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话语研究

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

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

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

(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确定传播客观上是什么,而是人们如何对它做出界定,规定它的功能。

(2)传播是一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

(3)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

5.传播分类

把大众传播问题上关于“传播是什么”的话语分成六类,它们分别是:(1)传播是传递;(2)传播是控制;(3)传播是游戏;(4)传播是权力;(5)传播是撒播;(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二、传播是传递

1.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在该定义中,传播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

该定义还把讯息看做是一个包含了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意向,产生了某个效果。

(2)隐喻的本质与意义

传播就像物质的位移,有一个东西从传者那里转移到了受者那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位移是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

交通成为人们头脑中解释信息传递的最直观的模型。

意义与不足:

a.“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理解为物质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

b.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1)意义的困境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申农和韦弗提出数字模式(见图1-1),该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

说明: HWOCRTEMP_ROC10

图1-1  传播的数学模式

人们能否准确地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传播传递给受者,受者又能否确定自己准确地获得了传者心目中的意义。

(2)语言困境

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没有办法确定意义。

考虑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语言也仅仅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方式。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无法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1)传播理想

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播是传递”的话语,表达的传播的目的这种传受双方的完全一致。

(2)唯我论

唯我论是指传者希望受者能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传播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传播是控制

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1)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见图1-2)。维纳认为,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在传播领域会产生谁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控制、控制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说明: HWOCRTEMP_ROC20

图1-2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2.控制大众心灵

(1)大众的含义

这是指一盘散沙,一群无法控制的乌合之众。

(2)大众社会理论支持者的观点

随着“无根的个体”纷纷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式微,人类的组织形态由共同体向社会过渡,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地对大众进行控制。

(3)控制大众的目的

政治上,大众拥有绝大多数的选票。

经济上,他们是消费市场中的大多数。控制大众的心灵,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与财富。

(4)控制大众心灵的担忧

大众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他们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李普曼)

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交圈子有限,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

人们常常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从而无法获得正确的印象。

语言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传通的保证,语言经常导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

3.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1)传播研究的产生

拉斯韦尔在传播的5W模式里,加入了“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个要素。传播活动以实现传播者有意图的控制为目标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逐渐盛行,导致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少社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找到开启人类心灵的万能钥匙。

(2)社会控制

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受众也并不是被动的靶子。

在多种条件的作用下,传播活动常常产生潜在的、长期的、控制者预料不到的结果。

生活中的大量传播行为,并不一定要操纵他人。

“传播是控制”也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把自然界与社会简单地等同起来,用征服自然的方法去“征服”社会、“征服”他人。

四、传播是游戏

1.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1)游戏的定义

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同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自身为目的并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特点

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

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

2.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

(1)传播与游戏的关系

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带给人快乐。

(2)区分三组概念(史蒂芬森)

社会控制与趋同的选择

a.社会控制的参与者没有自由,典型的社会控制是民意,人们会感到压力而被迫去做某事。这是责任、服从,涉及深层的道德争议。

b.趋同的选择,参与者享有自由,最典型的趋同性选择是讨价还价,个性化的特征.只涉及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不同的趣味或小节。

c.大多数工作与游戏都是社会控制的产物,但其中有少部分是趋同的选择。

play和game

a.play是“玩”,意味着主观上自由地投入,不会受规则束缚;关注的是游戏中主体的自由、投入与愉悦,所以传播游戏并不强调规则,而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验,即传播快乐,这是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b.game是“赛”,要求在固定的时空、道具、形式和规则下竞争,双方均关心争夺的目标。

c.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不强调规则,而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验,即传播快乐。

游戏的传播与作为工作的传播

a.游戏是愉快的、自由的,主观的游戏是非现实的、幻想的,只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存在。

b.工作是痛苦的,被强迫的、受控制的,而工作则是现实的、工具性的,为了现实的报酬。 

c.区别:前者否定自我存在把人作为工具.后者促进自我的存在,突出人的选择与自由。

3.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1)传播游戏理论是对传播信息理论的发展与补充。它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自我的存在与发展。

(2)生产力的提高使游戏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社会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我们不能再把它看做是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加以审视。

(3)人们也要看到传播游戏容易受到各种权力的入侵而被异化。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传播游戏因为不承担现实的责任,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暴民心理,传播的黑暗面不段涌现。

(4)传播游戏肯定心理愉悦、自我存在、个人自由,通过游戏,发展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游戏的演练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持宽容的态度。

五、传播是权力

1.隐形的权力

(1)大众传播所讲的“说服”,是思想控制的同义语。

(2)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国家合法性)资源的控制,会导致在大众传播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权力控制。

2.符号与权力

权力的不平等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却常常表现在语言和象征符号上。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着让人们觉察不到的强迫。

(1)阿尔都塞的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2)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观点

大众文化根本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文化,完全是资产阶级控制大众的文化工业。以大众传播为载体的文化工业充当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把标准化的、伪个性化的和陈腐的观念推广到劳动大众那里,使他们在压抑的升华中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流水线上的顺民.

(3)葛兰西的观点

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hegemony又译为“文化领导权”)。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

(4)霍尔的观点

大众传播的编码与解码,其实就是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在话语里面蕴含着权力的对抗。

3.常识中的权力

(1)传播过程隐含着男性对女性的权力。

(2)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要求改变传播中的无形权力对他们的压迫。

(3)“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操纵,而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我们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

六、传播是撒播

1.撒播的定义

撒播,是指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它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制的秩序或类似中产生出来的,成为一种语言上的散布状态。

2.理解

(1)这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话语,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从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过去一些“常识性”的观念。

(2)提出“传播是撒播”的主要理论家,都来自于文学批评传统,在文学欣赏中,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带来解放,意义的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把这些观念贯彻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后果还值得思考。

(3)人们可以对文本做出自由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的可能不是无限的,也要受到一定规则的限制,否则会成为“过度的诠释”,即把不合理的诠释与文本牵强附会地结合在一起。

七、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1.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三个源头:

(1)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

“我”与“你”不是分离的,而是结为一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来与“你”相遇。“我一你”关系摆脱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

(2)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每个人的个性话语也是他人话语的混合体。所以,对话无处不在。

(3)产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近期最重要的发展主要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语用学理论。

2.作为仪式的传播

(1)杜威提出传播是共享的概念

传播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内在的意识的秘密。

传播在他的民主理论中,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民主是共享和传播。

(2)卡里提出,传播是仪式

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

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人们被邀请参与其中。

重要的不是人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

3.对其反驳

(1)文化人类学观点

文化是从历史体系表达的传承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通过它们达到沟通、学习,形成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必须借助深入理解与体察文化中的微妙因素,做出“深描”才能把握群体的特征,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2)社群主义观点

把社会看做是由原子化的个体组成的简单集合,忽视了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正是这些集体才是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他所在群体的文化传统会影响人们对于正义、自由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并不存在像自由主义者所讲的超越文化的绝对的正义、自由等概念。

(3)两种观点的评价

这两种话语从不同的角度批评了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和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让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过去为了分析的方便而摒弃了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再次关注传播在文化和传统的形成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