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学习网
- 8790字
- 2021-08-13 17:44:47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
一、考点归纳
(一)社会基本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社会的政治结构
(1)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①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
②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a.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b.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4.社会的意识结构
社会的意识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意识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动力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与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①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不同的各对抗阶级或对抗势力之间的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①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
②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三)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和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势力,以及个人具有的才能、知识、素质和个性等等。个人可以推动、加速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可以延缓、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人与动物的区别;(2)人与人的区别。
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2)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①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②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二、典型题(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表明( )。[安徽省2013年真题]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而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答案】C
【解析】“党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表明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部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答案】D
【解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但是人与自然要想和谐,并非以恢复生态为归宿,而是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A项错误。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B项错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所以C项错误。
3.“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做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答案】D
【解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资产阶级人性论却制造了许多错误的理论,从抽象的人出发,说人性自由,人性自私,这一观点恰与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违背。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的形势下宣传好党的有关政策,做好群众的基本工作。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存在,“党的有关政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宣传好党的有关政策,做好群众的基本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即强调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A.唯意志论的观点
B.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答案】A
【解析】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是唯心主义观点中的唯意志论。
6.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身成为目的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答案】D
【解析】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
7.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翻越昆仑山,穿越唐古拉,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今天已腾跃起一条钢铁巨龙。这表示( )。
A.自然界完全打上了人的烙印
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所不能的
C.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无能为力
D.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答案】D
【解析】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改造,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8.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身成为目的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答案】D
【解析】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因此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9.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它们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不相联系的
C.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答案】B
【解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其次,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
1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
B.只要与客观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
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C
【解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其意思是: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淘金可以看作是追求真理,而淘金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11.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
A.客观性
B.时代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答案】C
【解析】从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所代表的生产力,到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再到当前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说明生产力及其表现形态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物质力量,说明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12.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
B.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
C.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A、D项错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B项错误。
13.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
A.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答案】B
【解析】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D项错误;从题干中“作用于心灵”可知爱因斯坦说的是抽象方面,而非生产、生活等具体层面。所以,应该是指思维方式的变革。
14.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
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
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D.国家政权成为上层建筑的核心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依据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
1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 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刨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答案】BCD
【解析】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创造历史,不能由此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因此,A项错误。
2.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答案】ABC
【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可以推出A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B项“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这里的归宿是最终目的的意思,因而C项正确。
3.下列说法中,能正确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人为自然立法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案】CD
【解析】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做到:首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A项不考虑客观条件,错误。“人为自然立法”是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法”指的是规律,其实质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所以B也是错的。C项表明了人们要遵照自然规律,正确。D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由或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论断。“必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客观的、确定的趋势。“自由”指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是通过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的实践而获得的。
4.作为一国基本国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复杂联系,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却无法改变这些联系背后的规律。这一事实说明( )。
A.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消灭它
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AC
【解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的形式,但无法改变事物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本身。
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答案】ABD
【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但并不能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本题选ABD。
6.有人将社会人口分为“高端人口”与“低端人口”。这种带有明显歧视导向的论调,抹煞的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贡献,以及他们受之无愧的尊严。而承认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实际上是承认( )。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B.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C.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答案】CD
【解析】承认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实际上是承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对个人的尊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利益与人生价值不相矛盾。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答案】ABD
【解析】马克思的论断说明,理论本身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理论虽然本身不是物质的力量,但是能够通过群众对它的掌握来实现对现实的指导。
8.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说明( )。
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能创造物质
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答案】ACD
【解析】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它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
(三)判断题
1.社会形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答案】×
【解析】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方面,生产关系式是生产的社会体现。
2.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主观能动性、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
【答案】×
【解析】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旧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过程。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所以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保持一致和平衡。( )
【答案】×
【解析】社会意识的特点表现在:(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具体体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4.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答案】√
【解析】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人的意识,它都是存在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5.人的价值就是指人的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 )
【答案】×
【解析】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