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0字
- 2021-06-04 11:39:53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一、单项选择题
民国前期的国会政治结束于( )。[2013年统考真题]
A.皖系军阀执政时期
B.直系军阀执政时期
C.临时执政府执政时期
D.奉系军阀执政时期
【答案】B
【解析】民国前期指的是1912~1928年,1924年12月,段祺瑞上台后,以曹锟贿选为罪名,解散国会。1925年2月1日,段祺瑞政府拒绝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的呼吁,而召开善后会议,作为议政机构。善后会议的代表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指定的。故民国前期的国会政治结束于皖系军阀执政时期。
二、名词解释
1.少年中国学会[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2.国民会议运动[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3.府院之争[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府院之争是指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4.善后大借款[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民国时期袁世凯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举借的巨额债款。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于1913年4月以办理“善后”为名向帝国主义银行团借款,阴谋取消国民党势力。袁未经国会通过,派人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款,款额2500万英镑,八四折扣,年息五厘,47年内还清,计本息达6780多万英镑,以盐税、海关税作保抵押。中国盐政自此被列强操纵。
5.安福国会[2014年统考真题]
答:安福国会是指民国时期所谓第二届国会。1917年7月,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为抵制孙中山在广东召开的非常国会,控制即将开始的国会选举,指使其亲信徐树铮、王揖唐、曾毓隽等在北京的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利用段祺瑞政府的卖国借款,收买议员政客,操纵选举,致使1918年8月的国会中,安福系成员多达330余名,被称之为“安福国会”。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取胜之后控制北京,段祺瑞辞职,8月,安福国会解散,安福俱乐部也随之消散。
三、简答题
简评宋教仁。[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民国二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宋教仁主张将同盟会公开化,以堂堂政党之阵势,藉选举取得政权。宋教仁路线不仅获得了同盟会多数之支持,并且继续与其他小党合并,终于组成国民党,而在国会大选中取得了多数。这个“国民党”,不同于1924年孙中山主导的联俄容共后的中国国民党,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政党。许多后来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张东荪、沈钧儒、徐傅霖、罗文干、石志泉等,都是当时这个国民党的核心成员。
宋教仁企图走合法的选举路线,通过组织责任内阁以架空袁世凯的做法在当时注定是行不通的,但宋教仁一心为革命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世敬仰。
四、论述题
1.简述袁世凯死后中国的主要军阀派系有哪些?[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便都各自寻找和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进行扩张侵略势力。在列强激烈争夺下,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互相火并的局面。
(1)直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直系基本受到英美的支持。
(2)皖系:袁世凯死后,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的一派,被称为皖系军阀,系北洋军阀的主力。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后台,其势力最大。因此,首先攫取北京中央政府。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等省。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此后,皖系军阀一蹶不振,渐渐没落。
(3)奉系: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杨宇霆、张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日本则取得了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等特权。
(4)桂系: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实际上却逐步排斥同盟会人员而逐渐走向军阀统治。桂系主要控制广东、广西、湖南三省。
(5)滇系:早期的滇系军阀以唐继尧为首,曾经以一隅之地对抗势如日中天的北洋军阀,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赢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是袁世凯死后中国当时重要的军阀力量。
(6)晋系:晋系的主要首领是阎锡山,盘踞在山西地区,得到日本的支持。
(7)徐州张勋:袁世凯死后,张勋拥兵盘踞徐州,也是一股重要的割据力量。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鸦片战争,打破了完全封建化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搔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影响
①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1844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但这并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68年,因通商口岸的扩展,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有时也兼理闽、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订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1879年,陆续派出驻伦教、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
(3)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借鉴法国体制设立秘书处、外政司、商务司、庶政司、编译司等机构。1912年,陆徵祥出任外交总长,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订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把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规定为外交官录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人员。因此,民国初期的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高,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在驻外使领馆方面,陆徵祥收回了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月拨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