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916字
- 2020-12-01 16:19:11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以一个你熟悉的社会理论为例,总结理论的特征,同时与本章所列举的特征相比较,看这些特征是否需要修正。
答:(1)“议程设置理论”
例如,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的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是为了帮助我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目前社会的理论我们不要求可以解释现象说明问题,只要能够表达一定的问题的理论也是靠谱。
2.社会理论是否一定要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样,以数学的形式表达?请举例说明原因。
答:不一定。
(1)社会理论有很多抽象宏观的概念,是不能够进行客观的表达,更做不到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2)比如,如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3)这一理论,通过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实验来验证媒体报道的事实与社会大众之间谈论关注的事实的相关性。至于相关性到底精确到多少,以一个什么样的公式来推导,在传播学的社会理论中还没有这样的方式。不过关于流言的传播机制倒有个例外,存在一个公式。
3.你认为像智商、态度这类抽象的概念是否具有客观性?如果不是,它们的存在是否有必要?
答:我认为像智商、态度这类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性。
因为它们是抽象的。那么其标准就是人设定的,人本身就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去设定,因而不客观。但是这些概念都是在经过很多的数据证明可时间的检验,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反映一定的问题的。(答案供参考)
4.什么是范式?它与渐进式的科学发展观有何不同?
答:(1)范式的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①范式的革新是革命性的,是一种全新的开拓的过程,是社会上原来没有在被人们创造出来,达到的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②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从哲学层面来讲,每一个范式会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2)范式的特点
①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即会成为主流范式。
③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如果学者们之间在学术观点上缺乏冲突,可以认为他们所采取的范式比较接近。
(2)与渐进式的科学发展观的不同之处。与之前流行的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相比,库恩所提出的范式理论更具有整体性,而且对于科学史上的一些现象做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5.范式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请举例说明。
答:范式革命是在一种旧有的理论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前提下而出现的革命性的理论改变,在出现的前期不能退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在进过发展后肯定能够得到一定的经验和被人们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并不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渐进的,而是整体的、革命的。在一个时期内,大多数科学家们会接受某种研究前提。摩恩把这个阶段称为常规科学阶段
(2)当新的研究范式经过竞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后,科学研究又再次进入到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研究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地经历着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范式革命——常规科学这样的循环。就像西美尔和麦克卢汉的理论。
6.范式理论是否是相对主义?你认为在社会科学中,能否使用范式理论?为什么?
答:(1)范式理论中包含着相对主义的成分。
①范式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劣,无法从逻辑上证明一种范式一定优于另一种范式,从而把客观的知识发展变成一个科学研究者喜好的心理问题。
②一种范式之所以取代另一种范式,不是因为范式本身具有进步性,而是因为学者们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它。
(2)范式理论移植到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
①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提倡不同学说的百家争鸣,许多新的范式在刚提出时,具有很多缺陷,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完全否定它们。又具有提倡包容和多样化的优点。
②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前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许多前提,人们无法给出严格的论证,许多对立思想的同时并存,至少说明在目前它们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人们无法从哲学上得出一个能够简单判断孰是孰非的标准。
③范式主义中的相对主义并不是完全的为所欲为,缺乏标准。在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内部,仍然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3)社会科学中研究范式的差异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从哲学层面来讲,每一个范式会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7.请对比客观经验主义、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范式的不同之处。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8.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答: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如下:
(1)坚决反对柏拉图主义在经验对象之外随意设置其他对象的做法,认为有且只有一种实在,即感官可以把握的个体对象。
(2)只承认感官经验为人类认识的源泉,科学的任务在于把握经验的材料并以尽可能简单即最节约的方式描述并整理它们。
(3)知识是统一的,科学具有统一性,可以将运用于自然世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
(4)将非描述性的陈述从知识和科学领域中清除出去。价值判断因为既不真也不假,被认为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些观点全是建立在客观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要求的全是数据来检验women所做的事情。
9.请你举出三个不可以证伪的命题。试试把它们改成可以证伪的命题。
答:(1)可证伪是指一个假设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了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了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例如:“人是自私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社会交换”这两个命题是不可证伪命题,其难度就在于我们对“自私”和“交换”两个概念缺乏一个明确的共识。为国献身难道不是以国家为中心的“自私”吗?助人为乐不是“交换”回了名誉吗?
