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5726字
- 2021-06-04 11:06:20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瞿秋白的________以游记的形式报道了赴俄的沿途经历。[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赤都心史》
【解析】1920年8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访苏期间,他写下了《赤都心史》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思想演变过程。
2.《现代评论》是________派作家的重要刊物。[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现代评论
【解析】现代评论派因1924年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王世杰、陈西滢、高一涵、陈衡哲、陈翰笙、胡逋、唐有壬、丁西林、马宗融、凌叔华、杨振声、李四光等,大多曾留学欧美,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熏陶。其中一些人标榜自由主义,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文艺上否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
二、名词解释
1.“随感录”作家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2.小品散文[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3.语丝文体[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1924年《语丝》杂志创刊,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4.白马湖作家群[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三、简答题
1.参照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分析其散文创作的风格特点。[南开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简述周作人散文的特征。[华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文中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
①平和冲淡
周作人的散文呈现出平和冲淡的风格,这首先是情感表现上的平和冲淡,它往往不是以大波大涛的形式,而是以节制平和的方法,化汹涌为平和,变冲动为宁静,使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格调。此外,他的散文中还有另一面,具有“闲而不适”的特点,即在“闲适”中略带“忧患”。
②幽默诙谐
周作人前期的一些针砭时弊的散文,虽不乏讽刺味的笔墨,但更多是以幽默味表现出来。通过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庄谐并出等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周作人的散文讲究趣味,更讲究机智,趣味和机智两者相结合,形成了诙谐幽默。
③含有苦涩的韵味
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是他寂寞内心的情感符号,其散文无一不折射出这种苦涩的情感。他常常把苦涩味和简单味放在一起,并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熔铸在他的散文中,这使他的散文有生活、有文化,并且耐读、耐寻味。
④宽阔的艺术空间
从情感角度看,由于周作人多采取“以我观物”的视角,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有自己的“发现”,跃动着千姿百态的灵性,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想象力,由自然到人生,由现实到梦想,由回忆到预言,腾挪跌宕,开阔自如,展现了无比宽阔的艺术空间。
总之,周作人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提倡人的文学。他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周作人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其散文的“闲话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2)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闲话风”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此外,周作人的闲谈风还具有“平和冲淡”的审美特色。
(3)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糅,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
(4)在行文风格上,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俳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其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他的散文选材极其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与明人小品相比,其散文加入了现代人的自我意识;与西方随笔相较,其散文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国味道。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3.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你的理解。[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象征性散文化风格
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正因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住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本相。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空灵诗意境界的营造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废名的小说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这也使得他的小说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特色。
总之,废名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作家,尤以小品文闻名。他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幽默
林语堂的多数小品文都追求幽默的情味,这成了他突出的艺术个性。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便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如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多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裹着幽默。
(2)性灵、闲适
林语堂创造了一种散文笔调,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文体特征。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不光理论上,而且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林语堂的小品文读来饶有趣味,又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文化含量较高。
总之,林语堂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左翼文坛的批评,但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后人所欣赏,并给予他较高的评价。
四、论述题
1.论“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1)“语丝体”的由来及风格
“语丝体”是对聚集在《语丝》杂志(1924年创刊)周围的一批作家的杂文创作的指称。语丝杂文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等,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
“语丝体”杂文以思想革命为本,追求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立场,其文章体式、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语丝体”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2)“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①语丝杂文在艺术上延续了《新青年》时期散文杂感的文风,纵横笔墨、酣畅泼辣,既富有批判锋芒,同时也处处显示着理趣与智慧。语丝杂文不仅在思想上一再冲破当时沉闷枯燥的社会现实,而且在文章趣味上也始终引领着一股刚健饱满之风。a.鲁迅那些为数众多的杂文名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等都将杂文无孔不入的尖锐锋芒发挥到极致,令人重温“随感录”式的思想激情与文字穿透力。b.周作人的语丝时期的杂文也处处显示出作为一位启蒙知识分子对这一特定文体的成熟运用,他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早年对传统文化与复古思潮的决绝态度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是通过《语丝》上那些有血有肉、富有锐气与厚度的杂文表达出来的。c.钱玄同的《告遗老》《中山先生与“国民之敌”》等杂文也是《语丝》体的典型作品。
②语丝体的表现对象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杂文文体的自由张弛、涵容万物的体式优长。无论是对社会生活与思想界的混浊停滞,还是对一切专断与卑劣之人事;无论是有待催生的新事物,还是亟需抨击的有害旧势力;无论是紧迫的时事,还是积重难返的僵化传统,这些大小不一、轻重不同、关联现实又跨越时空的种种对象都在语丝杂文中得到表现,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确实实现了语丝同人在时代、文学与文化思想之间自由驰骋的创作意愿。
③语丝杂文的语言率性活泼,机智幽默,特别是其峭拔的讽刺风格历来为人称道。语丝杂文不尚鸿篇巨制,也不以高头讲章式的教训文章为意,其思想锋芒与批判意味大都通过凌厉的短篇、精悍的随感、成熟的讽刺传达出来。语言与趣味上的这种自觉意识与成功实践,使语丝杂文不再仅仅是应对一时时局与特定时代社会文化情势的短效文章,而是获得了兼具强烈现实感与深远思想性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语丝杂文是反抗的文学,是自由的吁求,也是富有艺术活力的语言创造,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2.鲁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请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五四”时期散文的发达的表现
出现了一批散文作家群,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创造社”作家散文,“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等。
(2)散文发达的原因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其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如下:
①散文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
②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尤其是杂文,更成为战斗的“阜利通”。
③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
④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