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6字
- 2020-12-01 16:19:11
第二章 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1.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1)伯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方向
伯纳德·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现状》文章,他把传播研究分为4个主要研究方向和6个次要方向,它们分别如下:
①主要研究方向
a.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b.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向。
c.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d.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②次要方向
a.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b.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c.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d.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e.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f.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2)威尔伯·施拉姆不同意贝雷尔森的判断
①他认为,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这“四大奠基人”的离去之后,传播研究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长足进步。
②他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看作是传播研究的奠基人。
2.真正的奠基人
(1)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评定)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②心理学家卢因
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③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④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
③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3)两位学者的研究领域
①两位学者所建构的,只是传播研究的历史。
②两位讨论者均不认为传播研究是一个“学科”,只承认它是一个领域。
二、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1.传播研究在中国的两次引进
(1)第一次引进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一些新闻学者们就注意到这个在西方刚刚出现的新兴领域,并且零星地开展过一些概念的译介。因为传播学被视为新闻学的最新发展,所以接触的动机,仅仅出于了解国外新闻事业和研究的最新动向,仍然以当时新闻学研究的思维框架去解读这一尚处在发展中的学科。一直持续到文革期间新闻系停办,传播学引进处于停滞状态。
②文革停办传播学发展错失的机遇:
a.美国传播研究教育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积累,第一批传播专业毕业的研究者纷纷进入旺盛的创造期,新成果层出不穷。
b.20世纪30年代以来通过定量研究得出的有限效果理论受到怀疑并获得修正,研究者由仅仅关注短期的、微观、外在的传播效果开始转向关注长期的、宏观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研究
c.除了产生于美国的实证主义的传播研究外,欧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批判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纷纷把目光投向传播领域,出现了不同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方法。
(2)第二次被引进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新闻研究中的泛意识形态色彩逐渐减弱,传播学才在中国“第二次”被引入。
2.传播研究引进中的断裂的原因
(1)“传播理论”和“传播学”被画上等号。
(2)大众传播理论与传播理论被画上等号。
(3)(以美国为主的)传播实证研究和传播研究被画上等号。
3.“传播学”的想象与重构
(1)关于传播学的想象
①用“传播学”这个概念来指代关于大众传播的客观经验主义的理论。
②用“传播”来翻译“communication”。
③用“群众思想交通”来理解“大众传播”。
④用“公众通讯工具”、“宣传工具”来理解“传播媒体”。
⑤用“舆论”来代替“民意”。
(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二元对立
①由于成为了和新闻学(理论)一样的“学”,所以传播学在中国变成了纯理论。
②传播学作为既有的新闻学的补充甚至是对立面,形成了一系列二元对立,这些刻板印象把传播学放在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位置,也赋予了新闻学某些可疑的特征。
(3)二元对立的原因
①跨文化、跨学科的原因,80年代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潮被引进中国,对中国造成的激荡。
②取学科合法化的一种策略——新来者常常通过模仿的策略来争取地位。
三、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1.修辞学的产生
(1)修辞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在每一个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修辞术的真正功能不在于说服,而是在于发现存在于每一件事例中的说服方式,真实而正义的事物本身才是胜过对手的根本原因,但是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能说服人,有的则不能说服人,所以须找出那些使该事物最有说服力的方式。
(2)演讲三要素
包括:①演讲者的品格;②演讲内容的逻辑;③对受众的感情诉求。
(3)演讲的分类(按照听众的不同)
①法庭演讲
法庭演讲是申明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对应过去时段。
②展示性演讲
展示性演讲主要是在祭祀、庆典或仪式上用来赞颂或谴责;对应时下时段。
③议事演讲
议事演讲主要是针对政策和政事,对应未来时段。
2.伯克与新修辞学
新修辞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肯尼斯·伯克。他提出人通过语言来改变态度并诱发行为。语言和修辞成为伯克理论的核心。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的本质
使用象征符号,人通过符号对环境做出反应,符号建构着人们的现实。
(2)对“人”的理解
“人(man)是使用象征的动物,否定的发明者,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将自己与自然分离,受等级精神的驱使因完美而堕落。”
①人们通过象征符号来认识现实,人们的学习在不同的象征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②人发明了否定的观念。在自然界,只有肯定,没有否定。
③人发明了技术,创造了“第二自然”,并且人们无法离开这些技术。
③通过语言,人们创造了不同的等级,而等级制度正是人们罪恶感的来源。
④语言让人们抽象地思考“善”与“恶”、“对”与“错”,通过幻想达到净化自己、消除罪恶感的目的。
(3)新旧修辞学的不同
①新修辞学
a.认为社会环境中修辞无处不在。人只要使用语言,即会引起他人或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这突破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修辞仅限于演讲等有限话语环境的界定,修辞被扩大到人类的所有活动,甚至人成为使用修辞的动物,这从本体论上强调了修辞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②传统修辞学
关键概念是说服,它强调的是故意的设计,而新修辞学的关键概念是身份认同,它可能包括部分“潜意识”的因素。
(4)研究方法
戏剧五因素分析模型,人们可以用它来分析为什么一个演讲者会对特定的受众使用某种修辞策略,也可以用它来对修辞的可能效果做出评估。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行动(act)、场景(scene)、行动者(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后来,伯克又加入了第六个因素一态度(attitude)。
