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2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北京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8·19讲话

2.二级传播

3.舍恩伯格

4.事实真实

5.融媒体报道

6.抱歉,本题没有题目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你对某些世界新闻机构主张使用机器人新闻的看法。

2.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能否共存,谈谈你的看法。

3.我党对新闻媒体党性和人民性之间关系的论述的发展历程。

4.抱歉,本题没有题目。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1.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和在我国的运用情况。

2.以《查理周刊》为例,谈谈西方自由主义的特点和弊端。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8·19讲话

答:“8·19讲话”是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发表讲话的简称。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8.19讲话”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2.二级传播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二级传播过程。其中,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二级传播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大众传播效果“子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二级传播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3.舍恩伯格

答: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1966年生于奥地利,现为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被称为“大数据之父”。他是大数据领域公认的权威,是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的技术权威,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舍恩伯格学术成果斐然,所著《大数据》一书是开国外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经济学人》上和数据编辑肯尼斯·尼尔-库克耶一起,发表了长达14页的大数据专题文章,成为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舍恩伯格的《删除》一书,同样被认为是关于数据的开创性作品,该书讨论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并且,他在此书中创造了“被遗忘的权利”的概念,提醒人们记得遗忘的美德,在媒体圈和法律圈得到广泛运用,开启了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

4.事实真实

答: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之一,即每一个具体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久有据。换言之,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新闻要素,均要引之有据、确凿可信,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述,不容许有丝毫的“合理想象”;另外,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必要时要有明确的交待。新闻真实具体有三方面的要求,即事实真实、总体真实(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和本质真实(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而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其中,事实真实是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基本规范。

5.融媒体报道

答:融媒体报道又称媒体融合报道,是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把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融媒体报道的特征包括自身运作的共享性、受众的参与性、收视的自主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融合媒体报道作为一种运作模式,可以运用到各种新闻体裁中,并结合不同新闻报道的特点,实现新闻呈现样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多元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你对某些世界新闻机构主张使用机器人新闻的看法。

答:机器人新闻就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搜集和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不断产生数据,机器人新闻生产走进人们的视线。我认为,使用机器人新闻对新闻行业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应当辩证地对待。

(1)机器人新闻的优势

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最大优势在于及时、准确和高产。机器人的技术理性能够在很多方面弥补人类因应变能力有限、情感丰富和生理体能局限等产生的不足,作为程序化的生产方式,只要有动力,机器人几乎能够持续不间断并且毫无偏差地工作。

在有持续性数据生成的行业中(如金融、体育及物联网有关的行业),机器人新闻生产更加快速和精确。相比机器人程序,人的大脑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确实有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数据体量毫无疑问只会更大,机器人在处理数据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机器人写稿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人类作为信息生产的主体,始终不可避免主观因素,而机器人具有“冷冰冰”的客观性,能够无差别的对待新闻报道中的每一报道主体,而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使得报道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在常态报道中,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优势。例如,人无法避免地有自己的话语风格,而机器人却可以通过智能学习自动生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表达方式。

(2)机器人新闻的劣势

机器人在重大新闻报道和深度报道中仍不能取代人工新闻。机器人因其技术理性所具有的一切优势,换一个角度便是相对劣势。不论机器人的计算速度与准确度能够达到何种级别,缺乏对人性和人类文明的深度、直觉性的理解,会使其在重大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等方面难以把握本质。

机器人体会人类情感、个性化思考方面还有所欠缺。人类所具有的丰富情感,以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无限的创意与想象力。新闻报道并不全然是机械重复的程式化工作,在深度报道、特稿写作、数据可视化新闻等领域,生产者的个性化思考显得尤为重要。而机器人显然在这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情感与想象力。

相比人工新闻,机器人新闻缺乏人文关怀。新闻绝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作,新闻产品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服务于人的,从新闻业诞生之日起,新闻生产者的人文关怀便是新闻伦理的应有之义。机器人始终难以真正成为人,不能完全模拟人的互动,也就不能完全理解新闻事件中的每个生动的人。