(2)人为自己的利益是自私的,人也可以为了别人的利益自私,而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3)人的行为都不是社会交换,比如人们工作,肯定是为了社会交换。
10.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中的理解是客观的或科学的吗?如果不是,你认为这种理解有价值吗?
答:(1)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也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是这里的“科学”并不是狭义的自然科学概念中的科学,而更多的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提倡的科学。研究重点有两个:对文本的诠释、对人类行为的诠释。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存在的前提如下:
①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社会不存在规律,只存在人们约定俗成建构的规则。
②人类的行为基于对事物的诠释,这种诠释是主观的。
③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但是却可以对其中的意义做出诠释。
④意义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共享性。
⑤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发现文化的模式或深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⑥在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或者必须承认并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2)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中的理解是不科学,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与自然界是有区别的,在关注人的经验的同时也要关注规律。社会肯定是有规律的,只是有些规律没有被人们认识,或者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认识的程度。
①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解释学派也提出,要理解人的行为,重点不是发现客观规律,我们也不能用我们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必须从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做出某种特殊的行为,这种生活方式(文化)意味着什么。
②现象学、诠释学、符号互动论、符号学为诠释经验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11.批判理论是科学的吗?为什么?
答:(1)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霍克海默所推崇的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主体的态度不是站到肯定现状、服务现状的立场上,而是毫不妥协地否定受资本主义虚假意识控制的整个社会。
(2)批判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①它打破了经验学派的观点,使得批判理论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事物。
②在研究方法上,批判理论整体地、历史地研究社会。他们把对象放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经济结构下加以研究;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而不是追求永恒不变的结论。
③理论研究不可能真正做到超然独立,它必须服务于一定群体,这也仅仅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在脱离了实证主义前提下的批判自身也缺少人们信服的根基。
④批判理论的有效性是无法用即刻的实际效果加以检验的。在它的最终效果实现以前,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它的解放作用。批判理论既具有坚定不变的批判精神,同时又具有灵活性。
12.请查找某个学派的资料,看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特点?
答: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13.请举例说明为什么类比的方法不具有科学性?
答:(1)类比是用一个相似的理论的正确性来证明待证明的理论,或者间接地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证明、说明其中一组现象的理论可以说明另一组现象的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文学作品中的暗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谈话节目主持人相对于节目而言,就如同灵魂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可或缺。
(2)这种证明方式在逻辑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两个理论或现象相似,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相同,A成立,并不一定意味着B成立。世界上没有两个事物完全一样,而人们在类比的时候,注重相同点——特别是那些没有相似之处的东西被联系在一起时,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一一却容易忽略其中细微的差异。因此,类比作为一个不太严格的方法,主要用于探索阶段,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假说,但是在检验理论方面却存在缺陷。
14.因果性和相关性有什么区别?
答:(1)人们无法真正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作用,人们观察到的只是两个现象的前后相继,因果性只是人们人的思维所赋予外界事物的一种虚假的联系。通俗而言,是原因的背后总会有原因,所以这个链条会无限制地向前推,最终无法确定哪个因素是真正的终极原因。
(2)拉扎斯菲尔德曾经提出了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三个必要条件:①双变量因果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是在时序上,先有因,后有果;②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实证相关性;③两个变量之间的实证相关不会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2)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计算的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常常只具有相关性,要严格把相关性与因果性区别开来。区分因果是没有第三中因素促成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有一个调查发现,已婚的男性的寿命要比未婚男性的寿命长。人们会很容易得出结论,结婚会导致人长寿,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男性婚后会受到很好的照顾,生活会很幸福,容易长寿。但是实际上这个调查只说明了结婚与长寿之间存在相关性,并未说明其因果性。
15.如何理解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性?
