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教育理论研究

一、名词解释

1.理论,教育理论

答:理论与教育理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育理论是理论的一个分支。

理论是与实践相对的有关科学和艺术的一般原理,是有关科学和艺术的一般原理的解释和说明。理论以经验性认识为基础,由实践概括出来,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在形式上,理论是由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概念、命题和推论构成,带有抽象、概括和结构化等特征;在内容上,理论要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结构化特征,是对事物更深刻、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

教育理论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是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类型。其特性包括:实践性;历史性;继承性。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决策有指导作用,对教育实践有规范和促进作用。

2.教育概念,教育命题

答:教育概念和教育命题是教育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育概念是反映教育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逻辑特征。

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教育命题需要涉及教育的现象或本质、结构或功能、原因或结果、偶然性或必然性、现实性或可能性,以及教育的状态或教育关系,对教育的这些内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才能构成教育命题。

3.归纳,演绎,类比

答:归纳,演绎,类比是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推理模式,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在思维方向上是相反的。

归纳是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往往适合于从经验事实出发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归纳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发和科学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一般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类比是一种个别化的推论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方面相同、相近或相反,而推论出他们在其他的方面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分为对称类比、因果类比、结构与功能类比等类型。

4.比较,分类,分析,综合

答: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四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比较是分类的基础,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

比较是指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法,即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比较有助于认识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它可用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法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等类型。

分类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建立集合的方法。分类法是在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某些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事物与其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分类法大致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两种方法。

分析是将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或层次,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属性。分析法大致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等不同的方式。

综合是指将已有的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对整体的认识而把握事物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综合是以分析为起点,在思维方向上与分析法相反,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

二、问答题

1.谈谈教育概念的类型及教育概念之间的关系。

答:概念是思维形式的基本单位,是通过判断和推理而构成理论的要素。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逻辑特征。

(1)教育概念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的概念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正概念和负概念。

a.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认知因素”“智力活动”“形式化教育”等。

b.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负概念往往带有“不”“非”“无”等否定词,如“非智力因素”“非认知因素”“非形式化教育”等。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a.集合概念是指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组成的集合体的特征的概念,即它的外延只有一个分子,而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并不具有该集合体的属性。如“全面发展教育”“教育系统”等。

b.非集合概念是指集合概念之外的概念,如“课程”“教材”等。

关系概念和属性概念。

a.关系概念是以反映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以及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概念,如“教育价值”“教学”等。关系概念的内涵一定要体现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关系的本质。

b.属性概念是以反映事物的内在特性或特征为内容的概念,如“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历史性”“教学的教育性”等。

约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与纲领性定义。

a.约定性定义是指作者所下的定义,它一般规定一个概念或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按某种特定的方式和意义理解,这个概念或词语在这种语境中始终表示一种规定的意义。

b.描述性定义是以已有的用法来解释所定义的词语,它是一种适当的描述所要界定的对象的方法。

c.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指向实践计划或实践纲领的定义,它一般与某种行动原则的假设有关,从语言形式上看,纲领性定义一般隐含或明确的包括“应当”的成分。

(2)教育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每一个概念和定义都与其他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关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看,教育学中的不同的概念之间具有两种基本的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根据其重合部分的多少,概念之间的相容关系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a.同一关系,即概念之间的外延是完全重合而内涵相近的。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反应同一个或同一类对象。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在理论陈述中一般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b.真包含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且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一部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属概念对种概念的关系是真包含关系。

c.交叉关系,即两个概念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上完全互相排斥,没有任何一部分是重合的。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又具有两种基本状况:

a.矛盾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且其外延之和穷尽了邻近的属概念外延。

b.对立关系,是指概念间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其外延之和不能穷尽邻近属概念外延的关系。

2.谈谈教育命题的类型及教育命题的意义性。

答:(1)教育命题的类型

教育理论中的命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命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区别。

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这是根据传统逻辑划分的。

a.非模态命题是不含“可能”“必然”等模态词的实然命题,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b.模态命题是含有模态词的命题。模态命题包括认识模态、规范模态、存在模态、评价模态、时态模态等。

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这是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划分的。

a.事实命题一般是由认识主体或研究主体对客观事物直接的描述而构成的,是客观事物静态或动态的本来状态和特征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直接反应。其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对客观事物作直接陈述。它一般说明事物的静态或动态的基本状态和基本结构,目的在于客观的把握事物本身,并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在关系、价值及意义提供认识基础。

b.价值命题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应,一般涉及事物或活动的意义、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态度等。它表达事物的人为状态和价值意义,并涉及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形式是“应该是什么”或“应该不是什么”。

(2)教育命题的意义性。

从逻辑上说,一个命题要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个命题要符合语言的逻辑,语义必须清晰明确;二是这个命题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

教育命题要获得意义性,首先需要教育命题中涉及的主要词项的逻辑含义单一。在一个命题中一词多义,要么使得命题以偏概全,要么命题意义泛化,势必导致命题意义的模糊。其次,还要求对命题中的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命题的中项做出明确的判断。

3.教育理论研究有何特点?