(3)机器人新闻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从新闻从业人员要求看,机器人新闻生产把新闻工作者从单调、重复、繁杂的初级信息整理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工作,有助于促进新闻从业人员角色升级。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技能要升级,例如要了解数据新闻、融合新闻,要具有更独特的创造力等。

从新闻生产编辑方式看,与物联网相关和财经、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已经逐渐让渡于机器人新闻,人工记者、编辑只有在社会民生新闻、时政新闻等领域才具有竞争力。另外,尽管百度新闻、Google新闻一类新闻网站的自动整合模式也具有一定价值,但人工编辑仍不能取代。

综上所述,机器人新闻生产给新闻行业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器人新闻在某些方面的优势的确值得加以利用,因此一些世界新闻机构主张使用机器人新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机器人新闻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工作,理想的新闻业态应该是人和机器实现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

2.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能否共存,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二者是能够共存的。

(1)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表述必须客观,即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所反映出来的认识层面的态度、评价和取舍。倾向性作为一种爱憎情绪普遍存在于人类认识活动之中,包含需要倾向(从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指向)、观念倾向(从一定观念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信仰倾向(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支配下对客观事物是非的取舍标准)三层结构。新闻报道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成果,也因此带有倾向性,新闻的意识形态性尤其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的倾向性。

(2)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新闻报道倾向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客观性要求新闻必须绝对忠于事实,不能有主观随意性,不可以“把没有的事实加上去”。而倾向性要求新闻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矛盾,但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真正的新闻都应当如刘少奇所说:一方面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另一方面又是“有立场的”。

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倾向性,新闻报道会犯主观主义错误,即只强调表现立场、表达观点,而无视新闻事实本身,结果或者歪曲客观事实,或者仅仅把客观事实当作某种观点的注脚与例证。如果只强调客观性,则会犯客观主义错误,即只是强调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而弃置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丧失应有的原则立场。因此,客观性和倾向性一旦偏废,都会导致新闻的自毁,不是好的新闻报道。

新闻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而不能脱离事实的基本性质和本来涵义而过度发挥。新闻不论具有何种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见的转述和阐发,新闻的倾向性应当“无一字无来处”。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源与流的关系,如果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则可能滑进事实为政治服务的泥沼。

人类丰富的新闻实践为正确处理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范本。“纯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尽管西方新闻界部分人士喜欢鼓吹“纯客观报道”,标榜“不偏不倚”“超然中立”,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纯客观报道”都是站不住脚的谬误。在实践中,新闻报道总会体现某种倾向性,且应当是从场面和情节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处理,而不应当由记者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不应当向受众硬塞结论。正如胡乔木所言,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无形的意见”。

3.我党对新闻媒体党性和人民性之间关系的论述的发展历程。

答: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8·19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并就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事实上,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1)党性和人民性概念的提出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非正式机关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在给读者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它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党派性报纸”。这里的“党派性”,实质上就是该报应有的党性。这是最早的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的提出和阐发。后来,列宁最早明确界定了党性概念。1895年,他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出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人民性的概念,由马克思首先于1842年4月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时提出。他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精神大声表达出来的日常政治思想,是人民及其政党学说的公开表露;而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2)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党性和人民性论述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40年代,我党正式提出了报刊的党性问题。毛泽东在1942年、1948年分别撰写《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等重要文献,反复阐述和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在社论《致读者》中总结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党性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性原则,将其视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

1947年,党的新闻史上第一次公开申明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当年1月11日,针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在重庆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检讨与勉励》一文,宣示自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新华日报》提出:“固然,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它的言论主张和新闻报道,是不能违反中共的整个路线、纲领和政策的。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人民的政党,它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这就是说,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感情、思想和行动。”

