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816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实务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必选题综合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模式

2.SNS社交媒体

3.健康传播

4.选择性注意

5.讯息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2.简述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传播学专业。

【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选做70分

一、论述题(第1题30分,第2题40分,共70分)

1.请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 P E C)在中国举办过程中的媒介表现。

2.结合具体案例解析当前中国媒介娱乐化运作,并提出治理媒介过度娱乐化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选做70分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l8分)

1.什么是法律渊源?请举例说明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2.何谓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哪些?

3.什么是邻接权?它包含哪些具体种类?

二、论述题(每题26分,任选2题,共52分)

1.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传媒法带来了哪些挑战?

2.如何依法对于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规范?

3.试述“法治”的含义。谈谈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解。

传媒教育专业选做70分

一、简答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请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请简述通识教育思想。

二、论述题(40分)

1.试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迁。

传媒经济学专业选做70分

一、请谈谈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共15分)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如何?如何改善并提升?(共l5分)

三、随着科技发展与媒体革命的深入,传媒的生产要素特征日趋明显。请分析传媒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共20分)

四、请就通过传媒资本运营促进文化传媒业大发展大繁荣谈谈你的建议(共20分)

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选做70分

一、简答题(每题l5分,共30分)

1.列举某一互联网电视盒子,阐述其主要的业务功能。

2.以某广告主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的分析,阐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劣势。

二、论述题(每题40分,共40分)

请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论述,大数据在电子商务的运营中扮演着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实务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必选题综合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模式

答: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模式是指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整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这一模式引入了一个第二种传播者,即信息渠道角色,指出大众传播是经过选择,且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并且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认为三个参与者(传者、媒介、受众)之间平衡互利,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而事实上很少平衡;夸大大众传播一体化程度,实际每方追求目标都不同;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2.SNS社交媒体

答:SNS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媒体的特点,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自发的传播,如果缺乏这两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不会构成社交媒体的范畴。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3.健康传播

答:健康传播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是:自我个体传播,涉及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等;人际传播,涉及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组织传播,涉及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医护人员的在职训练等;大众传播,涉及媒介议题设置、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

4.选择性注意

答:选择性注意又称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5.讯息

答: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的原意为消息、音讯、文电、文告等。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收者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答: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是指弥尔顿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关于言论、出版、新闻采访的思想理念。

(1)弥尔顿“出版自由”口号的提出

弥尔顿是最先在新闻传播理论领域中树起“出版自由”大旗的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既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新闻自由的伟大斗士。1644年弥尔顿在法庭上当众宣读了他主张思想、出版自由的伟大文章——《出版自由请愿书》。

(2)《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弥尔顿根据“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提出了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控制出版言论自由的有力论点,认为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强烈谴责了当时整个封建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弥尔顿特别强烈地反对专制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来做自由的讨论”,认为这才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自由。

弥尔顿强烈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地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力。他认为,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独立地辨别正确与谬误,分清好坏,而要想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弥尔顿坚信,真理是可以肯定、可以辩明、可以被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谬误而存活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

正是从弥尔顿的这些思想里面逐步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这就是“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

(3)对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的评价

弥尔顿的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人们赞誉他为新闻自由这一伟大命题最早的、最富权威性的阐述者之一。弥尔顿的哲学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带有时代的印痕和阶级的局限,在他所处的时代遭到了压制,但它们却对于18世纪以后的西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弥尔顿也因为他的杰出思想而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普遍尊崇。

2.简述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传播学专业。

答:乔姆斯基宣传模式是指乔姆斯基的“五层过滤网”假说。该假说认为新闻要通过五种“过滤”才面世,分别为:媒体的拥有者、媒体的资金来源、新闻来源、压力、意识形态。

(1)拥有者

主流传媒通常本身是大企业或隶属于企业集团,“宣传模式”理论认为,当新闻可能影响企业的利益时,传媒在报道时会有最大的偏见,并作出新闻审查。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要向股东负责,赚取最大回报,这将牺牲新闻的客观性,报道涉及利益冲突的新闻时会出现偏差。

