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1)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等进一步抽象,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的“元气一元论”。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由精气构成。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被此时兴起的元气说所同化,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a.“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

b.“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

c.无形与有形之间的关系: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气的运动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

a.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b.《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气化的形成:

a.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b.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c.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d.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的生死过程,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其中,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关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的认识,与古代哲学关于气是运动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等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有关。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

a.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阴和阳,既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例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

(2)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是《类经·阴阳类》所云“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所以说,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

(3)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

【例1】(X型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为(  )。[2012年研]

A.相互交感

B.无限可分

C.相互转化

D.互根互用

【答案】BC

【解析】用阴阳来划分事物的属性,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双重性质。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可变性,具体表现在: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之分;比较对象(参照系)不同。A项,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交互感应的关系。D项,互根互用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概念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阴阳的对立制约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a.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取得平衡: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第一,在自然界的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第二,在人体生理上的表现:“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

b.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人体病理上:

第一,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为“制约太过。”

第二,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为“制约不及”。

(2)阴阳互根互用

含义

a.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

b.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第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第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互根互用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a.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b.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而死亡。

c.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3)阴阳交感互藏

含义

a.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古代哲学家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由于精气的自身运动而产生了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周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b.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明·张介宾《类经·运气类》云:“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阴阳交感与互藏之间的关系

a.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第一,《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即阴升阳降而致天地二气交感相错的内在动力机制在于阴阳互藏之道。

第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b.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

第一,当此阴性事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仍属阴。

第二,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 

(4)阴阳消长平衡

含义

a.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消长平衡”。

b.“消长平衡”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a.自然界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b.生理上

子夜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c.病理上

阴阳的消长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5)阴阳相互转化

含义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相互转化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a.《灵枢·论疾诊尺》云:“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b.从四季气候变迁来看

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就是向寒凉转化的起点;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就是逐渐向温热转化的起点。

c.从天地之气的升降来看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从天地之气的升降来说明阴阳的转化。

d.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第一,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第二,寒饮中阻之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也就是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例2】(A型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2016年研]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藏

C.阴阳消长

D.阴阳平衡

【答案】B

【解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阳包含在阴里,阴包含在阳中。A项,阴阳交感是指阴阳的相互感应;B项,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其中一方各含有另一方;C项,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此消彼长,是一种相互制约关系;D项,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达到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

【例3】(A型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2015年研]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答案】B

【解析】A项,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B项,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C项,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D项,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例4】(A型题)阴损及阳,致阴阳俱损的理论依据(  )。[2014年研]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应

D.阴阳消长

【答案】B

【解析】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是阴阳互根失调的表现。

【例5】(A型题)“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2012年研]

A.相互转化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对立制约

【答案】B

【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从阴阳互根互用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的关系。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例6】(A型题)下列选项中,反映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  )。[2011年研]

A.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B.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动极者,镇之以静

【答案】D

【解析】D项,“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出自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镇之以静”,即以静镇之。动静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能以静制约动,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C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说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AB两项,《内经》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制。

【例7】(A型题)下列选项中,反映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是(  )。[2010年研]

A.动极者,镇之以静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D.善补阴者,阳中求阴

【答案】A

【解析】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A项,“动极者,镇之以静”,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B项,“水之主”,指肾阴;“阳光”,指相对偏亢的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其含义是滋阴制阳,体现了阴阳相互制约。CD两项,阴中求阳是治疗阳偏衰的方法,是在补阳的同时辅以补阴的药物,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是在补阴的同时适当佐以补阳的药物,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

【例8】(A型题)“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2009年研]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制约

【答案】B

【解析】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相互转化等。其中,阴阳的互根互用主要指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了阴的生长需要阳的温煦,阳的生长需要阴的滋养,事物的发展需要阴阳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舍弃任意一方的功能和作用,都会导致阴阳失衡,阻滞事物的发展。说明了阴阳两者可分而不可离的相互依赖特性,强调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例9】(A型题)《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  )。[2007年研]