答: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性和间接性

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它是超越感性经验水平,通过抽象思维,间接地把握教育规律的,因而,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教育理论研究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手段上,理论研究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研究具体的现实资料,概念、判断、推理是最具有概括性的。教育理论研究不是运用某些方式搜集具体的现实细节资料的,而是对已有的现实资料作概括性分析,间接地反映教育事实背后的本质及规律。

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构成的,它的结果不是对具体教育事实的量化描述,而是对教育事实的综合的、概括的定性分析。教

(2)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基础、研究方式的多样性。人们对教育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时,往往要从多个角度对教育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考察,这样,在研究过程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式、角度、理论基础、符号或语言等,都是多种多样的,从而,教育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理论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在研究结果上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寻求确定无疑的教育定论。教育理论研究是通过定性描述来呈现其结果的,定性描述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它不可能一次完全揭示教育现象的终极规律。

(3)继承性和超前性

人对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构建起来的。新旧教育理论在概念或范畴、命题或判断,甚至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体现出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历史继承性。

理论研究的超前性,一方面主要是由理论本身具有的预见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理论要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本身就要求走在现实活动的前面,用具有预见性的、展望性的思想或理念去指导人们的现实活动。

4.教育理论研究有哪些功能?

答:教育理论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理论研究最根本的作用就在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教育理论研究运用一系列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使得人们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获得的教育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是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最重要的方法。

(2)构建、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揭示教育的内在规律,不是靠一项理论研究或一个教育理论就能完成的,相反,需要有一种内容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因而教育理论研究的功能还在于构建新的理论,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

(3)检验教育观念,证明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不仅具有检验观念合理性的作用,而且理论本身对研究成果具有逻辑证明的作用。教育理论研究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研究的成果具有逻辑证明的功能。同时,教育理论研究所构建起来的理论,能够作为新的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用来检验教育观念。

5.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教育理论研究首先要确定选题。一般来说,教育理论研究的课题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二是研究课题是否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由于理论研究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研究,因而,理论研究是否收集到较全面的资料,对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状况是否有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所以,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在理论研究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3)明确理论分析框架,选择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

明确理论分析框架,是指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确定理论课题研究所涉及、构建的概念、命题,以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的逻辑进程。任何一项理论研究,对问题的理论分析,都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基础理论,这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性的出发点。

(4)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通过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把理论研究结论反应出来。

6.教育研究中如何赋予历史感?

答:历史感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以一定的历史观为基础对待历史问题的一种明确的、积极的思想意识。在教育研究中赋予历史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充分发展的教育现实形态出发。

从充分发展的教育现实形态出发,认识和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基本要求,它充分体现了对历史事物认识的现实感。

(2)既研究教育现实的逻辑联系,又研究教育现实的形成历史,融现实时态和历史时态为一体。

理论思维的逻辑进程既要展现对象的逻辑制约关系,又要展现对象的形成历史,除了要以充分发展的现实形态为起点外,还要对现实对象和它的形成历史作同样的研究。研究教育的逻辑联系,必然要涉及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既要考察事物的现实时态,又要分析事物的历史时态,现实时态和历史时态在实质上是连续的、融为一体的。

(3)把握教育这一社会事物整体中的支配关系。

对于一个充分发展的现实社会事物来说,它所保留着的历史的东西作为它的构成因素总是服从于现实事物这一整体,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被整体的支配因素所支配着,否则,现实的社会事物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的逻辑制约关系的整体,历史的东西也不能在结构上成为现实事物中的逻辑的东西。

(4)既研究教育的形成史,又研究对教育的认识深化史。

教育的形成史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东西,而对教育的认识史则是主观自为的、精神的东西。认识深化史就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史,是以概念等逻辑形式,遵循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进展顺序认识客观事物的进程。逻辑与认识深化史相一致,不仅要求通过逻辑方法再现教育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而且要求探讨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深化的历史过程。

7.教育研究中可以借鉴的系统科学方法有哪些?

答: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有利于从多角度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教育研究中可以借鉴的系统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把事物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事物的方法。系统方法有助于整体地把握教育现象。

(2)信息和控制方法

信息和控制方法是揭示事物系统运动过程中的信息联系,用信息概念和理论考察和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得、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运用信息和控制方法,有利于阐述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和评价等问题。信息和控制方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考察系统的信息变换过程。

(3)结构与功能方法

结构与功能方法是一种说明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方法,它注重从考察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的结构来考察事物的功能,或者从事物的功能来分析事物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方法特别强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运用结构与功能方法进行教育研究,要从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