占统治地位的媒体公司都是些巨型媒体,受到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者的影响,因此媒体与财富的拥有者有许多共同利益,这些会影响媒体对新闻的选择。

(2)资金

主流传媒依赖广告收入生存,广告商的利益先于新闻的报道。传媒是一盘生意,与出售产品类似。被出售的产品就是买报纸的读者,当中不乏社会上的决策者,而买“产品”的就是付钱卖广告的公司。

传媒报道时会从广告商的利益出发,新闻本身在整个“买卖”的过程中没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媒体的生存依赖广告,所以内容要适合主流价值,广告会对内容形成过滤。

(3)新闻来源

两人认为,传媒需要无间断的新闻,以应付每日的报道需要。传媒会避免报道损害消息来源利益的新闻。

媒体每天要填满固定的版面和时间,因此需要固定的新闻来源,政府和商业组织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他们可以控制媒体内容。

(4)压力

若新闻对既得利益者构成威胁,媒体考虑到新闻可能引起的回响或压力,报道时可能作出过滤。此干预并非源自市场机制,而是有意地控制发布予公众的讯息。

政府或商业组织还可以通过民间或法律制度,发起对媒体的谴责,逼迫媒体就范。

(5)意识形态

媒体报道新闻时,有时会诉诸引起社会不安的意识形态,挑起公众恐慌,从而压下反对者的声音。随着苏联解体,共产主义在美国不再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现时恐怖主义或已取代共产主义,成为媒体所诉诸的意识形态。

【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选作70分

一、论述题(第1题30分,第2题40分,共70分)

1.请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在中国举办过程中的媒介表现。

答: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APEC)于2014年11月10-11日于北京举行。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合报道是亮点。网络媒体在人力、经费、权威、严谨性等方面远不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和渠道方面不及网络媒体。在APEC会议期间,新浪、网易等网络新闻平台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与自身的多媒体报道形式相融合,为网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

(2)网民热议话题成为主流媒体议题。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在APEC期间,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互联网上的关于APEC的热点话题在党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得到探讨和回答。比如“APEC蓝”的探讨与报道。微博、微信上传出希望长留“APEC蓝”的呼声,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表环保建言。

(3)手机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的整体延伸”,传播主体自主性强,受众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澎湃等手机新闻客户端,运用手机媒体的特性,在APEC期间,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论题、关注点、热点话题等递送到每一个受众的手中。

(4)不同的媒体着重的报道内容不同,我国媒体在APEC报道中,以受众需求以及党性原则作为报道角度与内容选择的依据。中央党报以活动流程和领导讲话为主。《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党媒报道内容为APEC各项活动流程、领导人讲话、领导人接见外宾等。主流财经媒体以会议内容为主。《21世纪经济报道》从经济角度,尤其是产业经济角度进行话题切入,财新则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

(5)传播内容以小见大,能对话题进行反思,能深入表面现象。随着APEC峰会在京的召开,头顶上的蓝天成为各大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热议的话题,有人将之戏称为“APEC蓝”。在着重报道这个现象的同时,也有媒体发表了相关评论,指出“APEC蓝”让人们看到了治理环境的希望,但人们更加希望这样的蓝天不是暂时性的蓝,而是永久的蓝;不仅是北京的蓝,更希望是整个天空的蓝。

2.结合具体案例解析当前中国媒介娱乐化运作,并提出治理媒介过度娱乐化的传播策略。

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新闻也走向低俗化,大众传媒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渲染色情暴力等,传媒极端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退化为黄色媒体,严重影响传媒的公信力。

(1)中国媒介娱乐化运作

虽然媒介娱乐化现象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无论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娱乐化发展大潮中来,但其中还是有深浅之别。考虑到“电视”是最具娱乐性技术偏向的一种媒介形式,此处就以电视为例,进一步阐释媒介娱乐化现象。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党和人民重要的喉舌,在它的十五个中文频道中,有7个是专门为满足受众的消闲、娱乐需求而特意开设的,譬如综艺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戏曲频道、音乐频道、少儿频道等。而在央视其他频道的节目单中,也不难找到类似以上7个频道中所播出的消闲、娱乐类节目。显然,从央视的频道设置及内容安排来看,为人们提供娱乐、提供休闲,是其极为重要的一个功能定位。

