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4.1 复习笔记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大禹之后,古代神话中的“禅让”时代终结,“天下为公”转而为“家天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1.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

(1)夏商时期社会思想发展大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为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大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夏朝已有了文字,而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3)夏代已经有了社会制度。夏代的社会制度为商、周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2.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

(1)神间世界的转变

原始宗教所设计的神间世界也是一切成员都平等的。到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上帝。

(2)夏商时代神权思想变化的表现

夏代奴隶主阶级已开始利用宗教迷信来维护其统治。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社会制度的发展,神权主宰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他们按当时人间社会的阶级结构去设计神的世界,描绘了一个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他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死后的商王和大臣辅佐上帝统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代为向上帝转达人间的要求。

由于殷人认为帝是最高神,所以有时也用祭帝之礼来祭自己最崇敬的祖先,认为他们的祖先即是上帝的嫡系子孙,是“下帝”。商王成为上帝的合法代理人,他是集神权及王权于一身的虚无缥缈的上帝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控制。

(3)夏商时代神权思想变化的影响

在对人愿与天意之关系的方面,天意的权力要在人愿之上。而在决策过程中,“人事”的成分是不断加重的。

在商代人的思想中,神意的地位高于人愿。但只有神意与人愿相合,才能被视为大吉。殷商中后期,“尚鬼”、“崇天”观念虽然依然盛行,但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和理性的进步,“人事”在决策中的位极人臣地位已有所上升。

(4)殷商时代与夏代的不同与进步

不同与进步

殷商时代与夏代的最大不同是殷商时代已由夏代的巫觋文化占主导转变为祭祀文化占主导。

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a.巫术只是错误地应用了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求强制自然界服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某种需要,

b.祭祀则具有以讨好、顺应自然力和超自然力量,使之不与人类作对,或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理想社会生活的意义。这种对自然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认识,显然比巫术思想文化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更具有理性化的色彩。

c.殷商祭祀文化的发展,使祭祀礼仪逐步规范化,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规范的主要内容,发展到周代,这种源于祭祀的礼仪规范演变为摆脱了宗教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即“周礼”,或可称之为“礼乐文化”。这便成为后来的儒家社会思想文化之滥觞。

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发展的原因

a.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很狭隘,人们无从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于是从社会生活中折射出“神的社会”。

b.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之具体内容的嬗变,是人间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与超自然力关系的认识水平发展的产物。

3.商代社会规范思想

(1)德

商代统治者极其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

从“德”字的含义上讲,就是“得”的意思。“德”,就是说人们做事要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

由此可知商代是很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的。一个人有了“善”的内在修养,才有善的行为,而这个人也可以从中得到福。如此,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中,就能实行自我行为的控制。

(2)礼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

a.周人甚至把商代享国久长归结为“礼“的作用,可知商代是极其重“礼”的,把它视为“德”的外化形式。

b.没有“礼”作为行为规范,就无从表现一个人的“德”;没有“德”,人就不能保持“礼”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德”和“礼”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商人认为,人们有了“德”的修养和“礼”作为行为的规范,社会才能稳定,只有这样,才便于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权力

(3)孝

商代“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周公以武丁为殷王守孝为例,来教训臣民,宣传“孝”的思想。通过宣传孝道,可以使宗族血缘关系长期维持,在这种环境下,“孝”观念得以形成。

殷人崇尚孝道的思想,其社会作用如下:

通过宣扬孝道,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纯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也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4)评价

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它是殷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思想。

二、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1.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

(1)宗法制

社会继替

社会继替是指社会的代际传递方式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工具,社会继替问题只存在于统治阶级之中,而最明显、最尖锐地表现在最高统治者权力的继承上。

周代确立宗法制的原因

a.宗法制度是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殷人崇拜祖先,也讲大宗小宗,但还没有系统的宗法制度。

b.周人以殷为鉴,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法制度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周代宗法制的内容

a.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b.以此类推。每一个梯次对其下都是“大宗”,对其上都是“小宗”,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

对周代宗法制的评价

a.从对周代社会继替与殷商的不同看

第一,亲其所亲,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其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母权制残余;

第二,尊其所尊,是以名分和等级等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父权制已取得了绝对的地位。

第三,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更重要了。这虽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氏族社会的影响,但无疑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b.从对周代的意义看

宗法制度的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一个人依其出生既得的身份、占据的地位来决定他一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争执的余地。

c.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确定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2)封建制

封建制

a.“封建”,就是划定一块领地,建立一个诸侯国。受封的人大多是周天子的子弟、宗亲、功臣、姻戚。任用亲信是本着“亲亲”的原则。“亲亲”原则的背后,又有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

b.宗法就是家族系统的组织原则,它具有伦理与政治双重性质。家族系统中的成员,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宗法制度可以确定一个人的“名分”,名分一确定,地位也就确立,不容争执。

封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a.问题

诸侯在初受封时,是天子的伯、叔、弟、子,有源于血缘的亲密感,但经过许多世代以后,感情上就不免疏远了,所谓“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b.解决