1956年,我党第二次论及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当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在《改进社论的意见》中提出“我们报纸的党性、人民性的特点被忽视了”,反思了自己在宣传报道中忽视群众生活、不尊重群众的问题,以人民性凸显出党报在报道思想和报道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即要从过去偏重做“党的工具”、“党的喉舌”到强调同时做“人民的喉舌”、“人民的公共武器”、“社会的言论机关”。着眼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报道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生活,文风也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党第三次论及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并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新闻界有些人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等错误观点,引起了部分人的思想混乱。还有一些人以“人民性”为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反对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的性质,企图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这一时期,“人民性”被一些人偷梁换柱或曲解使用,产生了消极甚至破坏性的后果。这些人所说的“人民性”已经背离了人民性的本质,实质上是以人民的名义做着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站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严肃批评有些同志“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很少提及人民性问题。

党的新闻史上,有关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前两次讨论,对于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及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第三次争论中,鉴于“人民性”被一些人曲解或恶意使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性成为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如今党中央再次谈及我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对党性、人民性以及二者之间高度统一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表述,这表明我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立场是一贯的,新时期的新闻事业要正本清源,辨明党性和人民性的内涵,进一步坚定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统一观。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和在我国的运用情况。

答: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此基础上,各个行业都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新闻行业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效果尤为明显。

(1)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新闻行业对数据信息的敏感程度非常的高,大数据技术不仅为新闻行业提供了信息资料和数据资源,而且改变了新闻业务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的机制。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积极影响

a.大数据技术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类型。新闻业务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生产新闻和大数据新闻。计算机生产新闻形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撰写成新闻稿,是新闻业务在大数据时代的一种生产方式。例如:美国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计算机新闻撰写一家公司,其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平均每分钟能撰写两条新闻报道。大数据新闻则是指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取大量有效的数据信息,然后由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的模块进行设置,最后在新闻模块的基础上构建新闻结构,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撰写。

b.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基础环节的影响。新闻线索的挖掘是新闻生产的基础环节,大数据时代,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新闻报道中挖掘更多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信息收集的角度切入,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行业数据形式的持续性发展,为新闻行业提供了信息采集的技术支持。并且,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从传统新闻工作中对新闻信息的梳理,逐渐转变为对新闻信息的解释和分析。

c.大数据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新闻质量。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务中还承担着一定的草稿作用,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做出准确判断。传统的新闻媒体报道方式存在的弊端在大数据技术环境中逐渐凸显,信息时代的新闻生产必须科学、合理、规范地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报道中的各种社会现实做出客观评价。现在的新闻媒体要体现民主化、亲民化的特点,才能在社会基层得到广泛的认可,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新闻业务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发展做出准确判断,最大程度地发挥新闻信息的潜在价值,促进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d.大数据技术能够拓展新闻深度。新闻工作要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的内在实质,但是传统的新闻工作在信息精细化指标考核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使得在新闻调查的过程中出现新闻信息搜集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新闻业务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处理行为习惯,开始关注和分析数据用户的行为。大数据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深入到民间基层群众中,找出影响新闻受众程度的原因,为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消极影响

a.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的“新闻元素”提出了挑战。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元素都融为一体,新闻业如何将物联网、微信、微博等新鲜元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新闻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b.大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挑战。尽管大数据技术不断成熟,但从总体上来看,大数据技术仍然是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而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基础数据缺乏真实性,就会对新闻传播行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引起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视。

c.可能出现盲目数据化现象。在大数据新闻中,是先有数据,再产生新闻,实践中就可能存在重数据轻理论、重挖掘轻概念、过度重视新软件工具的倾向,有些甚至出现为数据而数据的倾向,忽视了新闻的思想和价值。

d.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大数据进行新闻生产的资料多为分结构化数据,数据多样化和急速膨胀所带来的数据体量的巨大和数量格式的复杂对主流分析软件和存储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专门软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数据的解析和挖掘既需要高额成本,也需要专业人才。这对于新闻工作者和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

(2)大数据技术在我国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报道呈现方式上的应用。2004年开始,百度的新闻(或资讯)频道已经开始依赖搜索技术和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新闻的整合以及在网页上的呈现。尽管计算机算法对新闻内容的编排原则相对简单,未必能像编辑那样传达复杂的“版面语言”,但对于那些更愿意自己来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的受众来说,这样的新闻呈现有其独特的魅力。