当然,作为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坚守舆论的高地,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占据最前沿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央视最重要的使命,《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严肃的新闻及新闻评论节目依然是其立台之本。

但是,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来看,央视娱乐频道及娱乐内容的增多,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即承认娱乐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同时也似乎昭示着:娱乐,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的一个趋势,“提供娱乐”可以和“提供信息”同等重要,成为媒介文化的两大重要的内容指向与职责所在。

我国各地方卫视,由于在舆论宣传上的功能定位不如中央台那么强,在人才、资金、设备、信息资源、地缘局限等方面处处受限,地方台所制作的严肃类新闻节目很难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在市场经济压力下,不得不转向了娱乐化的道路。因为娱乐不仅可以规避政治风险,也是赢得收视率的制胜法宝。于是,当下中国的很多地方卫视,出现了娱乐节目突起,严肃新闻节目式微的趋势。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统计,在全国34个地方卫视中,秉持“快乐中国”核心理念的湖南卫视,是近几年来稳居中国地方卫视全年收视率排名第一的电视媒体。而它的成功首先是源于它在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率先“锁定娱乐”,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而从湖南卫视的栏目设置及栏目编排来看,它也的确践行了“娱乐立台”的基本准则,从《超级女声》到《晚间新闻》无一不含有鲜明的娱乐倾向,而且它的娱乐类节目数量及播出时间长度远远高于新闻类节目,居于绝对主体地位。娱乐节目品牌有《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天天向上》、《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以一敌百》、《一呼百应》、《挑战麦克风》、《爸爸,去哪儿》等。

(2)媒介娱乐必须注意“度”的把握,既不能泛化,也不能妖魔化。同时,媒介娱乐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何掌控媒介娱乐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格局中的比重和含量,如何扬媒介娱乐之长、弃媒介娱乐之短,发挥其正常和健康的功能,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治理过度娱乐化的策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新闻规律,追求高尚的新闻理念。新闻真实重于迅速,平实而戒绝夸张,对社会新闻的处理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不为低级趣味和猎奇所绑架。明确区分“低俗”与大众文化和“三贴近”的界限,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媒体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更应该在文化消费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任何时候,服务与引导都是文化效能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样,服务是文化产品应有的属性,也是实现引导的方式和路径,而只有积极的、正确的、趋美的和向善的引导,才是文化本质的最终展开和文化效能的最大实现。因此,对于文化产品而言,那种以乖谬颠覆本真、以低俗猎取舆情、以畸变冒充创新、以迎合代替引导的所谓市场意识与营销方略,都是对文化的亵渎和对受众的欺妄。

从媒介社会学出发,可以发现媒介娱乐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问题,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因此,媒介娱乐应该追求社会利益,而不应该沦为创造利润的工具和手段。媒介娱乐必须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如果把媒介利益简单地等同于狭隘的经济效益,必然损害媒介的公共性,降低它的公信力,甚至危害社会。在具体的媒介运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和强调媒介自律等来规范媒介娱乐。

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选作70分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l8分)

1.什么是法律渊源?请举例说明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答:(1)法律渊源

法律的渊源是指那些来源不同的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2)我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渊源

宪法

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它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大的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就地方性事务以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规章。

自治法规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适用范围是该民族自治地方。

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但特别行政区享有一般地方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依据全国人大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各类法的形式,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国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国法的渊源。

国际条约与协定

国际条约指我国与外国缔结、参加、签订、加入、承认的双边、多边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性质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内容除我国在缔结时宣布持保留意见不受其约束的以外,都与国内法具有一样的约束力,所以也是我国法的渊源。

2.何谓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哪些?

答:(1)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

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实施了加害行为,虽然其主观上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3.什么是邻接权?它包含哪些具体种类?

