的产出。这样,在贸易中,两国可以分享这一收益。
如图6-1所示,在相同的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经济规模)和无差异曲线图下,两国的孤立均衡商品价格也是相同的,为PA。贸易中,国家1可以于B点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X,国家2可以于B′点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Y。通过彼此间用60X和60Y相互交换,两国最终消费组合均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E点,在贸易中均获利20X和20Y。
图6-1 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
3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区别
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生产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
外部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即由于企业外部的某些原因),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基于产品差别的贸易
(1)含义
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这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2)原因
这种产业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为了利用当每一工厂都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少数几种款式时所带来的规模经济。
通过产业内贸易,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种类选择,从而获益。
(3)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
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间贸易的模式,差别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内贸易。在现实世界中两种类型的国际贸易都在同时发生着。要素禀赋的差别(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别)越大,比较优势和产业间贸易就越重要。而当要素禀赋比较相似时(如发达国家间的差别),产业内贸易就会占主导地位。产业间贸易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获得性的比较优势。
2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1)产业内贸易指数
①计算
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T来衡量:
式中,X和M分别表示对某一种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M的差取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1。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即产业内贸易最大)时,T=1。
②缺陷
用不同的范围定义产业或商品种类时,获得的值会有很大差异。特别地,定义某一产业的范围越大,值也越大。原因在于对一个产业的定义范围越大,一国进口和出口这一范围内差别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它在用来测度不同产业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差异,以及同一产业中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内贸易的变化时还是十分有用的。
3产业内贸易的正式模型
如图6-2所示,D是一厂商销售某一产品所面临的需求曲线,MR是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产品差别的存在,D是向下倾斜的。这使得MR<P。在垄断竞争下厂商的最优产出水平由MR=MC的点E给出,为3个单位。在Q=3处,P=AC=4美元(A点),厂商处于其保本点(即长期内对投资只收回正常利润)。AC是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AC是向下倾斜的。
图6-2 垄断竞争下的生产和定价
即在生产差别产品时,厂商面临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厂商在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的部分组织生产,获取正常利润。
在差别产品生产的存在下,各国不仅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还进口不同种类的该种商品。
4产业内贸易模型的另一种形式
如图6-3所示,曲线P说明产业中公司的总数N与产品价格P之间负相关,而曲线C则表明在给定产出水平时公司数N与平均生产成本AC正相关。曲线P与曲线C的交点E是均衡点,此时P=AC=3美元,N=300家公司。贸易导致曲线C下移至C′,并确定了新的均衡点E′,此时P=2美元,N=400家。
图6-3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通过扩大国际贸易,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各个国家的公司可以集中生产较小范围的产品,从而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这样尽管国家的资源禀赋情况和技术相等,仍会有互利的贸易。各国的消费者将从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大范围的商品中受益。
四、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贸易
1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1)技术差距模型
①含义
根据1961年由波斯奈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为基础的。这使得发明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这种暂时垄断地位通常是建立在为鼓励发明创造而授予的专利或版权基础之上的。
②缺点
不能解释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
(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①含义
弗农在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与扩展。根据该模型,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技能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②与赫—俄模型的关系
这些模型中的贸易最初都是基于工业化国家中那些用相对充裕的要素(如高技能的劳动力、大量研发经费等)发展的新技术。然后,通过模仿和产品标准化,不发达国家凭借其廉价劳动力在这种产品上获得了比较优势。
所以可以说,贸易是建立在随时间推移的各国要素相对充裕度(技术)的变化的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把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模型当作赫—俄模型在技术急剧发展的情况下的一个扩充,而不是它的一个替代。
简而言之,与解释静态比较优势的赫—俄基本模型相对,产品周期模型试图解释新产品和新生产工序的动态比较优势。
2对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说明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要经历五个阶段:产品的推出;为出口扩大生产;标准化及国外通过模仿开始生产;模仿者在第三国市场低价销售;模仿者在发明者本国低价销售。
如图6-4所示,在第一阶段(OA),该产品只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在第二阶段(AB段),该产品的生产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为适应国内外迅速增长的需求,产量大幅度上升。在第三阶段(BC),该产品已标准化,模仿国已开始生产供国内消费的这一产品。在第四阶段(CD),模仿国在第三国市场上以低于发明国的价格出口。在第五阶段(超过D点以后),模仿国甚至向发明国出口。
图6-4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五、运输成本、环保标准与国际贸易
1运输成本与非贸易商品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指把货物从一处运到另一处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运费、储藏费、装卸费、保险费及货物在运输期间的利息费用。
某种同质商品若想进入国际贸易流通,则其在两国贸易前的价格差必须要大于把该商品从一国运至另一国的运输成本。
(2)非贸易商品
非贸易商品与服务是指因运输成本超过国际价差而不必在国际间交易的商品与服务。
一般地说,非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国内供求情况决定的,而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供求情况决定的。
(3)对运输成本的局部均衡分析
如图6-5所示,共同的纵轴表示商品X在两国的美元价格。从共同原点向左移动表示国家1商品X的数量增加。在无贸易条件下,国家1会在PX=5美元处生产,消费50X,国家2会在PX=11美元处生产,消费50X。
图6-5 对运输成本的局部均衡分析
如果运输成本为每单位2美元,国家1的PX=7美元,国家2的PX=9美元。在PX=7美元时,国家1将会生产70X,消费30X,出口40X。在PX=9美元时,国家2将会生产30X,进口40X,从而消费70X。
如果没有运输成本,两国的均衡价格为PX=8美元,有60单位的X被用于贸易。因此,运输成本降低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贸易额以及两国的贸易所得。
运输成本是由参与贸易的两国共同分担的,分担的比例取决于出口国的出口供给弹性(出口供给曲线的陡峭程度)和进口国的进口需求弹性(进口需求曲线的陡峭程度),弹性越小的国家(从而曲线越陡峭)分担的运输成本比例越大。本例中两国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相同,因而运输成本由两国平均负担(每单位商品各负担1美元)。
2运输成本与产业选址
运输成本也可以通过影响生产和产业的选址来影响国际贸易。产业可以划分为资源定向型、市场定向型和流动型。
(1)资源定向型
是指那些倾向于靠近其生产所需原材料产地的产业。通常说来,资源定向型产业是那些原材料的运输成本高于制成品运往市场的费用的产业。
(2)市场定向型
是指那些靠近该产业产品的市场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制成品变得更重,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运输十分困难(即在生产中有相当大的重量增加)。
(3)流动型
指的是那些生产中既没有大量重量损失又没有大量重量增加的产业。这些产业一般都有较高的价值/重量比率,并且流动性较强。这些产业一般位于能使其总制造成本最小化的投入的所在地。
3环保标准、产业选址与国际贸易
环保标准是指一国允许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及垃圾堆积而引起的污染程度。若环境被当作生产和消费中的废物的便宜且方便的堆积和倾泻的场所,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产业的选址和国际贸易也会受不同国家的不同环保标准的影响。由于贸易中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并没有完全反映社会环境成本,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实际上可以把环境当作一种可以用来吸引国外污染型厂商,从而在污染型商品与服务上取得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或是生产要素。一国也可以采用保护性的环境政策来抵消他国本来可能具有的成本优势,并可以把自己的环境标准强加给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