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163字
- 2020-12-01 17:40:03
2.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学衡派因创办________杂志而得名。[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学衡》
【解析】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标志着学衡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2.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____和创造社。[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3.创造社的刊物有________。[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解析】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是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穆木天等发起成立的。先后出版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并编有创造社丛书。
4.鲁迅散文诗《秋夜》最先发表在________。[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
【答案】《语丝》
【解析】《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的《语丝》杂志。《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刊载的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5.美文是________提出的。[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周作人
【解析】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二、选择题
下面作家中的( )不是“创造社”的成员。[北京大学2012年研]
A.陶晶孙 B.穆木天 C.徐祖正 D.耿济之
【答案】D
【解析】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之一。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耿济之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三、名词解释
1.新潮[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新潮社[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2.文学研究会[四川大学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3.创造社[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语丝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语丝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语丝派作家,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作出了重要建树。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别,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5.语丝体[北京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6.浅草——沉钟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成员们以自我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7.学衡派[南开大学2013年研;北京大学2011、2010年研]
答: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8.新月社[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9.鸳蝴派[吉林大学2013年研]
相关试题:鸳鸯蝴蝶派[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鸳蝴派是鸳鸯蝴蝶派的简称。鸳鸯蝴蝶派是盛行于清末民国初的文学流派,以小说创作为主,20世纪三十年代趋于衰微。该派无严密的组织,只是一批趣味相近的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合,有部分南社社员。作家作品多,活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早期代表作如《玉梨魂》《孽冤镜》《兰娘哀史》等,多为文言哀情小说。“五四”以后则多用白话创作。晚期作品如《啼笑因缘》等,也吸取了新文学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该派作品题材,不限于爱情,还有社会、武侠、侦探、讲史、讽刺、谴责、公案等。
四、论述题
1.论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
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浪漫”即病态的、偏激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
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
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啕”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
“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已经过去。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
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文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