答:(1)邻接权

邻接权的原意是与著作权相邻的权利,其确切含义应是是指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作出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享有的权利。

(2)邻接权的种类

出版者的权利

a.版式设计专有权。版式设计是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面和外观装饰所作的设计。

b.专有出版权。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双方订立的出版合同的约定享有专有出版权。其他出版者未经许可不得出版同一作品,著作权人也不得将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作品一稿多投。图书出版合同中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但没有明确具体内容的,视为图书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

表演者的权利

a.表明表演者身份;

b.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c.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

d.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e.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

f.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录制者的权利

a.录制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b.录制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演绎作品制作录制品的,应当征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录制表演活动的,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

播放者的权利

a.播放节目的权利。

b.许可他人播放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c.许可他人复制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d.广播电视组织还享有播放已出版的录音制品的权利。

二、论述题(每题26分,任选2题,共52分)

1.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传媒法带来了哪些挑战?

答:(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它主要包括:

所有融合。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将其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融合。

策略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结构融合。结构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它是一种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

信息采集融合。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信息的采集。

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是指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与公众互动的工具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2)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传媒法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传媒立法的影响

目前有关传媒法规在面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时却明显滞后于现实。基本上,管理法规的制定与科技的发展呈现立法追赶科技水平的模式,如何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量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赋予法规以适当的前瞻性,以应对新科技对媒体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传媒立法中应当充分研究的课题。

对解决结构性规范和内容规范的影响。

媒介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内部的管理格局。如何维护良性竞争的传播环境以及实施使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价格规范来接近媒介设施的战略是政策法规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此外,媒介融合还涉及到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管制分离的政策,需要明确的界定两者之间的界限。对媒介的信息内容和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范加以管制。

对维护个人隐私、国家安全、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以及如何监管各种非法信息的影响。

媒介产业一直以来采取一种垂直管制的模式,对于维护个人隐私、国家安全、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以及监管各种非法信息各自有一套自己的法规政策。未来的媒介已经不是单一的媒介而是融合了得媒介,那么以前的相关规定就再难以适用。并且由于网络、光纤以及位性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播越来越趋向无国界和全球化,而各国由于具体的社会语境的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界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使统一管制成为一大难点。

2.如何依法对于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规范?

答:(1)加强对媒体传播内容的立法体系规范,制定完备的法律规范是保障媒体传播内容的前提性条件。

加强法规体系的完善、严谨,促进法规与法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加快对现有管理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加速管理基本法律的立法工作以及加快制定相关管理条例等现有行政法规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尽快形成立法框架体系。

(2)完善对媒体传播内容的立法内容规范。

对媒体传播的内容要做出“公正、真实”的原则性规定,因媒体播出失实或不适当内容,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有权要求媒体予以更正或答辩。

对媒体传播内容使用的语言文字做出严格的规定。即新闻媒体传播信息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媒体传播的广告要严格符合相应的要求,应当保持节目的完整性,对中断节目插播广告,叠加字幕广告等有严格的限制。

媒体传播的内容应该保障他人的著作权,符合合法有偿的原则。

(3)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法规在现实管理中的作用。

提高有关单位的法制意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法定程序办事。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依法充分行使行政权利,同时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及时与立法、司法等部门沟通,对于现实脱离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时进行清理或修改。

加强培养具有法制意识、法律知识、行政能力的执法人员。

3.试述“法治”的含义。谈谈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解。

答:(1)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与人治、德治相对立的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现代社会,法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较道德调整机制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法律有固有的局限和特点,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

“法治”意指依法办事

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办事不仅要求普通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其核心是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人人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要素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实质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是依法办事的前提,“执法必严”是依法办事的中心环节,“违法必究”是依法办事的保障

“法治”意指良好的秩序

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履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实行和实现的结果,是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社会生活基本方面已经法律化制度化。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忠实履行义务,积极维护权利

“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a.法治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d.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e.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正当利益给予无差别的保护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我们党有效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

传媒教育专业选作70分

一、简答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请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答: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教育有三种来源,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天性的发展,配合自然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三种教育和谐发展,并趋向于“自然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教育。自然主义的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自然的教育必须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的教育。坚决反对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经院主义性质的封建教育强迫儿童服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卢梭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个性差异。

(2)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自然的教育就是要把人教育成为真正的人,要依据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来教育人,来指导儿童怎样做人,。