答:对于实证研究和部分其他范式的研究来说,虽然理论中概念之间的联系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最理想的是发现因果关系。因为它最具有实用价值,可以预测和改变社会。但是自怀疑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休谟对因果性是否存在提出质疑以来,因果性问题一直令学者们耿耿于怀。休谟提出,我们无法真正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作用,我们观察到的只是两个现象的前后相继,所谓因果性只是我们人的思维所赋予外界事物的一种虚假的联系。康德也认为因果性是先验的,不是我们直接经验能够揭示的。通俗地说,就是原因的背后总会有原因,所以这个链条会无限制地向前推,最终无法确定哪个因素是真正的终极原因。尽管后来的研究者费尽心思想要重新建立因果性的合理性,但是一直没有发现一个完美的证明。
在社会领域,因果性问题还涉及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争论。因为人具有能动性,不会像苹果一样,在重力的作用下必须下落。如果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究竟何者为因,就难以确定了。尽管如此,在实用主义者来看,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因果性这个概念,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这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科学放弃了传统决定论的因果性,转向概率因果模式。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我们并不预测明天是否会下雨,只给出其发生的概率。社会科学只能在群体意义上做出概率的预测,比如具备某个特征的人做出某种选择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拉扎斯菲尔德曾经提出了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三个必要条件:(1)双变量因果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是在时序上,先有因,后有果;(2)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实证相关性;(3)两个变量之间的实证相关不会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这三个条件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争议,比如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中,时序问题就很难确定,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常常是相互作用的;实证相关的程度有多大才能具有因果关系也很让人费解;第三个变量有时也常常和前两个变量相互纠缠在一起,比如前面举的“电视暴力与儿童攻击性”的例子中,家庭问题能否算作第三个变量,也很难在理论上完全区分清楚。总之,在社会科学中,虽然因果性是我们希望发现的,但是要严谨地确定因果性,却十分困难。
16.请找一篇传播研究的论文,看看它使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它的研究程序是什么?
答:(1)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是来自于自然科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它通过人为地制造一个实验环境,让那些与研究无关的变量保持恒定,仅仅改变我们想要考察的一个变量(自变量),被试对象的任何变化(因变量变化)都可以归结为前者的变化。
②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大众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已经不仅限于大众传播的内容,还包括一切象征符号,如口语、图像、音乐、服装、建筑、美术作品等,而且分析方式也不仅限于定量研究,还加人了定性研究。
③深度访谈是为了克服抽样调查不够深入的不足而发明的。一般只具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自由度较高,不像问卷调查那样拥有严格的结构。
④焦点小组(专题小组)。焦点小组的研究方法就是集体访问,类似于过去的座谈会。常见的还有固定样本小组、纵贯研究、参与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
⑤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大众传播研究经常涉及了解一个较大的群体,无法进行巨细无遗的普查,所以常常通过对一个群体中部分人口(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研究用的数据。
(2)举例略
17.试着从本书后面的理论中找出一个理论进行分析,看看它在哪些方面符合一个好理论的标准。
答:选择“媒介即信息”理论。因为他符合客观经验主义理论的五个标准。
(1)对于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者而言,一个好理论的标准:
①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解释,让我们从混乱中发现秩序。
②最好能够对实践做出预测,好的理论能够描述普遍存在的规律。
③要简洁。这个法则也被称为奥卡姆剃刀法则,即去掉那些可有可无且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④提出的假说要能够加以检验,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可证伪原则相似。
⑤具有实用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当然,不同的人对实用的理解不一样,有的人认为理论是高谈阔论,而勒温则认为“没什么东西比理论更实用了”。
(2)对于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范式而言,一个好理论的标准:
①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理解,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待熟悉的事物,具有更多的选择。
②任何人都会有价值观和立场,它们不可避免地会被带进研究中。人们既然无法做到客观,那么就应该诚实地向人们说明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理论的接受者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
③对于诠释和批判研究而言,好的理论研究既可以是一个文笔优美的故事,也可以是对现实做出的精彩的批评。
④对于诠释和批判研究而言,一个理论不一定要经受客观标准的检验,学术共同体的承认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⑤促进社会变革。对于批判理论范式的学者而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受压迫的人甚至全人类。比如女性主义理论的目标是让女性受到公平的对待,促进她们的自由平等,当然,从某个意义上来看,这种自由和平等也会使每一个人(包括男性)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