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413字
- 2021-06-11 09:50:17
第5章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5.1 复习笔记
一、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
(1)贸易中有两个国家(国家A与国家B),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
(2)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
(3)在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7)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8)在一国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9)没有运输成本、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10)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充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1要素密集度
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世界中,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比率,我们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如果我们把资本(K)放在坐标系的纵轴,把劳动(L)放在坐标系的横轴,而且生产沿着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进行,则该射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见图5-1。
图5-1 国家1和国家2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在国家1,生产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率(K/L)为1,生产X的这一比率为1/4。图中国家1从原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的斜率给出了这两个值。因此,在国家1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在国家2,Y的K/L=4而X的K/L=1,因此,在两个国家Y都是资本密集型的,而X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国家2在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都高于国家1,这是因为国家2资本的相对价格(r/w)比较低。如果r/w下降,生产者在生产两种商品时都会用K来代替L,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这样,将导致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都有所上升。
2要素充裕度
(1)以实物单位定义
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
如果国家B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国家A的这一比率,就说国家B是资本充裕的(即国家B的TK/TL大于国家A的TK/TL)。
注意,用这种方法定义,使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而不是可用资本和可用劳动的绝对数量。
(2)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用每一国家的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
如果国家B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r/w)小于国家A的这一比率,就说国家B是资本充裕的(即国家B的PK/PL小于国家A的PK/PL)。
(3)两种方法的关系
用实物单位定义要素充裕度仅仅考虑了供给这一方面的因素,而用相对要素价格来定义则同时考虑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
在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的情况,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为国家B的TK/TL大于国家A,在相同的需求条件和生产技术下,国家B的PK/PL就会较小,从而国家B在两种定义下都是资本充裕的。
但在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此时应该使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法。
3要素充裕度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由于国家B是资本充裕的,而且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国家B就可以比国家A生产相对更多的商品Y。因此,国家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轴,而国家A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X轴,如图5-2所示。
图5-2 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由于国家B资本的相对价格较低,相对于国家A而言,生产者将会使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来生产两种商品。
如果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生产者也会用资本代替劳动(资本/劳动比率上升)来进行生产。
三、要素禀赋和赫—俄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含义
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赫—俄定理的一般均衡特性表现为: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一个统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每一部分。
图5-3 赫—俄定理的一般均衡框架
从图5-3的右下角出发,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和需求偏好共同决定了对商品的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可以从对最终商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对要素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了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各国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确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3对赫—俄理论的说明
如图5-4所示,由于假设两国需求偏好相同,无差异曲线Ⅰ是两国共同的无差异曲线。该无差异曲线与国家A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与国家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这两个切点确定了两国的孤立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国家A为PA,国家B为P′A(见左图)。由于PA<P′A,国家A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国家B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开展贸易(见右图)后,国家A在B点组织生产,能够用Y交换X,最终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见贸易三角形)。国家B在B′点组织生产,通过用Y交换X,最终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与E点重合)。两国均从贸易中获利,这是因为它们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Ⅱ。
图5-4 赫—俄模型
四、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1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2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均等
(1)相对要素价格均等
图5-5 相对要素价格均衡
图5-5中横轴表示w/r,纵轴表示PX/PY。贸易前,国家1位于A点,w/r=(w/r)1,PX/PY=PA;国家2位于A′点,w/r=(w/r)2,PX/PY=PA′。因为国家1的w/r小于国家2的w/r,PA<PA′',所以国家1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贸易条件下,国家1专业化生产商品X,提高了劳动相对于资本的需求,w/r上升。国家2专业化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r/w上升(即w/r下降)。这种情况将继续下去直至在B=B′点时,PB=PB′,而且两国的w/r均等于(w/r)*。
(2)绝对要素价格均等
绝对要素价格均等意味着:自由贸易会使贸易两国同类型的劳动的实际工资相等,使两国同类资本的实际利率相等。已知贸易相对要素价格相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再补充以下假设:各国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在所有商品生产过程中均保持规模报酬不变。这样贸易就会使同质要素的绝对收入相等。
3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贸易会提高各国相对充裕和价格便宜的要素的价格,增加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各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的价格,减少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4特定要素模型
在短期内有的生产要素不能在部门直接自由流动。因为一些要素(如资本)可能是有流动限制的,或只限于在某一产业或部门内流动。在这种情况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结论就需要有所修改,我们这里用特定要素模型来解释。
特定要素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某些要素是特定的(例如仅能在一些特定的产业中使用),特定要素模型显示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明确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而不利于用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5经验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并没有使各国同质要素收入相等。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赫—俄—萨定理成立所依赖的很多简化的假设在当今世界大多是不成立的。
五、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经验检验
1经验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用1947年的美国数据第一次对赫—俄模型做了经验性检验。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约30%。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这一结果与赫—俄模型所预测的完全相反,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有以下几种解释:
(1)1947年并不具有代表性意义;
(2)使用两种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影响;
(3)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
(4)计算中没有考虑人力资本。
3要素密集度的颠倒
(1)要素密集度的颠倒
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是指某一商品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资本充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一种情况。
(2)发生的条件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过大时,这种颠倒就有可能发生。
替代弹性是指当一种要素价格下降时,这种要素可用来替代另一种要素的程度。
(3)对赫—俄理论的影响
在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情况下,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适用。
明哈斯在1962年的研究认为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是普遍存在的。里昂惕夫和鲍尔认为明哈斯的结果有误差,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发生是很少见的。更为近期的研究则提出了更强的支持,说明基于国家间在更广泛意义上的要素禀赋的差异的有限制的赫—俄模型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