A.阴阳消长平衡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指的是夏至之后气候由炎热逐渐变寒凉,是“阴升阳降对立制约”的过程。

【例10】(X型题)属于阴阳互根关系的是(  )。[2016年研]

A.阳在外,阴之使

B.阴在内,阳之守

C.无阴则阳无以生

D.阴盛者胜之以阳

【答案】ABC

【解析】AB两项,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论述的是阴阳互用的关系;C项,无阴则阳无以生论述的是阴阳互根的关系;D项,阴盛者胜之以阳,是指阴阳的对立制约。

【例11】(X型题)下列各项中,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有(   )。[2013年研]

A.孤阴不生

B.阴中求阳

C.阳病治阴

D.阴损及阳

【答案】ABD

【解析】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临床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阴中求阳”。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属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a.阳胜是指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要导致伤阴,故说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b.“阴胜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性质而言;“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亢盛。

a.阳虚是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故称“阳虚则寒”。

b.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故称“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a.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b.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a.色泽分阴阳

第一,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

第二,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b.气息分阴阳

第一,以语声分: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第二,以呼吸分: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c.动静喜恶分阴阳

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也可以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

第一,以动静分: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

第二,以喜恶分: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d.脉象分阴阳

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

第一,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第二,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第三,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第四,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概括病证

辨别疾病的属阴或属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

a.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b.精气血津液辨证

精血津液主静而属阴,气主动而属阳,故精血津液不足属阴虚而气虚属阳虚。

c.脏腑辨证

脏腑精气阴阳失调可以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概括起来无外乎阴阳两大类。如在心系病证中,有心血虚、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等,前四虚证属阴,后二实证属阳。其他脏腑病证的阴阳归类仿此。

(5)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盛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此即“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确定治疗原则

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a.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第一,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第二,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盛则阴病”或“阴盛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者助阳之品。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总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第一,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即用滋阴壮水的方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第二,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c.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双补。

第一,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第二,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a.药性

又称“四气”,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b.五味

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c.升降浮沉

第一,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

第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附:药物属性的阴阳属性分类表:

表2-1

【例12】(A型题)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  )。[2008年研]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阴中求阳”指在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药中适当佐以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是指在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药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都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确立的。

【例13】(A型题)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  )。[2005年研]

A.辛、甘、酸

B.酸、苦、咸

C.辛、苦、甘

D.辛、甘、淡

E.辛、淡、咸

【答案】D

【解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因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味能滋补与和缓,淡味有渗泄之性,酸味能收能敛,苦味能燥能坚,咸味又有软坚和泻下的作用,故辛、甘、淡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例14】(X型题)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2006年研]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B.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虚则补之

【答案】ABCD

【解析】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包括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病证,即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虚则补之为其总的治疗原则,不管阴虚或阳虚,最终均是导致肾阴亏耗或肾阳虚损,故“壮水之主”以补肾阴;“益火之源”以补肾阳,则是根本大法,而且无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则是导致阴阳两虚,即应虚则补之,宜用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在补阴或补阳的方药中还应配用少量补阳药或补阴药,即“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以达“阴阳相济之妙用”。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五种物质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产成的。

(2)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还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图2-1  五行特性

(2)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

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以方位配属五行

a.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

b.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

c.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

d.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以五脏配属五行

a.肝主升而归属于木。

b.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

c.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

d.肺主降而归属于金。

e.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类比之外,还有间接的推演的方法。

a.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b.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

c.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

d.肺属金,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

e.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即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表2-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3)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a.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c.《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d.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e.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a.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b.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c.《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d.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e.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五项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a.“生我”、“我生”虽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

木的“生我”为水,木的“我生”为火;而水又能制火。

b.“克我”和“我克”虽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

木的“克我”为金,木的“我克”为土;而土又生金。

图2-2  五形相生与相克关系示意图

(4)五行相乘与相侮

概念

a.五行中的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b.五行中的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为“木侮金”;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即“金虚木侮”。

