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1字
- 2020-11-18 20:13:55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2.1 复习笔记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大革命
(1)概述
大革命是指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间,由国共合作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进而促进国家统一的民族民主革命。
(2)背景
①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②国内军阀混战,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③国共合作,确定一致的目标和纲领。
(3)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①打倒列强,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宰割中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其中,帝国主义是通过中国的封建军阀来间接地统治中国的。
②除军阀,即打倒北洋军阀。
(4)性质
大革命是一场民族民主的大革命。
2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1)国内背景
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开始同共产党人建立联系,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
③中共的工人运动陷入了低谷,他们认识到只有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相合作才能达到其政治革命目标。
(2)国外背景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3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和地点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
(2)内容
①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
②党的三大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③党的三大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遗忘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3)意义
①使中共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投入革命;
②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群众,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新的生命;
③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中共三大的决定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
(4)缺陷
①那就是没有提出工人阶级应当努力争取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②大会对国民党内的复杂情况和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不足,种下了后来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根子。
4国共合作的形成
(1)标志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时间和地点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广州召开。
②内容
a.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第二,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第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b.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③合作基础
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性。
④意义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国共合作后的新局面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其原因有:
(1)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在全国各地积极创立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
(2)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3)在国共合作下,建立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创办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4)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各地民众团体纷纷通电拥护国民会议,形成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2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和地点
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中国上海召开。
(2)历史功绩
①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其中农民是“重要成分”,他们“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
③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党在这时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3)不足之处
①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
②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五卅运动
(1)导火线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工人顾正红带领群众冲进厂内,与资本家论理,要求复工和开工资。日本资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开枪射击,打死顾正红,打伤工人10余人。
(2)五卅惨案
1925年5月15日至1925年5月30日,青岛、上海等地工人游行抗议日本棉纱厂非法开除及殴打工人,遭到开枪镇压,引发流血事件。
(3)影响
①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
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党组织不断建立并得到不断发展,党在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
③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发展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4)省港大罢工
①概述
a.当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广州各界群众在1925年6月3日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b.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工人首先罢工。其他工会随即响应,并成立全港工团联合会。
c.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十万人在广州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沙基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当场被打死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多人,即沙基惨案。
②结果
沙基惨案发生后,广州革命政府立刻宣布同英国经济绝交,并封锁出海口。
③影响
a.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b.打破了帝国主义一致对付广东的局面,保持了广东商人的中立,稳定了广州的金融。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原因
①五卅运动蓬勃发展;
②广东军阀陈炯明一直对广东革命根据地敌视,对广东革命政府存在严重的威胁。
(2)历程
①国民政府于第一次东征击溃陈炯明部主力并平息广州叛乱。
a.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病重的机会,举兵进犯广州,1928年初广州政府组织东征军,分三路讨伐陈炯明,到4月间取得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b.5月,杨希闵、刘震寰两部在广州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广州革命政府,东征军迅速回师广州,平息了叛乱。
②国民政府加紧改组和工作的改编,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并南征,促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3)影响
消灭了盘踞广东南路和海南岛的地方军阀势力,统一了广东全省,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3国民党新右派的崛起和共产党的对策
(1)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①分化派别
革命的形势确实发展得很快,但国民党内部早就出现了分化,分化成了左、中、右三派:
a.左派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彻底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
b.中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推倒北洋军阀之后,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c.右派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力图利用工农的力量,由自己取代北洋军阀建立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
②焦点
左、中、右三派围绕着坚持还是反对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坚持还是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展开了日益激烈的斗争。
③结果
蒋介石在两面姿态的活动下势力不断扩大,国民党的新右派崛起。
②中国共产党的对策
a.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b.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在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联合进攻面前,一味单方面的退让,企图用这种方法使国民革命阵营内的矛盾得到缓和。
(2)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时间和地点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6年1月1日至19日在中国广东召开。
②内容
a.各地选出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多数;
b.大会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主张;
c.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d.大会召开时,对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老右派分子分别给以党纪处分。
(3)中山舰事件
①概述
a.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突然采取严重的反共行动,污蔑共产党人私调“中山”号军舰要劫持他离开广东,并以此为借口,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监视并软禁共产党人,解除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
b.2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蒋介石提出的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排除共产党人的提案。
②中共反应
a.中共中央既缺乏精神准备,也没有应付的经验;
b.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主张进行反击;
c.陈独秀和在广东的苏联顾问害怕造成分裂,一再退让。
③影响
a.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b.从中山舰事件发生以后,蒋介石的立场已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
c.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在阶级关系的分析上,却犯了公式化、定型化的错误,不懂得各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会变化的。
d.北伐的军事指挥权主要掌握在蒋介石手中这个事实,表明革命形势虽然在迅速发展,但已经埋伏着严重的危机。
四、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1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1)背景
