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制度改革的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1)原始社会经济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

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

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a.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

b.封建主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

c.农民不得不租种土地。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转变为“实际从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a.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b.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

c.工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

a.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

b.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c.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社会生产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来了生产社会化向全球范围的延伸和扩展,也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自我调整。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

逐步消灭剥削阶级;

实现人人平等和谐关系。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的含义

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中国广大农村在历史上长期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就是典型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

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4)各个社会形态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商品经济的特点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特点:

a.商品经济只是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因而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b.在这一阶段,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规模狭小,市场体系也不完善,市场机制还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进入了它的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特点

在现阶段,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还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5)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历史实践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1)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

(2)一个社会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就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生产就会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从而达到消费者、企业及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反之,就被看作资源配置失当。

(3)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并不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一样的。

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行市场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行计划配置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从整体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

(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a.自由市场经济阶段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还不强,只能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由价格信号来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听任市场自发地以周期性危机的形式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

b.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看不见的手”并不能调节日趋尖锐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与市场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终于酿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生存的问题”,资产阶级国家强化了经济干预,力图借助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保持国民经济稳定。于是,现代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

(4)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含义

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始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各国都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手段管理国民经济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初始阶段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

计划经济存在的条件

a.计划制定者有充分的信息;

b.能协调好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统得过多过死、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

b.其固有的功能缺陷日益凸显,运行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收益越来越低,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高速、协调发展,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失去了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1)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同时,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

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经济体制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的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2)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之所以能够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这是因为: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

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

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