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专项题库-写作分册
- 圣才电子书
- 8541字
- 2020-12-01 15:59:14
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一)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他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加入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不想一致,他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就是握股价涨跌的概率,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就会赔钱。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试题详解】
1.文中认为“判断某一股价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如果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今后的走势,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判断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历史表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2.混淆概念。材料中把股票的“历史表现”偷换成“客观事实”,把股票的“今后走势”偷换成“主观预测”。由于概念偷换,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足为信。
3.文中反问“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这是片面、割裂的看待问题,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同时兼顾主观预测和客观事实,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4.文中还认为,由于股票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所以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这个观点有待商榷。预测股价的方法,除了概率之外,还有别的方法。
5.文中只通过“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的好坏比较就得出要从股市获取利益“最重要的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这一结论的得出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
6.最后文中认为,“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这个观点过于武断。
7.文中开头认为股票赚钱的关键是判断股价的高低,文末又指出要从股市中获利,最重要的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这在逻辑推理上是自相矛盾的。
按照阅卷要求,考生只要能指出其中4点就可以了,除以上7点外,考生也可以指出其他逻辑错误或漏洞,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试题范文】
漏洞百出的论证
文章围绕“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获利”这一基本论题展开论证,由于其论证过程的混乱无序、漏洞百出,最终得出的结论也难以服众。
首先,文中认为“判断某一股价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判断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历史表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且很多时候,受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股票的历史表现不一定就能代表将来的走势。况且,股票投资本就是一种预期行为,对其未来的走势预测也至关重要。
其次,文章认为“股票的历史走势是一种客观事实,其今后走势是一种主观预测”,实属偷换概念,把股票的“历史表现”偷换成“客观事实”,把股票的“今后走势”偷换成“主观预测”,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足为信。历史表现不一定都是客观事实,有可能掺杂着许多人为因素,比如内幕交易、违法操作市场等;今后走势也未必就是主观预测,当今科技时代,对股价的未来预测有专门的模型,且都是依据客观基础作出的预测,其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
再次,文中还认为,由于股票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所以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此种说法太过绝对,预测股票未来走势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概率统计,还可依据今后的金融环境、国家政策倾向以及个股本身所依存的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模型分析、市场因素分析等。
最后,文中开头认为股票赚钱的关键是判断股价的高低,而最后又指出要从股市中获利,最重要的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这是自相矛盾的。事实上,股票投资本身需考虑诸多因素,判断股价高低、掌握股价涨跌概率这些都有助于投资获利,不可机械地将其绝对化。
综上,文章的论证缺乏有效性,其结论也有待考察,值得商榷。
二、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从平常之中显现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两种可谓“拔尖”与“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直步青云;“冒尖”是指通过自身奋斗、取得成就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最终功成名就。有人认为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此种现象,大者之于邦国社稷,小者之于企业机构,又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些什么启示?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中指出了两种人才显现的途径,一种是“拔尖”,一种是“冒尖”,又分别阐述了二者的定义及区别,并指出了“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这种现象,进而提出了论题,即该现象对于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启示。
从国家社会角度可以写如何培养冒尖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公平公正、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机制;从个人角度可以写如何成为冒尖人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常见立意有:伯乐如何识得千里马、择优而任是富国之本、“拔尖”更要“冒尖”、努力奋斗方可成才、奋斗是自身成为人才的必经之路。
(二)名言警句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文坛怪杰)
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7.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8.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19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9.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0.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1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12.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1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14.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1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6.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