引起五行相乘的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a.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

b.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

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 “土虚木乘”。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都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a.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五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五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b.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c.《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5)五行的制化

概念

a.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b.五行制化,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论,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五行制化的规律

a.五行制化的规律

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b.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例15】(A型题)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2015年研]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木不疏土

D.木火刑金

【答案】A

【解析】A项,木火土金水循环往复,水生木,“水不涵木”是指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证,应以滋水涵木法施治,符合五行相生规律。B项,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出现“水火不济”;治宜泻火补水法。C项,“木不疏土”是指肝失疏泄、木气郁结,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而壅滞为病,谓之木不疏土;治宜抑木扶土法;。D项,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出现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木火刑金”;治宜佐金平木法。BCD三项,治法皆属于五行相克规律。

【例16】(A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侮的是(  )。[2014年研]

A.其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

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C.其气不足,则制己所胜

D.其气有余,则制己所不胜

【答案】D

【解析】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主要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受到它的反向制约;不及导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素问·五行应象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例17】(A型题)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  )。[2009年研]

A.角、徵、宫、商、羽

B.呼、歌、笑、哭、呻

C.筋、肉、脉、骨、皮毛

D.青、黄、赤、白、黑

【答案】A

【解析】事物都具有五行属性,可以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认识分析各类事物发生和演化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同理,把人体内的不同部位和功能表现归属五行之后,也可以认识和分析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及相关变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A项,指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符合事物五行相生规律。B项,指五声,呼、歌、笑、哭、呻分别对应的五行属性是木、土、火、金、水。C项,指形体,筋、肉、脉、骨、皮毛分别属于木、土、火、水、金, D项,指五色,青、黄、赤、白、黑分别对应木、土、火、金、水,后三项均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

【例18】(A型题)《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指(  )。[2008年研]

A.相生

B.相克

C.相侮

D.相乘

【答案】D

【解析】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如果克制过度就出现“相乘”的反常现象。“相乘”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他行制约,持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其不及”指“所胜”之行不足,即被乘者本身不足;“所不胜”,即乘者可乘虚而袭,产生过度克制,形成相乘。

【例19】(A型题)《难经·经释》所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  )[2007年研]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答案】D

【解析】“所胜”即“我克”者,例如木克土,我克者为土。由于五行当中的某“一行”太过强盛,对于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叫做相侮。“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指的是由于相侮的双方(“我克”及“克我”)又同时存在正常的相克关系,“所胜”太过强盛对于“所不胜”的影响较小,病情轻浅。

【例20】(A型题)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  )。[2006年研]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E.表里相传

【答案】B

【解析】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均可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来予以说明,并能分析其病变传变时的病情深浅轻重。《难经·经释》云:“受我之力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即“子病犯母”的疾病传变,病情较为深重,此为相生传变的反传。A项,母病及子,其原文是“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C项,相乘传变,其原文是“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D项,相侮传变,其原文是“所胜,克我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微邪,即病邪致病轻微,病势较轻”。E项,表里传变,指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而言,非指病情按生克传变。

【例21】(A型题)《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  )。[2005年研]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E.表里传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母气能生养子气,故母子相传,有母气相生之气扶持,病情虽有发展,但邪势减弱,或病势减退,因而病情较轻。按照五行学说理论,五脏病变时的相互传变,均可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且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

A.握

B.忧

C.哕

D.栗

【例22】(B型题)根据五行归类,肝之变动为(  )。[2011年研]

【答案】A

【例23】(B型题)根据五行归类,肾之变动为(  )。[2011年研]

【答案】D

【解析】根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脏之变动为:肝之变动为握,心之变动为忧,脾之变动为哕,肺之变动为咳,肾之变动为栗。

A.握

B.哕

C.栗

D.咳

【例24】(B型题)根据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  )。[2010年研]