①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相互之间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②国共合作成果显著,黄埔军实力强大;
③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渴望早日结束已经持续十多年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渴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把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在南方的国民政府方面;
④洋军阀内部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主要分为三支势力,这三支势力间勾心斗角,存在着深刻矛盾,难以一致行动。
(2)目标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3)战略方针
①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部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
②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
③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
(4)成功的原因
①在北伐的最初阶段,国共两党之间虽已存在矛盾,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国民党内反共势力的活动暂时有所收敛,两党基本上仍能保持团结,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硕果;
②北伐战争从一开始就取得战区和后方民众的热烈支持;
③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④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⑤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也起了重要作用。
2湘鄂赣的工农群众运动
(1)原因
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被推翻,工农群众运动立刻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
②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和发动。
(2)具体表现
①首先高涨起来的是农民运动;
②在农村出现大革命形势的同时,城市的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
③在湘鄂赣等省掀起革命风暴的同时,北方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在继续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奉倒段斗争;
④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性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3党中央落后于形势
(1)表现
①当工农群众运动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迅速高涨的时刻,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仍远离革命风暴的中心地区而留在上海;
②思想和行动都大大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
③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
④在北伐战争中,很长时间对蒋介石的方针是不明确的,客观上就帮助了蒋介石,助成蒋介石地位的提高。
(2)后果
①丧失了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直接为后来的“四一二政变”埋下了伏笔。
五、四一二政变前后
1国内外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中心的集合
南方革命阵营分裂的趋势,从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开始明朗化了,具体表现为:
(1)帝国主义的态度的转变
帝国主义列强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时已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积极准备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
(2)国内形势的变化
随着政治军事形势日益有利于南方,不少原来属于北洋军阀或地方军阀的旧军队纷纷接受蒋介石的改编,使他的实力迅速膨胀。
(3)蒋介石态度行为的变化
蒋介石的反共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突然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北伐军总司令部大本营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下。
(4)中共一再妥协和退让。
2中共党内的不同意见
面对着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破裂的严重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1)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①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动派实行全面退让,没有任何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对付剧烈向右转的蒋介石势力;
②压制正在蓬勃高涨的工农运动的发展,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
(2)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必须依靠贫农作为“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
②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中,对党内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阐述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
3四一二反共政变
(1)原因
①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内部的反动派力量迅速强大,具有反共的总体意识。
②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江浙财阀的资助和上海流氓势力的帮助。
③残杀共产党员,单独窃取大革命的胜利果实。
(2)概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指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
(3)过程
①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从安徽乘军舰赶到上海,随即同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秘密会谈,帝国主义列强鼓励他“迅速而果断地行动起来”,江浙财阀给了他几百万元的巨额财政资助。
②4月初,蒋介石在上海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的准备。
(4)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态度
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对蒋介石的某些阴谋活动有所觉察,努力加强工人纠察队,力图巩固革命成果;但当时共产国际仍对蒋介石抱有期望,不赞成同蒋破裂。
(5)影响
①在此次政变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②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
③经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基层组织基本瘫痪,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反正两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六、大革命的失败
1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历史背景
①国内的政治局势,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国内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全国形成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反革命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反革命政府;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
②党内对深入和广出、东征和北伐的争论也迫切需要召开一次会议来解决。
(2)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时间和地点
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召开。
②内容
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叛变,中国革命到了“工农小资产阶级之民主独裁制的阶段”,“应该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权之政纲去号召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使革命“向非资本主义之发展方面进行”。
④评价
a.大会所确立的内容和提出的主张,在当时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它把蒋介石的叛变看成整个民族资产阶级都已叛变,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在以后导致对资产阶级采取过左的行动;
b.大会提出“土地革命”的要求是正确的,但由于强调必须先取得“小资产阶级”的同意,实际是先取得汪精卫等的同意,又使这个主张成为一句无法实行的空话;
对发展由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问题,大会连谈也没有谈;
c.大会没有涉及到党直接领导军队等问题而是谈论中国革命“向非资本主义之发展方面进行”,更是空泛而不切实际的;
d.会议对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提出了批评,但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e.这次代表大会,没有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为全党指明出路,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却徒然丧失时机,坐视整个局势继续恶化。
2中共中央的右倾投降主义
(1)背景
①五大闭幕后,由于反动势力的包围和封锁,武汉国民政府所辖地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②汪精卫等攻击和破坏工农运动的言行越来越多,把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逐出江西,并开始查封革命团体,逮捕工农领袖。
③中共中央面对汪精卫的攻击和屠杀共产党员采取妥协和屈服的态度。
(2)各方对待国民政府面临危机的态度
①陈独秀等在这种情况下,仍把希望寄托在北伐军同冯玉祥部的会师上,继续执行退让政策。
②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共产国际执委会曾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并给中共中央发来相应的指示(即“五月指示”)。其要点是:
a.改造国民党使工农分子大批参加进去;
b.把农民协会变成乡村政权;
c.组织七万军队,其中要包括两万共产党员;
d.没收地主土地。
(3)大革命的失败
①标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标志着持续了三年多的1924年至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失败了。
②原因
a.从客观上说,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暂时比革命阵营的力量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
b.在主观上,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③影响
a.这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大革命,在中国的国土上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
b.基本上推翻了遭受全国人民痛恨的北洋军阀的统治;
c.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d.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e.尽管这次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除的,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的起点。
④意义
a.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b.通过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初步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这一切,为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