17.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孙中山
18.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三国"曹操《求贤令》
19.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20.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司马光
21.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欺人。——荀子
22.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王文公文集》
23.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晏子
(三)写作素材
1.1975年,盖茨从哈佛退学,和同学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他们的第一笔大生意是与MITS做成的,在这笔生意里,微软赚了18万美元。
23年过去后,微软成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市场价值高达2612亿美元,其“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本领域内占垄断地位,在2004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亿万富豪榜”中,盖茨以528亿美元的身家名列全球第一。
由于盖茨的努力,软件业在90年代开始超越硬件,成为整个计算机的主导产业。盖茨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在其创业时期,除了谈生意、出差,他都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废寝忘食,秘书经常发现,他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
2.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病危,临终时未留下任何遗产,他含泪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当时11岁的李嘉诚对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1954年,在为别人打工9年后,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料厂,60年代中期,他将公司的主营业务转到地产,廉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楼宇,成了香港政府之外的最大的地产所有者。在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100亿美元的身家名列亚洲之首。
李嘉诚好学,能吃苦,少年时代,因为要上夜校及到工厂跟单,李嘉诚每天都深夜回家,而住处每晚12时后便会熄灯,他只好摸黑走楼梯,“一步步计算,数到一定的数目就知道到了家。”
3.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学医过程中,华佗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终于学有所成,为我国医学界的一朵奇葩。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华佗拜师后,便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的攻读起医书来。暑去寒来数十载,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4.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5.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聪颖好学,他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6.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7.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8.战国时期燕昭王继位后,国内一派凄凉景象:田地荒芜,房屋倒坍,百姓在废墟上啼饥号寒。昭王奋发图强,决心复兴燕国,他深知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多延揽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废俱兴。但如何觅求贤才,赵王苦苦寻思,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并听取他的建议,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他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英才荟萃,国势渐盛,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举兵伐齐旗开得胜。
9.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10.唐太宗比较重视精选地方官吏,他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主辞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以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唐太宗任人唯贤,力求“善人”,终于开创了一代贞观之治。
【试题范文】
范文一
重贤才则国运昌
浩浩寰宇,泱泱大国,纵观古今,治国理政,凡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者,朝野内外无不以贤才为国宝,重之器之,委之以大任。人才之于国家,如羽翼之于雄鹰,一国要飞黄腾达,必须借助贤才的力量方可达到。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所言:“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后,面对山河破败、辎重耗尽、兵源匮乏之秦国,他以其大智大谋和高瞻远瞩的大智慧,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带领着古老的秦部族在这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最终大出天下,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是秦孝公的屈身求贤,铸就了大秦帝国的辉煌成就,也缔造了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
在国力羸弱、民不聊生的汉朝之末,在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三国时代,一代乱世枭雄正悄然崛起。目光深邃,志存高远的曹操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他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为国失贤则亡”,这是曹操的深刻认识,为此,掌握朝政大权后,他曾三次下令求贤,这在浩瀚历史中并不多见。曹操重视人才、以宽阔的胸怀对待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成就了魏国谋臣似雨,猛将如云的景象。正是曹操对人才的珍爱与呵护,才使得魏国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
在山河破碎、战乱连连的隋朝末期,在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大唐之初,面对北方草原部落颉利可汗的强大铁骑,太宗李世民在民国家亡之际,心里时刻铭记“便桥之耻”,潜心富国强兵。其间他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完善科举制度。最终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篇章——“贞观之治”。正是唐太宗的知人善用,才缔造了令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大唐帝国。
古往今来,无数不可一世之枭雄,都胸怀大志,求贤若渴,为华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祥和盛世,为后人所景仰。这一代代的辉煌与灿烂,无不印证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重贤才则国运昌!
