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题目是对沉默的螺旋的描述,需要答出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名称并进行简述。

答:(1)“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含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a.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b.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c.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2.论ipad的诞生,以及它对新旧媒体融合之路的影响。

答:(1)ipad的特性

ipad作为平板电脑的模范,比手机屏幕大,比笔记本携带方便,并且外观设计时尚精美,完全是为“移动新闻消费者”量身打造。对于和ipad合作的传统媒体而言,ipad平台畅销是个良好的开端。

苹果公司拥有世界上最热门的网络商店app store,专卖电子音乐、书籍等电子内容。传统媒体的ipad应用程序也要进入appstore这个大型超市,因为超市中其他产品奠定了收费基础,这样传统媒体ipad版也可顺其自然实行收费模式。

(2)ipad对新旧媒体融合之路的影响

成本降低。

a.ipad是一种新兴平台,纸媒的ipad版除了必要的人工、采编和宣传成本,其他开销远低于纸媒的花费。成本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变相盈利。

b.ipad的消费者多是精英或高端人士,媒体节省下的成本和精力就可用来开发针对这些消费人群的新技术或新产品,并对ipad版新闻产品进行创新。一旦新产品受到他们的关注,ipad版新闻付费前景就不再渺茫,相较于其他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有能力为新闻付费。在提高订阅量、实行新闻付费的双重努力下,摆脱报纸以往“广种薄收”的尴尬。

产品创新。

美国媒体巨子默多克曾说过,没有优秀的内容,新设备一文不值。传统媒体要想搭上新技术的顺风车,创新ipad版新闻产品是为必然。在纸介质呈现内容的时代,内容为王是一种铁律,但在表达形式、介质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关观点还要做一点改变,即以产品为王。为此,传统纸媒研究ipad的特性,充分发挥机能优势,对ipad版刊物从内容和外形两方面进行创新,创造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3)平板电脑这种新科技的兴起必然会给传媒机构带来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阅读必将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接受了移动终端的阅读模式,可以畅想,若干年后,移动终端的阅读模式将成为最主流的阅读模式。”而在这种移动终端兴起之时及早抓住机遇,对传统媒体而言,则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就目前看来,传统媒体不遗余力开拓ipad版来拯救印刷版的效果似乎还没有出来,但是在苍老的印刷版以及已然成熟的网络版面前,年轻的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媒体版本预示的是无限的发展空间。

3.哪些因素会影响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并分别举例说明。

答:(1)新闻选择的含义和标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繁如牛毛,要想把这些事实全部制作成新闻对于任何媒体而言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此,新闻选择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蕴含着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而新闻价值也是新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2)新闻之所以被称之为新闻,是因为它报道的事实具有某些特殊的要素,能够满足受众了解最新情况的需要。新闻编辑在选择选题或稿件时,首先是以新闻价值作为衡量选题或稿件可否采用、如何采用的标准的。具体而言,分析选题或稿件是否有新闻价值,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时新性。

新闻事实在时间上必须是最近发生的,是大众所不知道的,时间近,内容新。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刊播的时间差越小,受众未知范围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得不到及时传播,新闻价值就会贬值。

重要性。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特殊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客观事实对社会、公众形成较大影响,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事件,在某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会引起社会普遍关心,这样的事件就是重要的新闻,重要性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

接近性。

a.接近有两种含义:一是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二是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观众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b.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决定了无论报纸还是电视都将向公众化方向发展,报纸出现各类专业报纸,增加各种专版,专栏,电视出现更多专业频道,就是迎合人们的接近心理。”

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新闻事物本身具有的比较显著和突出的特征,如新闻的主人公是否有知名度,这与人们崇尚名流的心理有关。同样一件事,发生在名人身上与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报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趣味性。

奇闻异事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弱势群体、妇女儿童等这些方面的事件总是让人产生同情心,现实中发生的富有冲突和悬念的事件,比虚构的文学更令人激动、兴奋。所有这些都因为容易唤起普遍兴趣,而成为新闻价值的因素。

(3)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一样,都是事实本身所固有的某种素质,对于媒体而言,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有宣传价值,要看这个事实是否有利于说明和证明自己所要宣传的观点。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与新闻媒体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这里的标准就是政治上的“利”与“害”的问题。

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

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启发人们思考。

典型性。所选用的事实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心服口服。

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宣传价值的表现不尽相同,是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办台的方针不同。

4.为什么芝加哥社会学派注重议题研究?