【答案】D

【例25】(B型题)根据五行归类,脾之变动为(  )。[2010年研]

【答案】B

【解析】根据五脏属性的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咳;肝之变动为握;脾之变动为哕;肾之变动为栗;心之变动为忧。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自然界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同时又将自然界的方位、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曰曲直

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之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之功—肝属木。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属火。

土曰稼穑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脾属土。

金曰从革

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肺属金。

水曰润下

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肾属水。

(3)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说明脏腑生理机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a.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b.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c.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d.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e.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a.肝木之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b.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火克金。

c.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d.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e.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a.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b.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

(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a.母病及子

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

b.子病及母

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

相克关系的传变

a.相乘

相克太过为病。如“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b.相侮

反向克制致病。如“木火刑金”、“土虚水侮”。

(4)指导疾病的诊断

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

a.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b.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c.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d.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a.五色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b.色脉合参

得相生之脉为顺,得相克之脉为逆。

(5)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结合药物的四气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

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确立治则治法

a.以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治法

第一,基本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第二,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b.以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治法

第一,基本治则

抑强扶弱。

第二,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指导针灸取穴

a.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阴经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阳经属于金、水、木、火、土。

b.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c.治疗肝脏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以情胜情”)。

图2-3  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例26】(A型题)“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2016年研]

A.脾肾阳虚证

B.肾阳虚损证

C.心肾阳虚证

D.心脾两虚证

【答案】A

【解析】“益火补土”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与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同类,但它们均可用五行相生规律推演,唯有益火补土法特殊。从五行相生规律推断“益火补土”应为补心阳以温脾阳,但自命门学说兴起,此火多指命门之火,即肾阳。肾阳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本,而肾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存在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故而“益火补土”法并不遵从五行推演的关系,转而从先后天的角度阐述温肾阳以补脾阳,治疗脾肾阳虚证。

【例27】(A型题)泻南补北法的含义是(  )。[2013年研]

A.泻胃火补肝阴

B.泻肺火补肝阴

C.泻肝火补肾水

D.泻心火补肾水

【答案】D

【解析】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补肾水为主。

【例28】(A型题)按照五行学说,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2012年研]

A.土虚水侮

B.土壅木郁

C.水不涵木

D.木火刑金

【答案】C

【解析】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包括了“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相生关系异常、“相乘”和“相侮”的相克关系异常。“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与木是相生关系,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即“水不涵木”。三项,土与水、土与木、木与金,均是相克关系,土虚水侮、土壅木郁、木火刑金的变化都是相克的异常。A项,“土虚水侮”也就是脾土的虚衰不能制约肾水,从而出现水肿等症状。B项,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D项,“木火刑金”属于五行中某一行不及引起相侮的。

【例29】(A型题)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  )。[2011年研]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生

【答案】C

【解析】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抑木扶土法:通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培土制水法:通过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通过滋肺阴清肝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例30】(A型题)子盗母气的理论基础是(  )。[2010年研]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答案】A

【解析】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故五脏间相生关系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指疾病传变从母脏到子脏,五行中某一行失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子病犯母,指子行亢盛,损伤母行,疾病传变从子脏到母脏,导致子盛母衰,又称“子盗母气”。

【例31】(A型题)下列治法中,与相克规律无关的是(  )。[2007年研]

A.抑木扶土

B.培土制水

C.滋水涵木

D.佐金平木

【答案】C

【解析】“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中的“木和土”“土和水”“金和木”都是相克关系。C项,“滋水涵木”中的“水和木”是相生关系。

【例32】(A型题)下列选项中,与相生规律无关的治法是(  )。[2006年研]

A.滋水涵木

B.益火补土

C.培土生金

D.金水相生

E.培土制水

【答案】E

【解析】根据相克关系确定治疗原则,一般有抑强和扶弱两方面。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法。ABCD四项,均根据相生规律所制定。E项,培土制水是根据相克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案。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泻火补水法