范文二
“拔尖”更要“冒尖”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见,建立竞争优势的根本,其实就是培育和保护企业的人才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企业长青的根基和保证,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让一个企业拥有独特的人才竞争力,从而焕发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时下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人才的创造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
如何发掘培养人才,成为当下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完全依靠一种方式不可能完全发现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因此,企业既要适时的培养“拔尖人才”又要鼓励“冒尖人才”,只有二者结合并重才能达到发掘启用人才的最好效果。然而企业若“拔尖”多于“冒尖”,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环境问题和领导阶层的心态问题。企业应多鼓励员工“冒尖”,采取措施激发员工自发性,给企业带来效益。
现今我国企业高级蓝领稀缺,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某些产品的研发上仍需要国外技术;我国有些技术研发仍需依靠外国专家的辅助,由此观之,企业还存在“冒尖不足”的现状。“冒尖型”人才更具创造力,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比尔·盖茨凭借自身努力开创微软,引领计算机行业;李嘉诚抓住时机投身第产,终成亚洲首富;打工皇帝唐骏在微软发明了WINDOWS中文引擎,成为微软中国区总裁。他们都是通过自身奋斗、取得成就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最终功成名就。因此,企业在主动择选人才,发现人才的基础上,更应提倡“冒尖”,提供一种激励式开放式的环境,“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因才授职、因能授官”,鼓励人才主动冒尖,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充满动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主动拓展能力。
企业若为树,人才即为树干,“冒尖”型人才更是使树繁茂生长的原动力。企业只有让人才愿冒、敢冒、能冒出来成为“尖”,而不仅仅是被拔出来成为“尖”,才会使其成长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范文三
何以成才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人才则是“小鲜”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其决定着“小鲜”的色香味。纵古观今,经世治国,人才是一个亘古长谈的话题。历朝历代,无数有志者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为君所倚重、为国所重用,成为一国名副其实的人才。然而何以成才,绝非易事,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拥有坚强的心志,过人的决心和勇气的人,比其他人更加容易成才。有这样一则故事,甲乙两人到一个地方卖伞,很快他们发现当地的气候较为干燥,伞的生意并不好做,甲马上就打了退堂鼓,乙则留了下来,用心钻研当地环境,把伞进行了改良,当他把改良之后的伞送给当地人遮阳后,人们发现了这种伞的益处,对其爱不释手,乙因此获得成功。故事说来简单,但乙为其最终的成功付出了倾心努力,他的决心和毅力锻造了他的成功。一个人若想成才,恒心与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心怀不畏艰辛的勇气,方可成就一代伟业。
与心志相关的是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孟子之所以说人要经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痛苦才能担当大任,是因为这些历练能够增加人的耐力。试想,如果没有失聪的痛苦折磨着贝多芬,促使他更加潜心于自己的音乐创作,当我们聆听他的音乐时,可能就缺少了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没有痛苦的经历,伤痛的煎熬,奥斯托洛夫斯基也许碌碌无为,文学史上可能就不会出现有钢铁般意志的保尔柯察金;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激发了刘翔的斗志,我们就无法看到奥运会场上他跨栏夺金的精彩瞬间……如此种种,伟人修心养志,勤奋努力之例不胜枚举,无不道出了世间真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句谚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始终不断的充实自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如当代著名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举世瞩目的辉煌与他始终坚持对电脑科技的探索、对新技术的研发密不可分。心志和耐力可能造就一瞬的辉煌,但如何保有这种成功绝非易事。只有与时俱进,戒骄戒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使自己永葆辉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但只有能把心志、耐力、学习三者合一的人,方可成为真正的为世所用的人才。
范文四
也谈“拔尖”与“冒尖”
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冒尖的少。我赞同这个观点。
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这段话则是对当前人才现状的精辟分析。“拔尖”和“冒尖”二者似乎相差不大,强调的都是突出、出众的意思。但是,深入体味二者的区别,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尖”,而在于“尖”是如何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冒尖”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专家、管理学者、管理精英……似乎我们并不缺少管理人才,但是看看我国的管理人才竞争力排行榜中的位置,不由我们对一些现象深思回味。拔尖强调外力使其成为“尖”,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结果;冒尖是指通过人才自身的努力脱颖而出,比较强调内力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年代,也是一个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管理方法更新最快的时代。若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各方面创造出高效率,就必须主动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挖掘创新潜力,走创新之路。
培养“冒尖”管理人才不能仅强调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培养“冒尖”管理人才关键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海尔以“日事日毕,日事日高”来激励员工,也就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好,而且今天要比昨天做的好一些。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创造了一大批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员工及管理者。这是思想创新在培养“冒尖”管理人才的体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和重大突破,他让我们的国家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各行各业培养出许多“冒尖”人才,这是制度创新在培养人才的卓越典范。
如何培养“冒尖”管理人才,我们肩负着中华复兴的重任,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