答:(1)芝加哥社会学派及其注重议题研究的产生背景

经验主义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法由来已久,但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及至形成有影响力的经验主义社会学研究流派却是为满足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需要而催生的结果。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就是对于这样一种需要的回应,而回应的一个维度就是对于芝加哥这座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研究

当时的芝加哥经历了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通过工业化进程和城市自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聚集,成为当时美国代表性的现代都市。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整个城市人口的构成十分复杂,与城市发展和扩张相伴而来的是城市拥挤、城市贫困和城市犯罪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社会学的时代和需要社会学的城市,芝加哥学派得以催生回应这种需要。加哥学派从一开始产生就遵循着创立者抛下的定向之锚而开展研究,运用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通过一批杰出的经验主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成就了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的传统。

(2)芝加哥社会学派议题研究的方式

几乎所有芝加哥学派学者的研究都是围绕芝加哥这样的城市为背景展开,反映着芝加哥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场景中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重研究者的参与,或注重研究者根据主观的经验来理解社会现实,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研究对象的反应和配合情况。颇有一种“深入基层”的意味,但深入基层这样的一种做法形成了与传统的书斋中的理论冥想和思辨的挑战,深入到我们感兴趣和质疑的日常生活中去,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注重对多渠道的定性资料进行搜集,如《波兰农民》这部巨著所搜集的资料就包括书信、报刊档案文献、波兰国内希望移居国外的波兰人的情况资料、已经移居到美国的波兰人的情况资料以及波兰年轻移民个案的个人生活史这样五个系列,每个系列的资料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途径。

由独出心裁的资料收集方式为起点,经验主义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模式。以《波兰农民》为例,这种研究模式始于多渠道的资料收集,经过简单的整理和汇总,再通过四种识别资料的方法来对资料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研究的结论。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分别分析电视、报纸、互联网的新闻来源,并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答:(1)电视、报纸、互联网的新闻来源

电视和报纸属于传统媒体,其新闻来源类似,互联网属于新兴媒体新闻来源略有不同。电视、报纸的新闻来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记者发稿。记者每天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寻找或者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然后根据节目需要和事件本身的特点向编辑提供新闻稿。报纸编辑或电视栏目负责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责任主动选择有价值的事件组织记者去采访。

网络和其他媒介的议题。公共议题或公共事件往往通过互联网传播,报纸或者电视新闻编辑或者雇他人将散见于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介的新闻报道搜拢、选择后,重新核实改写成新闻稿。

读者或观众众提供新闻线索。读者获观众提供新闻线索的渠道比较多,比如报纸的读者热线,电视台的新闻线索专线等以及通过电视节目或者报纸刊登节目节目信箱、手机短信,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官网进行网上留言等。有些电视或报纸媒体也有自己专门的“线人”,这些“线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其工作部门也正式新闻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公安局、政府等等。

传达政令。电视、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中国的纸媒和电视,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担负有宣传的政治任务,所以新闻的来源还包括政令的传达。比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来源的构成,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商业新闻网站以及网民这三种力量,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形成了海量的网络新闻。

由传统媒体兴办的多种类、多层级、多区域、多行业的网站集群成为中国网络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它们控制着中国网络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内容门类和数量规模,是基础性的生产力量。传统媒体网站拥有政策、母体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优势,将传统媒体新闻移植到网络上的同时,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制作出题材、形式更新的新闻报道。例如人民网、新华网、中档电视台网络电台等。

商业门户网站虽然从事新闻业务不具备传统媒体那样广阔的空间,相关法规也规定,商业网站在时事新闻领域没有采访权。少数门户网站在某一领域也有采编权,比如新浪在体育方面的独立采编权。商业门户网站往往扮演着类似信息大超市的角色,它们将传统媒体的资源集中起来,再“批发”出去,成为中国新闻信息的集散平台。为网民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新闻服务。比如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