(5)对新修辞学的理解
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修辞是使真理更有效的手法”的看法不同,新修辞认为,修辞具有认知性,即客观的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们是通过与他人的修辞和交流来获得其识,共享不同的主观经验。人们通过理性的交流创造真理,在新实用主义者那里,修辞与发现真理成为同一个过程。
4.叙事范式理论和后现代修辞理论
(1)费希尔的叙事范式理论
①有相当多的传播都是叙事和讲故事,人们接受一种说法和拒绝一种说法,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人们会根据故事是否合情合理,或者理由是否充分而决定接受哪些故事,拒绝哪些故事。
②“好理由”,是看上去前后一致和非常逼真的理由,只要对方所说的不存在矛盾并且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人们就会接受对方的说法。
③费希尔把自己的叙事范式理论作为一种元理论来看待,叙事范式理论从接受者的角度说明了人的非理性的判断标准,试图恢复被理性的、科学的研究忽略了的个体经验。
(2)后现代修辞理论
后现代修辞理论更加强调现实世界的符号化,甚至把这种看法推到极端,它们认为所有的权力、客观标准都是通过修辞完成的,除了修辞和话语以外,一切都不存在。
5.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
(1)符号学
基本上都以文本为主要切人点,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的角度,对符号的生产和符号的阐释进行分析与批评。其中既涉及大众传播内容、大众传播控制研究,又涉及大众传播的影响。
(2)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起源于英国的文学批评,他们批评的对象从单纯的经典文本转向人们身边的文化现象,于是文学研究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界线被打破。
四、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1.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1)马克思提出近代新闻业是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从而把大众传播活动纳入到整个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中理解。
(2)提出新闻传播中时效的重要性,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
(3)提出的异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商品理论等概念成为法兰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核心概念。
2.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1)《论美国的民主》专门提到了美国的报纸对美国民意的影响。
①当人们无法通过牢固和永恒的联系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报纸起到了让所有人产生相同感受的作用。
②个体通过报纸被联系在一起——“报纸产生联系(associations),联系产生报纸”。
(2)对民主制度的讨论,也对今天思考媒体与民主的关系颇有启发。
3.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1)《人与动物的情感》书中,他从非语言传播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
(2)对传播研究的影响并不表现在某几本具体的作品上,而是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3)他的思想还启发了后来许多研究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4.塔尔德的主要观点
(1)《民意与集群》中区别了集群和公众的概念。
①集群是一群临时聚集起来的人,他们是物理空间相近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外界的心理暗示,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广场效应”)。
②但公众是“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体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关系上的组合”。
(2)提出模仿法则,认为发明和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他的模仿的法则:一项创新和已被接受的观点越接近,这种创新可能被模仿的可能性就越高。
(3)注意到人际传播的中介作用,报纸的影响只有经过人际交谈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人际网络、两级传播这样的概念,但塔尔德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这些观点。
5.西美尔的主要观点
(1)他关于通俗文化和现代性的研究。在货币哲学中,他把货币的使用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①现代性一方面使个性本身独立,另一方面又使这种个性湮没于体制化的社会中,从而丧失个性。
②在对时尚的研究中,他揭示出时尚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某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平等化与个性差异魅力之间达成妥协。此外他对性别、女性的研究也对现代女性研究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2)西美尔在对人际交往的研究中,提出了社交性概念。
社交性是一种西美尔所讲的纯粹的社会形式,是对现实社会交往形式的抽象。它排除个性中的所有客观品质,仅带着纯人性的能力、魅力与利益加人社交性结构,个人为了类似游戏和审美一样纯粹的目的参加社会交往。
(3)西美尔还对芝加哥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1.传播学在美国成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1)欧洲思想的间接影响。
(2)美国在19世纪末国力迅速上升,大众媒体迅速发展,黄色新闻、电影和接下来出现的广播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使得美国的新闻教育和传媒研究比较发达。
(3)美国工商业发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广告业迅速崛起,紧接着公共关系也逐渐出现并成为一个行业。同时,媒体公司本身经营也需要来自社会科学界的研究成果。
(4)美国比较早地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许多政策的制定必须依赖民意,此外,定期的公职人员竞选必须依靠媒体,如何宣传成为政治家关注的课题。
(5)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批欧洲的优秀学者被迫迁居到美国,给美国的传播研究注入了活力。
(6)美国20世纪初期形成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使美国的传播研究者比较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和研究的实用性。
(7)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传播研究是这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2.杜威与传播研究
(1)他提倡的实用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大众传播影响深远。这种带有深厚经验主义色彩的理论,奠定了美国大众传播的主要风格。
(2)对本能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表示质疑。强调了人对意义的解释的重要性。
(3)在关于民主的讨论中,始终强调传播活动对于民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社会和民主不仅是由于传播而存在,而且它们就存在于传播中。传播使人们产生联系和共识,它是民主本身。
(4)杜威及深受其影响的霍顿·库利、罗伯特·E·帕克,都对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表示乐观。
3.米德与传播研究
(1)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心灵、自我与社会》)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有意义,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
(2)对自我的解释
