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强化习题详解(略)

第三篇 健康心理

第16章 健康心理概述

16.1 复习笔记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一)健康的意义

1.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类增强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从而保护了健康;

2.精神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3.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在提高;

4.心理健康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意和幸福感。

(二)健康的概念

1.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维度

健康包括三个维度:躯体的;心理的,包括行为的;社会功能的,包括道德品质的。

二、心理健康的评定

(一)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1.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在工作中能发挥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性

1.思维活动

正常的思维具有实际应用和可行的可能性。健康人的思维活动,在结构上和形式上都符合思维活动的逻辑规律。

2.情绪与意志行为

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心理状态和处境相对应。健康的情绪与意志行为是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的。

(三)人格的健康

人格的稳定性有外部行为的稳定性和内部的稳定性。正常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长期生活经历形成起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心理健康水平

(一)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完成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所表现的各种行为能力。

(二)应激耐受力

在评估应激耐受力时,不仅要评定应激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还要考虑构成应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三)自制力

1.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不断调整思维方向,向着完成计划达到目的的方向发展的能力;

3.使自己的注意和记忆指向重要问题,不被无关问题所干扰的程度;

4.动机的趋向与取舍;

5.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的程度;

6.对机体的疲劳、疾病与创伤的忍耐力;

7.自觉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的程度。

(四)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活动能力

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强弱与人际关系的好坏可用以下几点评估:

1.同家庭成员、亲朋、同事间的交往密度;

2.在交往中是热情的、尊敬的、信任的、喜悦的、有选择的或是嫉妒的、憎恶的、冷漠的,或过分的交往;

3.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信息量多少、是否准确、信息通道是否流畅;

4.人际关系是融洽的、亲密的,还是疏远的,甚至敌意的;

5.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6.对自身与他人的行为影响;

7.满足心理需要程度。

(五)心理创伤的康复力

心理创伤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由于认识与评价能力的水平不同、人格不同,在遭受心理应激之后,需要康复的时间和复原的程度也不同。

(六)道德愉快

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有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越利他活动所造成的躯体痛苦或心理痛苦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四、全社会预防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保持与影响人类心理健康或导致疾病的一般规律;

2.研究预防、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和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疾病的措施与方法;

3.研究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与社会保健措施;

4.研究疾病后心理功能康复的方法;

5.研究预防或减少心理性事故差错的措施;

6.研究减少或缓解心理应激水平的应付方法,提高心理应付能力;

7.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8.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