基于大数据的新闻创作实践。2014年01月25,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特别节目,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这是大数据首次以老百姓能看懂的方式,可视化展现在电视屏幕上。2015年国庆期间,央视又推出全新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的特别报道。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播出,节目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多亿百姓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今日头条是国内第一个个性新闻化推送新闻的产品类实践者,今日头条创建于2012年,至2016年8月已经拥有装机用户超过5.5亿,日活跃人数超过6000万。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正是依赖于大数据技术:

a.今日头条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如点击、停留、评论、转发等数据的搜集和聚合分析,获得用户对新闻信息的个人喜好和需求的推算。

b.根据用户所处的环境特征,如上网环境是Wi-Fi还是付费流量,其GPS所在地是在常驻地还是旅游,是白天还是晚上等,获得用户地理方面的数据信息。

c.基于用户使用社交网络账号关联登录后,系统对于用户社交圈和社交关系的分析,得到关于用户更清楚的社会化画像,从职业身份或共同爱好入手计算用户的兴趣和需求。

d.系统通过用户行为、地理、社交三方面的特征组合,利用算法综合实现对用户偏好和个性需要的挖掘。

2.以《查理周刊》为例,谈谈西方自由主义的特点和弊端。

答:(1)《查理周刊》事件

2015年1月7号,位于巴黎市中心的《查理周刊》遇袭,包括编辑在内的12人遇害。1月9号,两名枪手在巴黎东北30英里的一家印刷厂内被警察包围后击毙。1月11号周日,法国发起了自二战以后规模最大的游行,超过一百万人参加。英国《卫报》报道说,包括数十名外国领导人在内的上百万人在巴黎恐怖袭击后展现团结和决心,这是法国战后历史上最重要、最充满感情的群众集会活动,是巴黎市中心史无前例的团结大游行。

(2)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自由主义理论(Libertarian Theory)是西方近代以来主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思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在思想领域的主要成就。

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思想方面的体现始于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他提出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观念,他认为,一方面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误,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真理是肯定的并且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生存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18世纪末,自由主义原则已经通过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宪法条文确立下来,成为各国基本法的神圣原则。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包括: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从《查理周刊》看西方自由主义的特点和弊端

《查理周刊》事件表明,原本在西方各国内部经历了几百年逐步协调好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等共识,遭遇了全球化的挑战。西方自由主义长期潜在的一些弊端开始显露。

西方言论自由的限度问题需要谨慎。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中,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论争始终存在,言论自由的限度问题难以把握。有人认为,言论自由应建基于尊重宗教。《查理周刊》及凶案牺牲者们所遭遇的是有针对性的报复打击,凶手的目的也并非仅为制造恐怖氛围而滥杀无关平民,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找回通过和平途径无法维护被言论自由所伤害的宗教尊严,从而采取了极端手段践行自己的宗教信仰。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长期在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奉行自由主义原则,这种共识基础在全球化时代遭遇挑战。西方国家曾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逐步达成了社会共识,然而因为全球化的因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遭遇了重大的挑战——其他宗教和非西方的社会,能否真正地信奉西方的自由主义原则?如果其他主要宗教并不愿意“皈依”自由主义的理念,那么,即便西方社会能够尊重其他宗教信众的选择,其他信众也未必会按照此种自由主义的原则行事。由于全球化的人口和信息流动,自由主义原则所遭遇的危机目前还看不到一种合理的方案。

西方自由主义对弱势文明的解读无力。占主流地位的欧美文明一向倾向于用“民主、自由”的西方传统自由主义框架来解读包括伊斯兰文明在内的其它弱势文化。在西方文明眼中,政教不分离的伊斯兰文明是父权制的、反民主的、滋生暴力的,这种看法也一再被一部分伊斯兰主义团体的极端行为佐证。但在中东裔学者看来,这一套西方中心的框架创造出了一套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把处于第三世界的伊斯兰文明构建成单一的图景,吞没了多样化伊斯兰世界的所有层面,将它们全部简化为一种威胁欧美文明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框架对于解读伊斯兰文明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