第一,政治上尊一统

尊一统就是尊周王室为大宗,小宗五世而迁(五代以后就不再有亲属关系),大宗百世不迁,周王室是各诸侯国的大宗,各诸侯国应该世世代代拥戴周天子为中心。

第二,对子弟宗族施以礼乐教化,加强亲属的认同感。前者是“尊尊”,富于政治性,后者是“亲亲”,富于伦理色彩。

“兴灭国,继绝世”及意义

周人除了分封宗族亲戚外,西周封建制度还有一番“兴灭国,继绝世”的举动。已灭的国让它再兴,已绝的世让它再继。“兴灭继绝”的意义重大:

a.向天下昭示周王朝有宽宏之大德,无独擅天下的私心;

b.表明尊重文化传统之意。这些受封的部落都有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周人能一一尊重保留它们,可见周人的文化远有来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这些封国都有一番兴亡的历史,保留这些封国,也就是把活的历史摆在眼前,可以警戒周朝子孙吸取经验教训,否则周人未来的命运也如他们。

评价

西周封建制度兼顾了政治上的实际需要及历史文化上的深远意义。人并不只是在空间上结群,还要在时间上,在历史文化传统中与古人及后代认同,这就使西周封建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性质,成为后来中国儒家社会绢织理论的思想基础。

2.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

(1)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关系

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礼的概念在殷商时期已经产生了,西周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将它系统化,形成“礼治”的思想体系。

(3)西周礼乐制度的目的

通过“礼”,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

(4)礼乐的含义

礼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乐是与礼相应的音乐。它们具有宗教性、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并且富有教育意义。

(5)祭祀之礼

在西周时期制定的各种礼制之中,最重要、最富于宗教色彩的是祭祀之礼。在祭礼中,又分祭天(郊祀之礼)之礼与祭祖之礼(宗庙之礼)。

祭天之礼

a.祭天之礼虽然是人对上帝的宗教礼节,但却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为祭天大礼,只许天子举行,诸侯卿大夫以下,都不许私自祭天。周代的祭礼富于政治的等级性。

b.周代的宗教则受到世俗政治力量的规范,未能形成独立的力量。

祭祖之礼

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的,它的意义如下:

a.团结家族,强调并宣扬孝的观念,巩固宗法制度,奠定封建制的基础;

b.体现西周统治者的文治精神。文治精神的和平倾向,有利于形成天下太平的大一统局面,大一统将逐渐消除国家民族的界限,结成以全人类为单位的人类大群。

c.每当在宗庙举行祭祖之礼时,要排定辈分,分别血统上的亲疏;血统上的亲疏决定了政治地位上的贵贱。宗庙之礼本质上能发挥强化家族群体(即政治组织)的秩序,增强其凝聚力的功用。

祭后稷之礼

a.宗庙之礼仅限于贵族(即周王室的亲戚)内部,并未及于普通的社会民众。周公注意到全社会也应该有一个共同尊奉的对象。所以,在周公所制之礼中,还有祭后稷之礼。

b.宗庙之礼,只有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参加,而祭后稷社会上下都可以,乡村野外到处可以祭。

c.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是发明农业的第一人,也是五谷之神,可以保佑五谷丰登。

d.从周代以后,全中国的人每年都在村边田野祭社神、稷神,祭神之后,又举行赛神会,既用以娱神,又用来自娱自乐,沟通乡村群体的感情。

(6)周代的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亲亲

“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相敬如宾,互相礼让,社会才能稳定。

尊尊

“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遵从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

(7)孝

周代礼治思想体系继承了殷人的思想,也极其重视孝道。这是因为“孝”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点,无论是父子关系,还是君臣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都能通过“孝”反映出来。

(8)评价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治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的产生是和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西周的礼治,主要是用于整合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的。对于被统治阶级则主要采用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可这也并不是滥用刑罚。他们已经注意到了“保民”对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

3.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1)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奴隶社会的“圣人”。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这时期他除三监(管、蔡、霍三叔)和殷武庚,妥善地处理了殷代的遗民,实行了分封,并营建了东都“洛”,为巩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旦的社会思想是在社会大变动中产生的,其思想资料主要集中于《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等诸篇中。

(2)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敬天

a.内容

第一,周公对殷遗民说,不是我们周人有意夺取王位,而是上天命我们周人取代你们的统治。天命你总不能不听。

第二,天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转移的。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而民心的向背,又以当政者的德行为归依。有德就能受天命,为天子,失德也就失去做人问统治者的资格。

b.评价

第一,殷人的天命观,经过周公的继承发展,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人生的重心,已从天帝鬼神一边,转到人类内在德行一边。

第二,社会思想是对人事的思考,从宗教观转为人文历史观,自然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发展。中国后世宗教思想不发达,而人文历史精神非常浓厚,自然受到周公旦的这种天命随德行转移观念的影响。

明德

a.内容

第一,周公注重人文历史的观念,也把殷人与周人置于平等的地位。

第二,在周公思想里,并没有民族优越的观念存在。既然上帝并非偏爱某一部族,那么殷人自然不能永远为下界的统治者。但周朝子孙也不能大意,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不敬德,天命也会转移。

b.评价

文化观高过了民族观,历史观高过了宗教观。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易于使被征服者心服,征服者也不敢放纵。所以其对社会管理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保民

a.在周公的思想中,并没有征服者骄傲心态的流露,而总是对上帝、对民众小心敬畏,不敢放纵,他似乎倾向于把政治当成责任。

b.要注意谐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不要互相残伤,互相虐杀,而应相敬相让,敬养寡弱。妻对妾要和睦,妾要好好侍奉妻;人与人要双方相容而不生怨恨。

c.他还强调,对于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多加注意,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

总体评价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就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适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周公旦的社会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4)周公旦的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孔子则是以周公为理想的政治楷模的;

周公转变了殷人的天命观,把社会人事的重心从天命鬼神一边转到德性民心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