网民积极参与新闻传播的活动,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结构中影响能量转化的第三极信息力量。他们提供的新闻评论观点为观察新闻提供多元视角,也在解读新闻之中酿造舆论元素。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网民在作为新闻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扮演着新闻的生产者的角色。网民能更能更及时、更深入的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之中,微博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合成信息、传播信息。

(2)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媒体的公信力的方式

大众传媒引导舆论、服务大众、取信于民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参与等特性,使得媒体的公信力日渐下降。有偿新闻、虚假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以及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水准滑坡等,使媒体的新闻公信力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的方式有下几个方面: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的诚信度。

a.对媒体而言,公信力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是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的,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新闻媒体对社会进步的正面推动力量也就失去了。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是新闻工作者永不褪色的追求。

b.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采编人员一定要深入采访,心细如丝,打破沙锅问到底,把新闻事实凿实、弄准。坚决杜绝捕风捉影、添枝加叶、浮夸拔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等任意捏合新闻事实现象的发生。

强化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打造良好的传媒形象。

a.记者被誉为“社会的良知”、“环境的守望者”,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厚望然而,近年来,由于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直接导致新闻舆论的失语或者音量变弱,其公信力和信誉度在受众心目中大大折扣。有偿新闻在业内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这样的新闻“不值钱”,更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b.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靠公正、客观、无偏见的报道赢得的。做记者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具有良知、坚信正义、守护公平的人。记者最基本的人格力量,是要时刻坚守职业道德、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胆有识有风骨。

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a.当下,新闻报道中越刮越烈的低俗之风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使其应有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公众对新闻界觉得失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为了赢得收视率、阅读率、点击率,招揽更多的广告,一些媒体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已成为虚假、低俗、无聊信息的载体。

b.公信力不仅强调媒介刊发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在公民中应有的影响力。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的信息载体和舆论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教材:《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李岩等《广播电视新闻学》

2.2010年,智力矿工大营救持续很多天,之前并不算是媒体谈论的焦点,后期却获得了媒体旷日持久的关注,用新闻传播理论分析原因,并论述我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怎样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

答:(1)国际新闻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一件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不出于纯粹的偶然性,而是基于一定标准或尺度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的结果。这些标准和尺度既包括新闻的客观要素,也包括记者或编辑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因素,同时还包括传媒组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标和利益。

(2)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的含义。

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b.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c.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d.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

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对于发生在异国他乡的国际新闻而言,传播媒介几乎成了多数人信息获取的唯一来源。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媒介在报道国际新闻的时候更容易进行新闻议程的设置,成为权威的“意见领袖”。媒体智力矿工大营救这一新闻事件能否得到关注完全取决于媒体报道与否以及报道的程度。

(4)我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的方式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际新闻传播媒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表达自己,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新闻记者在进行国际传播中,往往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因此我国媒体要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按照国际新闻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实效,从而减少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重视文化的差异性;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外语水平;提高母体语言与非母体语言的互译水平。

加强对外交流,更新我国对外传播的理念与方法。

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更新我国对外传播的理念。从传播行为上看,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没有本质的区别。宣传强调的是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以传者为本位,向受众强化传者的主导思想。目前我国从政府到媒体,都逐渐从对外宣传慢慢转变为对外传播,强调的是以受众为本位,以受众的喜好进行国际传播,这表明我国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信息公开化。

调整对外传播内容。

在对外传播内容上,加强国际新闻议程(议题)的设计和设置,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为此,重在挖掘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世性的议题,多用事实和故事说话,多利用意见领袖发言。

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加大海外落地和入户的力度和覆盖面,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充分挖掘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信息开放、互动、海量和无界等方面的潜力。

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必须尽力摸清国外目标受众的基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需求、利益诉求乃至信息接受习惯,即具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外传播,以此建立互联网国际舆情汇集、监控和分析机制,从而显著地改善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