D.培土制水法

【例33】(B型题)肾阳虚损以致脾阳不振的治法是(  )。[2011年研]

【答案】A

【解析】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后天相互资生与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是脾气及脾阴脾阳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调节;肾藏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和培育。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病理上,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脾气虚弱与肾气虚亏,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等,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其治法为温肾阳以运脾阳。在五行中,肾属水,脾属土,又称益火补土法。

【例34】(B型题)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的治法是(  )。[2011年研]

【答案】C

【解析】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其中君相安位是指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为神明之臣辅。命火秘藏,禀命守位,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潜藏守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若其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其中肾阴不足,心火偏亢而致心肾不交的治法是补肾水,泻心火,用泻火补水法。

A.培土制水

B.抑木扶土

C.实则泻其子

D.虚则补其母

【例35】(B型题)肝火炽盛,有升无降的治法是(  )。[2010年研]

【答案】B

【例36】(B型题)脾虚不运,水湿泛滥的治法是(  )。[2010年研]

【答案】A

【解析】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疾病基本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据此确定的具体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据此确定的具体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肝火炽盛,有升无降”病机是:肝火炽盛,木旺乘土,导致脾虚肝旺,治宜疏肝健脾,肝属木,脾属土,又称“抑木扶土法”。“脾虚不运,水湿泛滥”病机是: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即水反克土。治疗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培土制水法”是运用温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此证。

【例37】(X型题)“抑木扶土”法适用于(  )。[2015年研]

A.脾失健运

B.胃失和降

C.肝气犯胃

D.肝旺脾虚

【答案】CD

【解析】“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此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例38】(X型题)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治疗原则有(  )。[2014年研]

A.补母

B.泻子

C.抑强

D.扶弱

【答案】CD

【解析】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抑强”和“扶弱”两个方面。C项,抑强原则:相乘或相侮的病证,表现为所不胜或说胜一方过于亢盛,发生克制太过时,则可以采用抑强原则,抑制亢盛的一方使之恢复正常。D项,扶弱原则:相乘或相侮的病证,表现为所不胜或所胜一方过于虚弱,发生克制不及时,则可以采用扶弱原则,辅助虚弱的一方使之恢复正常。抑强扶弱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AB两项,“补母”和”泻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

【例39】(X型题)“水曰润下”比类肾的功能,指的是(  )。[2009年研]

A.藏精

B.主纳气

C.主水液

D.主生殖

【答案】AC

【解析】“水曰润下”是指五行中水的属性,“润下”,指水性湿润,由上向下流行,因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水。藏精、主纳气、主水、主生殖均是肾的功能。A项,“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人体精气的作用,所藏之精具备润养的作用,与水之特性相符。B项,主纳气是指肾维持呼吸深度的功能,无滋润之意。C项,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代谢后的水液下达于肾,经过肾的气化,使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经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与水之润下特性相符。D项,主生殖是指肾所藏的生殖之精的功能。

【例40】(X型题)“土爰稼穑”所比喻的脾的生理功能有(  )。[2007年研]

A.运化水谷

B.统血

C.运化水液

D.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案】ACD

【解析】五行学说可用于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其中,“土爰稼穑”,是指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五行属土。在中医学中,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并输送水谷精微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五行属土。B项,“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此与“土爰稼穑”无法类比和归纳。

【例41】(X型题)“木曰曲直”比喻肝的生理功能和特点是(  )。[2006年研]

A.肝喜条达

B.肝恶抑郁

C.肝藏血,调节血量

D.肝主疏泄

【答案】ABD

【解析】根据题意,具有生理活性的树木可曲可直,枝叶条达,并有生发的特性。人体的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主疏泄的功能,故肝属木。这些生理功能和特点,可与木性曲直相类比而被归属于木之系统。C项,肝藏血而调节血量,血属阴而濡养周身,肝藏一定血量,可制约阳气之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