2.请简述通识教育思想。

答: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

(1)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2)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3)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论述题(40分)

1.试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迁。

答:互联网时代主要是以互联网进行人们社会各个方面事务的时代,它具有多样性、全球化、跨区域性、联系性等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进行联系,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带给教育行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手段而引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经营方式等等的革命性变革。传统意义的教育,必须有教育者、受教育、教育场所等这样基本的要素才能进行。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家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间段和方式,接受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教育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教育产品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教育产品的单位收费也会降低,但另一方面教育产品的受众和社会影响会极大倍增。

(1)互联网时代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受众者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2)互联网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

(3)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由于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教学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名家能手进行即时视频聊天,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能够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喜爱将是无以复加的。

(4)互联网时代,创造了移动学习,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

(5)互联网时代,对在教育领域的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

传媒经济学专业选作70分

一、请谈谈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共15分)

答: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学的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璜《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报业管理概论》(1936)等。

(2)传媒经济学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3)传媒经济学的四次突破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通过反复的争论,人们在以下看法上渐趋一致:传媒可以透过产品的销售、服务的提供和广告活动进行市场交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理论界对于传媒的看法不再坚持单一的事业属性,大多数都赞同传媒具有二重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传媒的影响力经济本质得到了揭示,也有的学者提出传媒经济是舆论经济。还有的学者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对传媒经济进行探讨。

21世纪初期,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如何?如何改善并提升?(共l5分)

答:(1)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展文化贸易成为振兴文化产业、转变对外文化贸易现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出口政策的支持力度,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文化出口全面提速。

然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目前的对外文化贸易中,文化货物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文化服务贸易和核心文化贸易却处于逆差状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面临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文化资本“走出去”缺乏政策支持,这些都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2)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提升策略

搭建文化贸易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打造一个政府服务的公共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便捷的渠道。

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对外文化贸易必须依靠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才能实现,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担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的主力军。

打造优质文化产品

要实现文化贸易出口,必须要有可供贸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产品数量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是对外文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力培植文化品牌

要想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我们要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随着科技发展与媒体革命的深入,传媒的生产要素特征日趋明显。请分析传媒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共20分)

答:(1)纸介媒体:包括中央级综合性大众媒体、中央级行业媒体、财经媒体、区域大众媒体。

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纸介媒体市场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纸介媒体市场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a.中央级媒体的辐射能力减弱,区域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b.2004年以来,随着中央禁止强制性征订报纸期刊文件的执行,多数中央媒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削弱;

c.很多行业性媒体将进一步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

d.集团化运作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显,区域性媒体集团向全国性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e.民营资本逐步开始介入非新闻类的纸介媒体;

f.总体上看,媒体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为确保媒体内容质量的提高,责编分离成为大的趋势;

g.媒体的市场化进一步增强,有的直接发展为以钱买字。

趋势:鉴于现阶段在媒体内容和媒体广告收益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媒体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媒体内容的可读性和广告利益之间将会达成一种平衡。

(2)网络媒体:包括门户网站和行业网站。

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网络媒体市场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网络媒体市场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a.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和工作工具,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b.广告以外的产品经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c.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可积淀性和系统性,因此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网络工具;

d.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社交网络的传播影响力更大;

e.细分化的行业网站趋于成熟。

趋势:从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媒体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大;以互动性见长的网络媒体在互动性方面还会进一步的增强;各大网站在逐步成为网民信息交互的信息平台之后,将进一步地拓展成为交易平台。

(3)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媒体、地方电视媒体。

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电视媒体市场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电视媒体市场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a.虽然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于纸介和网络媒体,仍然是集中度很高的媒介;

b.随着地方卫视的崛起,央视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c.总体上看,电视媒体间的竞争弱于纸介媒体的竞争,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媒体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电视媒体的经营模式也将不断创新;

d.有别于广告的公关形式的传播已经出现。

趋势: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竞争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而基于电视媒体的公关操作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

四、请就通过传媒资本运营促进文化传媒业大发展大繁荣谈谈你的建议。(共20分)

答:略。

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选做7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