①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②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a.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I),b.客我(me),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4.帕克与传播研究
帕克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
5.“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特点
(1)他们关注象征符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认为自我和社会共识都形成于符号互动之中,这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的研究取向。这一立场也成为后来美国本土学者批判管理学派的重要理论资源。
(2)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者关注具体的社会现象,从经验的角度对其加以解释,这与之后大众传播研究中经验主义成为主流有着内在的联系。
(3)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大众传播在民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沃尔特·李普曼。
六、李普曼的《民意》中的七个话题
1.民意是否理性
(1)“拟态环境”的反映
人们头脑关于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①从外部世界的原因来看,有关部门的审查与保密,使人们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②从内部的原因来看,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人和物存在刻板印象,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利益,先人为主地理解这个世界。
③对语言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公众无法对现实做出准确的把握。
④民意最后会沦为用象征符号制造的同意。
2.大众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①现代民主制度的良性运转,依赖于理性的民意,而理性的民意来源于精确的新闻报道。由于大众媒体无法执行这一职能,民意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民主制度只是一幢建筑在沙滩上的房子。
②把传统的民主问题,转换成为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即使这些强制性权力完全消失,由于我们无法精确地复制外部世界的图像,人们仍然无法形成理性的民意。
③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真理和民主只存在于交流中。重要的不是人们能否精确地反映世界,而是人们是否通过交流达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共识。
3.关于客观新闻报道
提出要设立专门的新闻院系,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训练。
4.宣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认为宣传弊大于利,它使公众无法获得必要的准确信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李普曼主张大众媒体坚持客观的报道原则,尽量避免受到宣传的影响。同时,他主张对公众进行教育。
5.新闻报道中的控制
对报纸内容的控制因素
(1)这是新闻工作者自己存在先人为主的刻板印象,这造成他只会选择自己愿意报道的事物进行报道。
(2)新闻工作中约定俗成的制度会影响新闻选择。
(3)报纸经营方面的压力以及公共关系的影响,会导致报纸刊登那些为了被报道而制造出来的事件。
(4)政策的控制。
6.报纸的经营与读者
(1)他最早提出报纸二次售卖,认为:“公众会为新闻报道付钱,但支出必须是隐性的。”出版商通过广告商获利,广告商从读者身上获利,所以最终是由读者支付报纸的间接税。
(2)他提出了新闻的生产成本问题,认为:“关于遥远或复杂事态的真相并非不言而喻,收集信息的方法是一种专业,而且代价高昂。”
(3)他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具有随意性,它取决于读者碰巧感觉如何,有何偏好,不完全取决于新闻质量,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因素会影响忠诚度。
(4)他认为报纸经营虽然会影响报纸内容,但是报纸无法准确反映现实的根源在于,新闻本身无法承担这一重要任务。
7.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1)他的论述直接启发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2)人们不必过分依赖报纸,只需在社会各个机构建立专门提供准确的有机情报的部门,并且把决策权交给专家,人们就既可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准确的图像,又可以做出理性的决定。
七、大众传播研究
1.美国传播研究建立和特征
(1)美国传播研究建立
①1943年施拉姆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传播的博士培养计划,随后美国的不少学校陆续设立了传播专业,标志着大众传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被学术界正式承认。
②大众传播学科的建立,是实证研究在传播研究领域扩散的过程。
③洛厄里和德弗勒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列举的14个实证研究的里程碑,构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众传播实证研究的主要脉络。
(2)美国传播研究的特征
①实证研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对大众传播研究向实证方向的转变影响巨大。
②传播效果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
③逐渐形成管理研究的传统。
④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语境。
2.大众传播
(1)传播学研究起源
包括:①前面提到的修辞与演讲。②大众传播研究。
(2)大众传播
①含义
大众传播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部分互动媒体等由固定的中心向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
②大众传播面临的挑战的原因
a.人际传播及其他传播形态与大众传播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互联网使非专业的传播者也可以拥有大量的受众。
b.控制传播过程越来越困难,单向的线性传播方式正在向双向非线性的方式转变。
c.大众传播的受众规模越来越小,目标受众细分化使“大众”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③对社会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
a.可以为民主政治过程提供公开讨论的场所,使政治候选人为公众所知并传递不同的信息及意见。
b.从政者及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利用接近媒介的优势实施其权力。
在文化方面:
a.建构社会现实的一个首要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使大众分享共同的文化身份。
b.占用民众大量的闲暇时间,比其他任何机构对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更大。
(3)德弗勒和洛基奇认为,大众传播研究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①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大众媒介的?是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
②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在原理上还是仅仅在细节上不同于直接的人际传播?
③接触大众媒介对人们有何作用?这种接触是怎样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
3.大众传播研究
(1)定义
以信息产品作为起点,向前研究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后研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及其影响,同时考察技术、个人、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发展阶段(如表2-1)
表2-1 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