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复习笔记

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1.区位与区位理论

(1)区位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

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

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图2-1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

(2)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能源的供给能力大小是区位选择的标准之一。

(2)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

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1)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资金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存在差异。

(3)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高素质劳动力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导致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主体在空间上的差异。

(2)研究开发活动往往比人口和产业活动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地理集中。

(3)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4)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

(5)技术与知识的空间集聚有利于高新技术园的形成和发展。

三、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如空气质量等。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即需求门槛)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互补产品是指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

(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2)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3)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四、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交通现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交通线,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结点。

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交通路线。

(2)“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起终点流”,即仅考虑起点和终点的流动。

“区间流”,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仅考虑通过某一区间的交通流。

(3)“地域”

交通现象的产生、交通网的存在、交通流的结果都受到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地域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综合考虑,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远途运输。

运费由于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等。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它影响区位选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交通网的结构,即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

a.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3.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特点

(1)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幅度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不仅使得运费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比率降低,而且大大缩减了交通运输的时间成本。

(2)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明显减弱,而交通便利程度、时间节约效率则成为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

(3)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条件对区位选择的限制性大大降低,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网络的综合化、立体化、现代化方便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流、信息流。